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涛:“我也在外面打过工,现在返乡的确实人比较多,我也深有体会对他们,我准备扩大规模扩大生产,再上生产线,首先,回来的这些人我准备优先录用他们。”
驻马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发全:“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能够及时回到家乡以后创办自己的企业和事业,同时也带动了一些当地的农民工能够及时到企业里进行就业,为当地经济发展能够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在采访河南这些返乡农民工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们中间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再跟土地打交道。一方面河南地处平原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不再需要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不少农民工回家之后,觉得种地和打工比起来收入相差太大,还不如再找找外出的机会。怎么才能提高土地对农民工的吸引力,让一部分返乡人员重新回到土地上,创造出新的价值,这也成了破解就业难题的一个关键。
这里是河南省叶县常村乡罗圈湾村附近的一块土地,记者注意到,这里的土地并没有像往年一样种上小麦,而是种上了一种经济作物,罗圈湾村的支部书记张文轩告诉记者,这里种植的是桑椹。
河南省叶县常村乡罗圈湾村支部书记张文轩:“我们种了180多亩桑椹,第一年通过套种产值也不低于种庄稼,第二年是800斤到1000斤,还可以种植低杆作物。”
桑椹是一种营养和药用价值很高的经济作物,并且投产期短,种植三年后就进入盛产期,并将延续20年以上,为农民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而每株桑树的投资仅需几元钱。截至今年1月初,夏利达公司通过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已经和罗圈湾村的一百多位村民签订了合作协议,在近两百亩土地上种植桑椹,这些村民里边,绝大多数都是几个月前才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这些土地上所产的桑果除了可以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外,还可进行深加工,生产桑果食品和饮料,这样一来,每亩土地的年收益将大大超过种植小麦等传统农作物。
河南省平顶山市夏利达农业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屈霞:“农民的希望是一亩地只要叫我保证一千元就可以了,但是这不是公司的目标,公司的目标是让老百姓兜里钱要装满,一亩地要达到6000元以上。”
除了罗圈湾村之外,夏利达公司还在周边村镇和村民合作种植了数百亩的果桑,然而屈霞还不满足,她还打算在明年进一步扩大果桑的种植面积,并投资建设两条先进的桑果深加工生产线,一方面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另一方面也能吸纳更多的返乡农民工和其他农村剩余劳动力。
屈霞:“公司在2009年扩大再生产,除鲜果上市之外,下余部分进行深加工,再从农村招800名劳动力。”
据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资料,针对部分返乡农民工带回大量的技术、资金及市场等情况,河南省加快实施“凤还巢”工程,为农民工回乡创业开通“绿色通道”,并安排8亿元资金支持县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安排5000万元支持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截止目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已达2150万人,劳务收入预计将达1700亿元;56万农民工实现了返乡创业,创办企业11万多个,带动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22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