第十四章 打造中国的评论主持人
央视国际 2003年08月21日 17:54
观众需要个性化的评论主持人
中国电视和中国的主持人一样年轻。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主持人,它的出现是近几年的事,比其他节目的主持人更晚走一步。当然,哪类主持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大的环境。
敬一丹刚到《焦点访谈》的时候,有一天在电梯边遇到了赵忠祥老师。赵老师说:“中国第一代新闻评论员可能就出现在你们这群人当中。”这话说得极有先见之明。
七、八年前,一群年轻人走进中央电视台评论部的《焦点访谈》,其中有的人是第一次“触电”,也许有的人压根没想过当什么出镜记者和主持人。但是,他们带着前卫的意识和实干的精神来了,带着激情、活力和创造性来了。风风火火,没有框框,没有因袭。不久,在观众面前出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记者群体形象。当时,出镜的人不论是在现场还是在演播室,打字幕时都打“记者”,这体现了制片人的思路。沿着这个思路,在很多记者的基础上逐渐向一些记者集中,又从一些记者向少数几个记者集中,最后形成了几位总主持人。
在新闻评论部,尤其在《焦点访谈》,这一代从事新闻评论的节目主持人其实担当的是一种历史的使命。对于一个要向国际大台方向走的电视台来说,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成熟。如果一个电视台没有新闻评论类节目作为主打,作为旗帜,不能算一个国际性大台,不能算一个成熟的电视台,不能算一个对于公众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电视台。世纪之交,也许是中国新闻评论类主持人更有作为的时期。
舆论监督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深度,节目必须要由表及里,通过事件能够分析出事件的本质,使观众从中得到启迪。主持人在里边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评论是一个媒体的体制和灵魂,评论的内容就是媒体的观点,而这个观点必须得通过主持人这个媒介来表达。正是由于《焦点访谈》属于新闻评论栏目,需要有自己的观点,那么这就必然注定它的主持人选拔渠道跟过去是完全不一样的。作为电视新闻评论员作用的主持人更多的是用脑子说话,这些主持人除了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之外,还必须要有知识与智慧,有大量而丰富的采访经验。
新闻深度报道要想占领更多的领地,必须要办出特色和个性。个性化的深度报道栏目少不了个性化的主持人。主持人、记者个人的学识、风度、气质、亲和力及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应该成为深度报道节目内容和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度报道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由主持人和记者的素质来决定。观众爱屋及乌,也可能被主持人的魅力所吸引而关注节目的内容。
传统的电视评论认为,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号角,主持人是媒体的代表,甚至是党和政府的化身。于是,主持人正襟危坐,人不分男女,地不分南北,都是字正腔圆,不允许有丝毫的个人的发挥和表现。观众感觉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自然,拒评论于千里之外。其实,那不是新闻评论员,仅仅是新闻播音员。
作为《焦点访谈》来说,一开始他就有一个目标——培养出中国的第一代电视评论员,并且各有特色。这也是他们所一直努力的方向。尽管主持人本身是不能有个人观点的,他所表达的观点应该是媒体的观点,都是以媒体的角度去传达的,也就是说记者的观点不是私有的,方宏进也好,敬一丹也罢,作为主持人必须代表《焦点访谈》、代表中央电视台这个媒体的观点,因为你不是坐在家里讲话,你也不是在公共场合讲话,你是在中央电视台讲话,虽说文责自负,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个人是负不起责任的。这一点国内外都是一样,在国外一些媒体上,个人观点和媒体无关。
但是,主持人的个性化表达,这却是《焦点访谈》所始终提倡的,一个主持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这样才有存在的必要,如果在个性化表达上没有特色,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为此,《焦点访谈》一方面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和造就独具风格的、有鲜明个性的主持人,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个人特色和个人魅力的舞台,用他们的人格魅力来塑造媒介形象;另一方面,他们对主持人和记者的个性化参与也应给予宽松的环境和氛围,鼓励他们以自己的见解和语言来发表意见,只要不违反党的政策、法律和全社会的利益,要允许他们有展示自己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乎自己个性的语言的机会。
《焦点访谈》新闻评论的个性化适应了媒体与观众关系的变化,有助于平等的交流,记者的个性投入会取得观众的亲切感、信任感。以个性对个性,以真诚对真诚,带动了观众与媒体的双向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