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奇怪的医生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3日 14:24 来源:CCTV.com

  窑洞中突发奇祸,村民身负重伤;

  急诊室第一时间接诊,却突然放慢救治。

  究竟是何原因让原本并不复杂的手术一推再推,

  请收看本期《健康之路周刊——奇怪的医生》

  解 说:2006年3月4日,星期六。上午8点30分,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的手术室外面,一个年轻人正坐在长椅上,眼睛紧盯着手术室紧闭的大门,很显然,他正焦急地等待着从手术室里传来的任何消息。与此同时,在手术室里,一台外科手术正在紧张地准备当中。与以往不同的是,手术台旁的器械车上,并没有止血钳、手术刀等必要的外科手术用具,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黑漆漆的金属块。手术台上的病人是一个年轻的男性,他并没有被全身麻醉。现在,他的眼神里透露出紧张的神情,正在竖起耳朵,倾听那些金属块碰撞的声音。

  解 说:同时,在跟手术室仅一墙之隔的会议室里,一群专家打扮的人正在紧张地关注着电视里传来的视频信号,手术室里所有人的举动都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得一清二楚。

  解 说:这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积水潭医院,同样有一群人正在看着这路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里传来的电视信号。九点整,话筒里传来了延安的一声号令。

  同期:王 豫:好的,现在专家已经到位,开始遥控规划。

  解 说:手术台上的病人是什么人,他到底得了怎样的重病?这到底是一台什么样的手术?为什么跟远在北京的积水潭医院建立起了联系?一切,还要从一周前说起。

  解 说:2月26日,星期日。大概中午一点半左右,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骨外科医生王剑飞突然接到了医院急诊室打来的电话,让他火速赶到医院,一个刚被送进医院的病人情况严重,等着他前来抢救。放下电话,王剑飞赶快打车来到了医院。在这里,他看到了疼得几乎昏死过去的张建国,此时,他的下半身已经完全不能动。王剑飞赶紧向一旁张建国的弟弟张建党询问病发的经过。

  解 说:原来,张建国家住延安郊外三十公里的柳林镇克来沟村,这天一早起来,张建国就来到山上自家的土窑洞里,这里堆满了草料,他想趁着天气还不错,把家里老牛未来几天的饲料备好。早春二月的古塬上,黄土刚开始解冻,万物正在复苏。谁也不曾想到,一场在村里从未发生过的灾难,正在悄悄逼近这个三十岁的朴实汉子。

  解 说:临近中午,张建国干得正起劲,突然觉得头上的黄土开始掉落,一开始只是碎土。他刚抬起头,想看看是怎么回事,就觉得突然间天像塌下来一样,一眨眼功夫,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采访-张建党:可能就是两分钟知道,等我看见他,他已经被淹在土里了。

  解 说:等张建国醒过来,看见弟弟和二叔正在搬压在自己身上的石头。而自己的下身已经完全失去了知觉。

  采访-张建国:当时全部麻木,现场我弟弟和我二叔把我抱起的时候,我感觉我的腿整个下坠,抬不起来了。鞋的脚尖到后面来了,鞋跟在后面了。

  解 说:张建党和二叔一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压在哥哥身上的大石块挪开,然后一边告诉身边的侄子下山报信,一边把哥哥往山下抬。

  解 说:由于山里的路不好走,急救车一来一回居然走了两个半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张建国渐渐感到了从腰以下传来的越来越强烈的疼痛。等到下午一点半,救护车把张建国拉进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的时候,他已经疼得说不出话来。

  采访-张建国:哎呀,脑子切除,肝肠寸断的,特别刺激你的神经。

  解 说:看着张建国疼痛难忍,而张建党也说不清哥哥的伤到底有多重,王剑飞决定,先给张建国拍一个X光片。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没人敢确定张建国的脊椎是否受到严重的损伤。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哪怕把他多挪一小步,都很可能导致他全身瘫痪。而这时最快速也是让病人最少移动的检测手段,就是X光透视,只要让他躺在床上,拍一个半身正位图像,就可以知道张建国到底受了多少处伤。

  解 说:很快,张建国的透视结果出来了,从这张图上,王剑飞感到了事情的严重。

  采访-王剑飞:咱们可以看见这儿断了,双侧耻骨这也断了,关键是这个头,骨头脱出来了,正常股骨头应该在这儿。(记者:挪了这么远?)对,它应该在这儿,然后在里面动。一受伤,跑到前面去了。然后这个腿就处于这样了,我们叫弹性固定了,动不了,剧痛。

  解 说:也就是说张建国的右腿大腿从根部离开了骨盆,整个支到胯骨前边来了,这种疼痛,没经历过的人恐怕难以体会。除此以外,从图上还可以看出,张建国的左小腿胫腓骨发生了粉碎性骨折,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小腿迎面骨被砸得粉碎,碎骨已经在皮下七零八落。下午两点半,在张建国被送进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一个小时后,王剑飞医生给他做了入院之后的第一次手术。


  伤情危重,随时面临瘫痪危险!

  医生们将采取怎样的急救方式?

  请继续收看《健康之路周刊》----《奇怪的医生》

  解 说:一个小时以后,当张建国被推出手术室时,疼痛已经不像之前那么剧烈了,而且下肢也恢复了知觉,虽然还不能动,但是他心里还是像吃了定心丸一样,觉得自己没什么事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未来还有一台更复杂的手术在等着他,而他能否再次站起来,则完全取决于下一次手术。那么这第一次手术又起到什么作用呢?

  采访-王剑飞:他肌肉特别发达,而且疼痛特别剧烈,所以他肌肉非常紧张,所以我们就在麻醉科给他进行全麻,然后给他做了一个髋关节复位,很顺利就把髋关节复上去,复上去了以后,左侧还有一个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我们做了双侧的牵引。

  解 说:第一次手术从技术上解决了张建国髋关节脱位的问题,暂时看来,在康复阶段,胯骨伤不会再找张建国的麻烦。这时,原来一直没引起注意的另一个问题却凸现出来,对于被砸成粉碎性骨折的小腿,第一次手术并未作任何处理。眼下,张建国的小腿只能在床上吊着。这个伤早在张建国刚入院拍X光片时就已经被发现,既然第一次手术连髋关节脱位这么严重的伤都做好了,为何没在手术中把张建国的小腿一并接好呢?

  解 说:原来,早在张建国一路颠簸着来医院的途中,由于大家的目光都被他的腰部吸引,没有注意他小腿的变化,导致碎骨把皮下的软组织划伤,血肿使张建国的小腿粗了一圈,这样一来,就不可能在第一次手术中对这一部位进行调整,而必须等到消肿以后。一连两天,张建国看着自己的肿腿直发愁。

  采访-张建国:害怕啊,我现在三十多岁了,一家人生活靠我,如果我倒下这生活怎么过,家里就靠我支持着,现在孩子上学了,家里一切都要靠我支持。

  解 说:而直到现在,从来没住过医院的张建国对自己的病到底严重到什么地步,也只是一知半解。

  采访-张建国:(你知道自己左腿什么情况吗?)骨折。(仅仅是骨折这么简单吗?)我知道就是骨折。(看过片子了吗?)看过。(应该是粉碎性骨折?)粉碎性骨折。(现在是什么感觉?)现在不是吊着吗,消肿了好一点。

  解 说:这时的张建国,一心只想尽快地做手术,对他来说,这是他所能了解到的最好的治疗办法了。然而令他意外的是,三天过去了,肿也消得差不多了,医生却迟迟不提做手术的事,这让张家人很纳闷。

  采访-张建党:据估计,他们也没有说怎么做手术,我们估计把裂的口,然后把骨头固定好。我们的想法,医生当时也没有跟我们说怎么弄,我们想法可能就是在骨折的地方动手术,钉一个钢板,复位了。

  解 说: 而事情真的只是像张建党想象的这样简单吗?

  采访-王剑飞:这是他的小腿,这有好多好多碎片,如果原来做钢板的话,这个口子得这么长,几乎把一个小腿就,跟小腿差不多长了。

  采访-王满宜:那要求你做一个手术对组织损伤非常小,但是治疗效果又非常好,所以现在就叫微创手术,这种微创概念近几年在骨科里面提得比较多的一个词。它的概念要求你用最小的组织损伤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解 说:而在张建国看来,即使伤口大一点,他也认了,谁让自己摊上了这么一场灾难呢?可是直到住进医院的第四天,王剑飞也没有提过一句给张建国的小腿做手术的事。按照张家人的想法,给小腿安一块钢板,应该不会比让脱臼的胯骨复位更难吧?更何况拖得越久,对骨折腿的处理也越麻烦,这个道理谁都懂。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作为延安地区最大的医院,做一个小腿骨折手术,不应该有什么问题。那又究竟是什么让医生迟迟不给张建国做手术呢?

  采访-赵春鹏:骨头只有泡在血里才能够愈合,如果没有血拿什么来愈合,没有。小腿骨折有一个最大特点,小腿这部分血润是一个单向的供血,大家自己可以摸一下皮包骨,前方是除了皮也就是骨头了,说明软组织的供血前一侧比较差。

  采访-王满宜:如果你再用手术开放的办法,因为我做手术要把组织打开,要切开,一层一层,一直到骨干,那么你又加重了他的组织的损伤,把固定钢板拆除以后,发现再骨折的问题很多,或者是短期用很轻的外力有一个骨折的问题。就是由于周围的血润破坏得太厉害。

  解 说:既然不能给张建国的伤腿上钢板,那还能用什么办法呢?张建党忍不住找到医生,想问个究竟。这一问不要紧,把张建党听得心惊肉跳。

  采访-王剑飞:因为他碎得特别厉害,钢板用不成,必须要穿髓内针,上一个绞索钉,当时我们准备上一个绞索、髓内针。在膝关节下我们切一个小口,大概两公分到三公分的样子,在那儿从骨头上开一个孔,然后把这个钉插进去。

  解 说:髓内针就是一根与小拇指差不多粗的金属棒,两头各有两个锁孔,从病人的膝盖下方穿进迎面骨,分别在骨折处的近端和远端用钉子锁住,这样可以保证骨折处不吃力,防止骨骼变形,起到跟钢板一样的固定作用。原本以为简单的手术,却被描述得这么吓人。张建国有点不敢跟哥哥说。

  采访-张建国:当时大夫说要打钉子,打钉子固定,(骨头棒里头是?)骨髓,咱们没有想法,当时想法就是弄不好了这个腿就完了,现在就只好走一步算一步。

  解 说:虽然觉得钉子穿腿有点恐怖,但事到如今,张建党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可选择的余地了,既然大夫已经下了决定,自己也不好说什么。但是,这种闻所未闻的治疗方案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张建党的心里还是留下了一个问号。就在张建国一家原则上同意用这种新方法作手术的时候,另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的发生,让张建国一家决定再也不能这样一味的听从医生继续下去了。他们甚至决定不再接受治疗,直接回家。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让一直积极配合治疗的张家人,产生了这么大的反应呢?


  一场灾祸、一次急救;张建国将经历怎样不同寻常的急救过程?

  请继续收看《健康之路周刊》----《奇怪的医生》

  解 说:就在张建国一家急切盼望做手术的时候,3月2日,张建国入院的第五天,王剑飞来到了张建国的病房。除了看看张建国的血肿消得如何,他还带来了另外一个消息。

  采访-张建党:原先定星期四给做手术,王建飞说,星期四北京来专家,拿机器给你做,做得好一点。王大夫说机器人做手术比人做得要好,你恢复得好一点,还能恢复原来正常的。

  解 说:提到机器人,张建国的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动画片里变形金刚的形象,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童话,难道现在科学已经发达到这个地步,真的可以让变形金刚来给人做手术吗?此时的张建国,脑子有点乱,一想到自己居然得了这么重的病,要惊动变形金刚来帮忙,他有些哭笑不得。这时,一旁的王剑飞赶紧打断他。

  王剑飞--张建国:这个不是机器人来做手术,做手术还是我们做,但是就会用一个机器人来定位,用这个东西定位,不是说用机器人给你做手术。(比人的眼睛准确一点?)用计算机定位很准确的。(比人的眼睛准确嘛,我信得过你。)用机器人辅助人做手术,并不是用一个机器人给你来做手术,不是这个。(我没有经过类似的手术,也没有看过,机器人还是需要你们操作,需要你们精确的操作,如果没有你们精确操作它,它说不定就更危险了。)

  解 说:做一个简单的小腿骨折手术,为什么会凭空蹦出一个机器人医生呢?难道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真的有比人的经验还丰富的机器人医生吗?原来,这是王剑飞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做出的决定。早在张建国住院的当天,看到了他的X光片上小腿的伤,就让王剑飞的脑子里迸发出了一个念头。

  解 说:去年,他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进修期间,他的老师,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主任王满宜教授,就向他展示了一个先进的发明,一个由计算机导航系统控制的扫描定位机器人。这个发明用机器代替人眼对伤口进行扫描定位,把数据回传给计算机进行分析后,得出精确的手术位置,再由机器人完成定点。

  采访-王满宜:,机器人是最稳定的,只要你给它指令,它会按你的指令来做,丝毫不差,而且它没有疲劳性。人都有手抖的地方,反复打不到这眼,心里产生一些障碍,它会很准确的,只要你给它指令,它丝毫不差。

  解 说:由北京积水潭医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所联合开发的这种机器人导航系统,从2002年开始研制,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第四代。由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正是积水潭医院在这个项目上的合作医院,目前,张建国的病情,也正适合这个系统。所以,如果由机器人来给张建国做这台手术,可以说是两全其美,既能让病人少受痛苦,也能让这个手术成为中国骨科手术的一个里程碑。而之前王剑飞一直没有向张建国一家提起这件事,是因为这几天他一直在联系积水潭医院,直到他得到了积水潭医院肯定的答复,这才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张建国的家人。这几天,积水潭医院的专家已经陆续到达延安,在为这台手术做着前期准备。正在这时,令王剑飞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张建国一家人对这件事的反应一下子变得很激烈,他们宁可出院也不同意用机器人给张建国做手术。

  采访-张建党:因为那个风险太大了,以后做不好还要第二次手术,现在二次手术人难受得不行,人又难受,再一个二次手术做不好,成功了一半或者手术没有做好,他的腿还是恢复不到正常人。

  解 说:张建国一家反对的原因有很大的一点,是因为这套系统还从来没有在北京以外的地方使用过,而延安手术机器人的操作,也要在北京导航系统的指示下完成,相当于北京的医生在遥控这台机器人给张建国做手术。这么远的距离,万一中间出现任何纰漏,后果谁来承担?在张家人看来,这相当于是拿张建国在做实验。

  采访-张建党:知道这种事情肯定心里会担心的,不可能让机器人第一个给我哥做实验。

  解 说:此时,积水潭医院的专家已经到了延安,这时,如果张建国一家不同意做这台手术的话,事情就会变得尴尬起来。现在,王剑飞意识到,必须在短时间内给张家人解释清楚,这并不是一个实验,而是根据张建国的伤情和以往髓内钉置入手术所遇到的难处共同决定的。

  解 说:在这里,医生们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劝说张家人,这台髓内钉置入手术就好像闭着眼睛穿针,整个髓内钉置入的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就是隔着皮肉和骨头锁定针眼。手术现场能借助的只有一台X光机,每次靠X光机拍摄的透视图片来大致估判箴言所在的位置,锁孔的直径只有5毫米,而骨头又有一定的硬度,会使锁钉变形,所以经常会出现锁钉跑偏锁不准的情况。

  采访-王军强:尤其对一个年轻大夫来讲,他的经验他治疗手的感觉差一点的话,整个手术时间需要四五个小时,光复位耗费一半的时间,双手在透视设备下直接进行。

  解 说:对于患者来说,每次锁不准重来,都是对伤骨的一次损害。

  采访-王剑飞:扎不上,那也不能扎得太多,扎得太多那就有骨缺损,骨缺损锁钉把持就比较弱。

  解 说:反过来对于医生来说,手术中所受到的伤害更大。

  王剑飞:把X光机推到对面,然后在这面不停地踩X光机,不停的有X光线对着病人的小腿,然后一点一点挪着找这个眼。

  采访-赵春鹏:你可以这么想,我每挪一下我要踩一脚,我可以用次数,这一分钟可能要七八次吧,要四十分钟呢,那就是二百多次。每次就可能不到一秒吧,那就二百多秒,这就锁了一个眼,三分钟。

  解 说:由于骨科医生特殊的工作性质,他们不得不长年累月地接受这种辐射。

  采访-王军强:如果一双手每年365天他直接在射线照射要超过12分钟的话,那么这个医生得恶性骨髓瘤和其它腺体受放射损伤的机率要极为增加,要超过正常人的六倍还多。

  采访-赵春鹏:但是这个东西对于我们骨科医生来讲,我们不敢去看这些数据了,因为看数据的话我们工作没法儿做了,别做手术了,怎么办,硬着头皮硬上,给自己一个安慰,我身体好,我没事儿,实际上损害还是日积月累了,这种痛苦说不出来。

  解 说:而一旦机器人介入手术,那么每台手术只需两张X光片就可以完成定位,大大减少了医患双方的损害。听到这,张建国犹豫了,无论从自己,还是医生的角度,他都应该仔细地考虑是否当这个“实验品”。这一晚,对张建国来说,很漫长。


  面对风险,伤者能否实现重新站立的希望

  健康之路周刊与您共同见证这一特殊的时刻……

  请继续收看《健康之路周刊》----《奇怪的医生》

  解 说:3月3日,星期五,一大早起来,张建国派弟弟去找医生,说他同意做这台手术。这个决定,使医生们也跟着激动起来。大家纷纷做好了术前的准备。在打消了张建国的一切顾虑之后,3月4日上午8点30分,手术开始了。此刻,在延安手术室内主刀的,是王剑飞医生。手术室外的会议室里,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医生们和国家科技部863专家组的专家们正拭目以待。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创伤骨科会议室里,同样聚集着大量的专家,在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解 说:在髓内钉被插入张建国的小腿后,机器医生终于重装上阵了。

  王豫:准备接收图片。

  解 说:九点三十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解 说:由于手术使用的只是普通的电话宽带,在视频数据太大的时候,传送出现了障碍。这时,手术室里所有的人只能停下来等视频恢复。如果时间太长,医生们将放弃遥控系统,改回传统手术方式。但是那样一来,机器人远程遥控手术将宣告失败。

  同期——王豫:请先暂时中断视频,我们将采集图像,给你们发送。

  解 说:幸运的是,一会儿,数据恢复了传送,而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机器医生始终没有失去对锁孔的定位。

  王豫:北京专家规划锁钉长度为38.43毫米。

  解 说:十点,机器人开始锁定位置。接着,医生根据机器人找好的位置开始钻孔。钻孔完成后,北京导航系统给延安发来了锁钉长度。这时,一切,都进入了医生们熟悉的流程。

  解 说:十点半,手术完成髓内针锁定,进入缝合阶段。

  画 面:双屏,鼓掌,周立祝贺。

  画 面:张建国做手势。出手术室。

  字 幕: 这是我国第一次遥控导航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

  该系统完全由我国科学家和医学家自主研发。

  目前,该课题已通过国家863计划验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本期节目2006年3月22日 央视一套 下午 3:24播出

责编:吴晓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