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特别节目10月12日直播内容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3日 18:50 来源:CCTV.com

  演播室主持人 :

  好,观众朋友欢迎继续收看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特别报道,我们的报道是从今天早晨6点钟开始的,到现在已经持续了12个多小时了,刚才我们和法国的单边报道点进行了联系,采访了法国的航天员安尼尔先生。 现在我们继续回到演播室就大家关心的现在飞船运行情况以及火箭的一些问题采访来到演播室的两位嘉宾。

  航天专家话航天

  主持人:

  许总我注意到刚才你跟我的同事刚强在谈论的时候讲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说这次大家非常关注的是在第六圈的时候,费俊龙穿舱的动作,开舱门的动作非常的完美,这个是不是你们之前在设计上的精心考虑?

  许达哲:

  应该说这项工作内容完成的很好,我们需要追求更好的目标,从开启舱门和关闭舱门,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毕竟是中国人在空间干的第一次,所以我们当然很认真慎重的对待它,前头也说了,这也不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但是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我们必须慎重的对待它。

  主持人:

  因为终归飞船是在太空中运行。

  许达哲:

  在失重条件下。

  主持人:

  在失重条件下,我注意到当时费俊龙开舱门的时候是靠一个小绳拉着,他这个动作本身是不是代表着在舱里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影响到飞船的姿态,会对飞船的飞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许达哲:

  这次我们航天员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并且在轨飞行多天,关于航天员活动对飞船扰动的影响也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问题,当然我们对地面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分析,毕竟在天上我们要验证它,取得第一手资料。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也是我们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最基本的一个内容,我们先从这个房间进入另外一个房间,明天我们就可能从这一个大房间走到户外去。

  演播室主持人:

  我看到有关的资料说有的专家也担心,在太空飞行的时候,航天员在里面的动作如果过大的话可能会引起翻船,你觉得这种担心有没有道理?

  许达哲:

  因为一般航天员的质量和整个飞船相比还是小的。因为我们飞船现在有八吨,航天员的体重也就是六七十公斤,我估计是这么一个体重,应该说和整个飞船来讲,它的扰动不至于造成这么大的影响,但是他对我们的飞行姿态,扰动影响多少?我们在轨飞行要去研究它。不断地传输的数据判断,我们的航天员在我们飞船上的动作对这些影响。

  演播室主持人:

  我想观众朋友现在也非常关心神舟六号飞船运行到什么样的状况,舱内的航天员他们有什么样的活动?据我得到的最新的消息,他们说北京时间18:30分独自留在返回舱的聂海胜也已经脱下了压力服,换上了工作服,并且手中拿了一个数码相机,向轨道舱进行拍摄,我们看到的很多画面是返回舱里面摄像机的画面,所以当时我注意到在费俊龙进入轨道舱的时候有一些画面,并不是拍的很完整,我想聂海胜通过一个相机也能够记录下来费俊龙在轨道舱的活动的场景。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手段。我还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徐总到我们演播室以后说了两个完美,一个是这次穿舱,开舱门的一个过程,程序非常的完美,另外一个您印象最深的可能是今天9点钟神舟六号飞船发射的火箭长征2F火箭发射的整个过程也非常的完美,今天吴院长也来到我们的演播室,吴院长是专门负责火箭这部分研制的。是不是您从这个发射场回到北京以后,现在还沉浸在一种喜悦之中。

  吴燕生:

  是,到现在为止应该说还沉浸在喜悦中。

  演播室主持人:

  又一次成功。

  吴燕生:

  又一次成功,特别是这次成功意义非常不同。

  演播室主持人:

  为什么?

  吴燕生:

  应该是说是这次咱们全国直播向世界直播。

  演播室主持人:

  全世界都能够看到。

  吴燕生:

  全世界都能够看到,应该是说,全国关注,举世瞩目。它的完美与否直接体现中国航天的形象。也直接体现中国的科技人员的能力,中国整个的科技水平,我们通过自己努力,不仅仅完成这次万无一失的圆满发射。而且是把我们的实力,我们的形象很好地展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所以这两个都足以让我非常非常高兴,从“神五”到现在应该整整将近两年了,为了 “神舟六号” 火箭这次583秒的飞行。实际飞行588.7秒。

  演播室主持人:

  更准确的是588.7秒。

  吴燕生:

  不到十分钟,我们做了应该说在以前的“神舟五号”工作的基础上做了整整两年的工作,因为火箭事业的高风险性和它这种挑战性,应该说这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可以说是秒秒揪心。因为任何一点闪失都会造成重大事故。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实现了徐总说的非常完美的发射,确实心里非常非常地高兴。

  演播室主持人:

  在成功发射以后,我注意到很多外电也有报道,其中美联社的报道就谈到说“中国这次成功的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能够通过国家电视台向全世界直播,体现了一种十足的信心。那么吴院长您的信心来自哪?

  吴燕生:

  这些信心是来自于我们自己,我们相信自己的科技实力,相信我们平时做得扎扎实实的这些工作,我们有实力研制出一个高品质的产品,我们通过自己扎实的工作能够保证这发产品是一个高质量,那也相信我们带的这支运载火箭队伍是一个非常可靠的让大家放心的队伍,有了这些,我相信能够实现一次万无一失的圆满发射,有这么一个基础,向大家直播,我们确实是非常放心,那这些信心就是来自这些。

  许达哲:

  靠这支队伍,靠我们的工作质量,靠我们国家整体的科技实力,因为参加火箭飞船研制的非常多的单位。这次发射“神舟六号”飞船包括火箭飞船系统,实际上这支队伍也进行了一些新老交替,这些尤其在第一线工作同志。

  演播室主持人:

  这是新老交替工作的第一次。

  许达哲:

  载人飞船有十三四位同志,在这次任务中和“神舟五号”相比岗位都有了变化,担子更重了,都交给了30多岁,40多岁这样年轻的科技工作者。

  吴燕生:

  徐总讲的是重要的岗位,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这些重要岗位。

  演播室主持人:

  徐总我了解到你有一个外号,我不能叫外号,大家一般都这么称呼您,说您是一员福将,说你看平常总是笑眯眯的,而且您参与过很多的发射,没有一次是失败的,所过大家都称呼您是福将。那么您在每次发射的时候,您的心中到底在想什么?真的就没有压力吗?

  吴燕生:

  有压力。但压力最多的促使我们是在发射前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好。通过反复的技术分析和计算,通过理论实验,方方面面的工作,所以在发射前应该说这种压力促使我们要想的更周到一些,更细致一些,更审慎一些,但真的到点火发射的时候,应该说我们心情,我个人还比较平静。

  演播室主持人:

  做得工作非常扎实,基础打的非常的坚实。

  许达哲:

  航天发射和飞行实验确实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火箭不到10分钟,经常吴院长说秒秒揪心。

  演播室主持人:

  都在揪心。

  许达哲:

  因为它一旦出现闪失就会带来不可想象,难以估量的不好的结果。所以考虑这种高风险,我们必须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但是搞这个行当第一我们得有坚定的信心,要正视这种风险。我相信院长也是这么一种感受,秒秒揪心,我们也要对待它,就是把整个飞行行动考虑得够周全一些。

  演播室主持人:

  如果我们把这个长2—F比做神箭的话,实际上我们“神舟六号”飞船是靠这个“神箭”的托举刺破长空以后,送上去。所以也有人把它比做天梯,天梯是中国造的,飞船也是中国造的,我们飞船要上太空,是靠这样的天梯,没有梯子是上不了太空的。梯子是第一步。

  许达哲:

  首先把飞船送入预定的轨道,飞船也是往返的工具,刚才你说成功的福将,实际上,这样的高风险我们必然也会遇到实验中挫折失利。

  演播室主持人:

  你应曾经遇到过吗?

  许达哲:

  那肯定,因为我们干航天的,不可能不遇到这样一个情况,但是从参加长征系列火箭,我们过去打亚洲2号,打美国的XD卫星及回收卫星都非常的成功。这两个星曾经为亚洲人民,美国人民,为他们服务。我们现在从1996年,我们也有两次失利,从这个以后,我们正式遇到过的困难,从挫折中站起来了。从这以后连续到今天第46次,我们次次成功,长征系列火箭应该说在世界上赢得了良好的信誉。长征2—F火箭进行了6次发射,每次都取得了成功。它也是在原有的长2捆绑式火箭改进设计,完善设计。把它作出来,所以我们积累的火箭设计和工程管理的经验用到现在。

  演播室主持人:

  从“神一”到“神六”四次无人飞船,两人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成功率100%,可以说关于安全的性能问题是大家非常关心的,因为涉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问题,所以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吴院长你们考虑最多的是怎么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和火箭系统的安全的建设问题。那么这次长F发射“神舟六号”火箭在哪些方面做了改进?

  吴燕生:

  应该说作为火箭系统,刚才讲了为什么秒秒揪心?因为火箭发射过程中出现任何一个故障,它虽是瞬间,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个就必须是每一秒都关注它的质量。在这里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航天员的安全。在这一点怎么做到,第一部,首先要高可靠的火箭,火箭可靠了,我就能确保航天员的安全,但是确实火箭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开放的巨大系统。这个系统里组成非常复杂,从作为这么一个大系统来讲,确保它100%成功,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毕竟作为一个大系统的型号设计来讲,它有它的一个可靠性指标,一个能在目前科学技术、工业技术上能够达到的一个水平。目前向我们的长征2号F火箭,我们的可靠性指标是0.97,它毕竟还有一定的不可靠度,在这种可靠性的基础上,还有不可靠性,怎么办?那我们就要确保在火箭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能够确保航天的安全,在涉及高可靠性火箭的基础上,我们要增加的是故障检测系统,时时检测火箭有没有故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增加了逃逸救生系统,一旦火箭出现危及航天安全的故障,马上通过监测,报警实施逃逸,确保宇航员的安全。这是火箭要做的两方面的工作,针对“神舟六号”,我们要做得工作是什么呢?一方面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针对我们测试发射过程的基础上,我们觉得我们还有些安全性的薄弱环节,我们进行了一些改进,比如说像我们逃逸系统用的固体发动机,它在测试过程中,一旦受到一些干扰,会出现像巴西运载火箭在发射台爆炸的情况。

  许达哲:

  “神舟五号”发射的时候,火箭进场的当天,我们就听到巴西空间发射场发生爆炸。

  演播室主持人:

  当时压力就更大。

  许达哲:

  正好是“神舟五号”我们的火箭进场的当天,提醒我们怎么把发射场的安全工作做好。这一次“神舟六号”在原有的安全措施上又加了一个保险,使它在地面发射安全测试更加安全。火箭也好,飞船也好,安全第一,航天员安全是首要的任务。所以院长和火箭系统的同志在这方面,在我们有的技术条件下想尽各种办法,把安全性提高。他刚刚讲的地面测试都要考虑。

  演播室主持人:

  而且,我注意到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帅们都是少帅,你像接任院长的时候才39岁,可以说作为一个年轻的院长掌控这么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火箭研制工作,我想当时你的压力是不是也挺大的。

  吴燕生:

  是的,非常大。

  演播室主持人:

  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工作信心也足了。

  吴燕生:

  对,经过老领导的指导,经过老专家的帮助,经过我的同事,战友大家一起努力,经过这几年的锻炼,应该说信心是越来越足。

  演播室主持人:

  正因为有了安全的火箭,所以我们的飞船才能在太空安全的飞行。现在我们的“神舟六号”在太空运行的情况怎么样了?我们马上通过视频连线北京在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记者孙宝印请他介绍情况。宝印您好。

  孙宝印:

  世林您好。

  现在我是在北京的飞控中心,临时搭设的一个演播室,您可以看到非常的简单,然后这边有一个门,出了门之后,一楼道之隔就是刚才我们看到的飞控大厅了,在这个演播室里面我们请到了一位很难得的客人。这位就是航天研制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对陈善广先生做一个采访,他今天刚刚在酒泉的现场看完这个发射之后,坐飞机回到北京。陈总您非常辛苦,我刚才见了您以后,还是有一点面露疲倦,是不是好几天没睡好觉?

  陈善广 (航天研制总指挥兼总设计师):

  对,这几天应该说睡眠都不是太好。

  孙宝印:

  上次也有这种情况吗?

  陈善广:

  对。

  孙宝印:

  我想象一下,就是说你们是培养航天员的,航天有一个很严格很高的要求,就是说要求他们心理素质非常好,能睡就睡,能挤就挤,你作为统帅,这方面应该很懂行,说起来不一样。

  陈善广:

  事情经过不是一样,到了眼前以后,想说服自己有时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因为毕竟考虑问题是比较多一些,压力还很大的。

  孙宝印:

  那你手下的航天员他们昨天睡好了吗?

  陈善广:

  他们睡的很好。

  孙宝印:

  你怎么知道的?

  陈善广:

  早晨他们两点多钟就起来了,起来以后,我们去看望他们,了解情况。我发现他们整个的精神状态也不错,仔细询问他们昨天晚上睡眠情况,他们也回答说睡得还是不错的,应该说有几个小时的睡眠保证。

  演播室主持人:

  这肯定也是长期训练的结果?

  陈善广:

  是啊。

  孙宝印:

  现在整个飞船已经转到第八圈了,到目前为止您对两位航天员在天上他们的各方面的表现是怎么一个评价,满意吗?

  陈善广:

  我对费俊龙,聂海胜这两位航天员从目前来说,他们所有的表现我们觉得非常满意,非常的出色,应该说从临发前,出征仪式开始,他们就一直表现很出色,早晨起来以后,整个的精神状态非常好,面貌也非常好,在出征仪式上精神抖索,向总指挥请示出征,从容的踏上了一个新的治服太空的旅程,到了临发射之前,向我们全国人民也是一个致以一个问候,说再见,很从容,很镇定。发射以后面临上升段的一些环境,他们可以说所有的操作都准备无误,到最后飞船入轨,入轨以后,他们面临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动作是变轨之前的准备以及变轨要进入到轨道舱里面去,也就是前几圈六圈以后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到最后费俊龙同志进入轨道舱的时候,聂海胜还给他很友好的帮助,用手拖一下脚,帮助他一把,这也说明两个人是在天上相互的配合和作用,所以他们整个的操作非常准备到位。而且精神状态,心里和生理的各方面状态,生理的各方面指标都非常的正常。

  孙宝印:

  当时聂海胜在完成这一套打开舱门,进入上面轨道舱之后,费俊龙还向镜头伸出大拇指来。应该说你从酒泉到北京这段时间以来,至少是三个小时您是看不到整个返回来的画面的,您在整个坐飞机的过程当中,最牵挂的是哪一段?

  陈善广:

  因为刚刚进入太空轨道,对于他们来讲,第一次遭遇到真正失重的情况,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一开始进入轨道的时候,应该说对他们来讲是最难适应的过程,要求他们很快适应它们,这种失重的训练,曾经在很早以前训练过一次,当然在地面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训练,所以希望他们很快去适应失重的这个过程,同时马上面临着要进行轨道舱进行各种实验操作,所以适应了失重的过程以后,在下面对他们进行各种的操作就会来得容易的多,当时也是最担心的这些地方,还有变轨前的准备。

  孙宝印:

  我刚才从指挥大厅过来的时候,看传过来的画面里面,费俊龙在返回舱,他在手里边时不时拿出飞行手册,然后手里拿一个照相机,照相机始终在飘着,偶尔地飞到远处以后,费俊龙把他拉回来,只看到了费俊龙一个人。聂海胜是到轨道舱去了吗?

  陈善广:

  正在轨道舱进行相关的实验方面。

  孙宝印:

  这个实验方面主要是哪些方面的准备呢?

  陈善广:

  因此这次应该说是两人多天,两人多天的话应该说“神五”就不太一样了。这次重点要解决人在空间当中进行多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要考核在两舱的适应性,这样他们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首先来讲,比如说生保方面的操作的实验,包括怎么样在失重的条件之下进行一些吃、喝。怎么样进行日常的排泄?这种方面生命保证支持这方面的工作。另外我们还带一个任务就是,他们要研究人在失重的状况下,他的运动的规律是什么样子的?这对我们将来在设计新型的或者面向以后后续的新的任务当中,对于如何使飞行器适应人的这种规律的变化是很有帮助的。此外我们也开展一些细胞生物学方面的实验。

  孙宝印:

  你刚才提到的生保方面,刚才就是在几个小时以前,他们已经吃了一顿饭,吃过程大家可能没有看到,但是他们已经完成了,按照时间来看,好几个小时已经过去了,比如说刚才提到的排泄问题,这应该已经有所实施了。

  陈善广:

  可能要过一段时间。

  孙宝印:

  这一套设备是我们第一次拿上天,第一次适用,对于这个东西可靠性,包括使用这方面,您是不是很踏实呢?

  陈善广:

  应该说我们还是很踏实的。因为在地面上,我们从实际来讲,考虑到这种空间狭小和空中失重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另外一方面我们在地面加强了有针对性的重点的训练,使他们对生保这些设备的操作做到非常的娴熟,以保证他们在空中使用这个装置就不会有什么费劲的了。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太空失重环境中,毕竟没有实验过,“神舟五号”也没有实验过,所以这次对于它这个实验也是一种考核。

  孙宝印:

  这方面的难点在哪儿?

  陈善广:

  难点是根本来讲,是因为失重所引起的一些物理方面性能的一些变化。包括吃的东西掉的渣,在太空当中是不允许的。地面有引力到地板上去了。太空就可能完全浮在空中,这样残渣废物都必须要进行收拾。我们专门有废物处理和搜集的装置和设备。包括排泄方面特殊的所谓太空马桶这类一类的东西,这些都要进行全面的考核,应该说是很大的挑战。

  孙宝印:

  全国人民最关注有刚才说的生保方面,吃、喝、拉、撒、睡这方面的情况,还有一个最核心的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安全的问题,这个火箭上天以后,现在已经安全的入轨了,稍稍的松一小口气,但是后面还有很长的时间,安全首先要靠飞船本身,整个大的系统还有其他各个方面的系统,是不是完全靠其他的系统,比如说飞船或者说测控方面的,航天员本身他们有所作为吗?对自己保护自己安全的方面。

  陈善广:

  应该是有的,应该说载人航天安全至上,整个环节来讲需要靠方方面面的工程师们和各个环节的努力,最后使整个的飞行过程是安全可靠,尤其是人在上面,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所以我们的设计师们,我们的管理者和我们的整个工程的领导,都把航天安全放在首位,载人航天就是因为还有人的参与,使这么一个系统变得更加微妙了,人是有智慧的,有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样在空间飞行当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可能出现的复杂的情况,以及甚至威胁到飞行安全的突发事件。

  孙宝印:

  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飞行员当时的及时的判断。

  陈善广:

  这样的话,一个是地面支持,另外一个是需要航天员在天上通过他们主动的对情况进行判断,综合跟地面联合一起来解决最终安全的问题。

  孙宝印:

  陈总,最后还有一问题,就是你这次坐飞机回到北京的是跟四位航天员一起回来的,这四位是作为一个替队,是准备上天的。其中还有一位是两次准备上天的翟志刚,像他们这些替队随时做好准备,但是没有上去,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种遗憾。他们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观察是怎么样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陈善广:

  应该说这两个乘组的四名航天员都是十分优秀的,他们都完全具备了执行“神舟六号”飞行的能力,他们都具备上天的资格,但是因为我们只能上两人,这样的话我们也感到也遗憾,对他们本身来讲,对他们也是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对于他们来讲,也是相当不容易,因为他们上天的热切的希望,一直是燃烧的,时刻准备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来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对他们来讲,当然上去是光荣的,当然我想没有上去的同志,因为我们觉得不论是天上,地下是一个整体,他们的战友在天上飞行的时候,我们地面的四位航天员同样在地面要做相关的技术支持,所以应该说整个的飞行是一个整体。对于四名航天员来讲,他们也感觉到集体的荣誉和荣光,他们也为他们的战友感到高兴,感到骄傲。

  孙宝印:

  陈总,好,非常感谢你来到我们这个小演播室,世林,飞控大厅的情况就是这样,刚才我们刚刚采访了航天系统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陈善广。

  航天员和他们的太空生活

  演播室主持人:

  好,非常感谢宝印在飞控中心的演播室采访了航天系统的总设计师陈善广先生。谢谢宝印,观众朋友稍候欢迎您继续收看“神六”载人飞行的特别报道。

  演播室主持人:

  好,刚才航天员系统的总设计师陈善广先生给我们介绍了目前两位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情况。在这之前我们也编辑了一个背景短片,让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航天员在太空是怎样生活的?揭秘航天员太空生活。

  解说:

  执行“神六”的航天员总共有6位,分成三个成组,他们是从14名航天员当中经过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的考察,最终确定下来的,这14名航天员又是从1000多名空中的歼击机、强击机等飞行员当中综合身体素质、训练状况、训练成绩等各方面情况挑选出来的。

  陈善广同期:

  “ 航天员因为要进入太空执行任务,从身体的要求,综合素质的要求可能比飞行员要是更高,这样我们有一套相应的标准,我们也会吸收美国和俄罗斯一些相关的经验,但是毕竟他们的人群跟我们的人群还是有差异的。另外,我们从70年代初期,我们单位一直在进行航天医学和相关的选拔标准的方法和研究,所以那时候应该说我们在国内的飞行员当中以及一些普通的人群当中,已经做过相关的试验,对一些指标的摸索进行了很多的科学试验,应该说也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然后再结合我们目前的飞行队伍的情况以及我们载人航天的实际,最后制定一个切合我们实际需要的这么一个标准,训练当中怎样扣分?怎样打分?都有严格的程序,严格的标准方法要评出来。而且这些方法我们在过程当中都对航天员是透明的,所以航天员都要互动,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在同一个标准和方法之下,航天员他们都能够展开友好的竞赛,最后都能以优异的成绩来接受我们的挑选。”

  解说:

  陈善广说这三组航天员都非常的优秀。他们彼此之间最后的差距可能就是两三分而已。

  孙宝印:

  两三分是什么概念?就是说什么样的东西能决定它两分或者三分?

  陈善广:

  比方说有一个程序,该做的动作没有做到位,可能就会扣掉0.5分,如果说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可能要扣掉2、3分。就这么一个差异。

  解说:

  与杨利伟相比神舟六号的航天员更有口福,不仅可以喝到茶咖啡或者饮料,甚至可以吃到热乎乎的宫爆鸡丁,红烧牛肉。

  陈善广:

  吃的方面我们在这次任务当中,应该说与神四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区别。第一个,我们带的食品更多了。同时食品的种类也会更多一些。这次我们带上去的航天食品有40多种,还包括一些饮料,所以在上面可以喝到咖啡、茶这些饮料。同时我们也可以吃鸡、鱼肉,还有一些蔬菜。同时我们还考虑因为它飞行时间5天的变化,每一天变化的食谱都会有一定的区别、区分。使他们能够调调胃口,现在应该说,我们的技术发展很快。一些冻干食品通过真空然后,在天上进行复水或者加热处理我们就可以吃香喷喷的米饭和美味佳肴都没有问题。

  孙宝印:

  你说的美味佳肴包括不包括我们平常里面吃的比如说宫爆鸡丁,红烧牛肉之类的?

  陈善广:

  没问题,这个都包括。

  孙宝印:

  会有宫爆鸡丁?

  陈善广:

  差不多会有的,还有红烧牛肉啊,都会有。

  解说:

  解决了吃的问题,这五天中怎样解决航天员的生理代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孙宝印:

  我先问一个湿度的问题,这次是两个人五天在上面,呼出的气我们都知道,热气在温度变低以后可能会有冷凝水,这个问题你们怎么解决的?

  陈善广:

  我们在船上专门设置了两套冷凝弯道组件,这个产品主要的作用就是把大气中的 湿度冷凝在这个产品上。在产品上,我们专门有一套系统可以把产品上的冷凝水抽到一个储箱里面进行储存起来,这样就可以保证只有它这个部分是冷凝的,舱里其他部分不会出现冷凝水,实际上是我们湿度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冷凝水的收集和储存部分。

  孙宝印:

  还有一点就是说,我相信观众也比较关注吃、喝、拉、撒这个问题,据说杨利伟当时这个问题不突出。当时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跟这次有什么区别没有?

  陈善广:

  杨利伟当时主要是用了一些小便的收集带,功能比较简单,这个有点类似于我们用的尿不湿或者医院用的引流带类似这类的产品来解决小便问题,在神六上航天员要在轨运行五天,大小便收集就变得比较突出,因为他跟人的接口比较紧密,你不仅产品设计的要好,还要训练航天员正确的使用,几个方面结合在一起之后,才能保证航天员比较顺利的进行大小便,在正常情况下,因为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都是会有气味的,比如说人体产生的代谢气体,会产生氨,会产生硫化氢,这些气体在收集储存的过程中,必须要把这些东西净化掉,不净化掉,进入到舱里面,就会影响到人的生活环境,另外一方面比如说我们储存尿液,储存大小便都有专门的储舱和专门的设备,这些由于储存尿液的设备如果出现泄露的话,这舱里面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从我们现在产品的设计来说,从“神一”到“神六”产品可以说经历了大量的试验考核,可以说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孙宝印:

  因为这是第一次用?

  陈善广:

  对。

  孙宝印:

  这个东西是在你们的系统下完成的,你对这个东西心里有没有底?

  陈善广:

  我心里还是比较有底,尽管上天是头一次使用,但是进行了大量的地面试验,地面试验考核的强度可能比上天要求还要高,从前期的研制到现在产品的试验,到后期的飞控的保障措施上,已经考虑的非常充分了,所以我对产品还是比较有信心。

  孙宝印:

  为了使航天员在五天的飞行中能够以最佳的状态完成各项工作,还需要对航天员进行心理支持。

  陈善广:

  这次“神六”任务当中,我们会给航天员保持一个比较通畅的话音的通道,一个是我们安排他的家人、父母、小孩这些亲戚朋友给他们一种沟通,对他们来讲也是心理支持。另外一个我们会安排其他的航天员,作为战友跟他们并肩作战,一起训练可以说他们也是亲密的朋友和战友,这样的话,他们也会安排一些(通话)支持,还有医生的支持,要问他的身体状况怎么样?另外还有心理支持。心理医生要进行这种单独的沟通。与神舟五号不一样,我们上了一部电子手册,这个电子手册里面会有很多的娱乐功能,包括在上面听听MP3看看一些DVD,里面还有一些游戏,可以自娱自乐的,比如下棋,应该说这次他们能够娱乐的设施还不少。

  孙宝印:

  据了解神舟六号的物资筹备足够维持航天员5到7天的正常生活,不过由于这次任务属于五天的短期飞行,因此航天员的个人卫生主要依靠干湿纸巾进行清洁。

  孙宝印:

  洗漱问题基本上不太考虑,主要是它可能有一些湿的纸巾进行正常的清洁,因为在短期飞行来讲,洗澡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洗漱的话有专门的工具,这也是由航天员系统来负责的。

  孙宝印:

  就是说吃完饭以后还要漱口,这个问题能解决吗?

  陈善广:

  解决不了,在天上一定要节约用水,不仅是我们飞船,包括国外的空间站一般也不会有漱口的问题,一般会准备一些特殊的口腔清洁用品来进行口腔清洁。

  演播室主持人:

  好,观众朋友环境继续收看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特别的报道,刚才可以说是航天系统的总设计师陈善广先生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航天员在太空是如何生活的?接下来我们要采访一位航天员,他是谁呢?我们就视频连线单边报道点,请进我们的本台驻美国的记者李楠。

  李楠 中央电视台驻美国的记者:

  观众朋友们好。我这里是美国范德保大学的所在地田纳西州的纳什威尔市,我们今天还是请来了在这里执教的王赣骏教授。王教授在20年前曾经是第一位在太空开展他自己设计的太空试验的首位太空科学家,王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再次光临我们的演播室。

  王赣骏 美国航天物理学家:

  很高兴能参加。

  李楠:

  现在神舟六号已经在轨道上正常运行了差不多10来个小时,当年您第一次进入太空的时候,初次感受失重状况的时候,您是什么样的感觉?花了多长时间才适应这种短期的失重?

  王赣骏:

  一进太空第一件事情感觉到了这次真的可以飞了,譬如说你在哪里走,你用小手指点一点,就飞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你在小手指点一点就停下来,刚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觉得太重一点,身体等于里面像乒乓球一样撞来撞去。不错的是,可以一下子就习惯了慢慢的,刚开始失重的时候,人的身体很微妙,一到失重情形下,自己就知道这是在不同的环境,在不同的环境里面,第一件事发现脚不需要了,没有需要脚的地方,你不需要脚,人所以说身体是很微妙,马上脚就开始缩,我们每个人的脚直径缩了一寸之多在很短的时间。当然脚缩了之后,血就冲到上身来了,脸就肿起来了,每个人就是像松鼠那样的,眼睛泡起来,脸肿起来了,当然这种东西也不是最舒服的时候,所以这种东西都要排泄出来,这都短期的时候,您要长期的问题的话,那是不同东西,因为你不需要脚了,您没有重量的,不光是你血液调节,液体调节身体的改变,您长期呆下去的话,骨头肌肉什么的都是适应在失重的情况下,并不是说他变坏了,他是适应失重。就是在适应失重的情况下比较退化一点,回来的时候有麻烦,你去适应失重,回来适应还是比较麻烦一点,比如说一般讲,一般第一天,第二天不觉得有什么毛病,回来以后常常有两三个礼拜才能适应。

  李楠:

  王教授我想问问您的是,我们地球人是不是在太空中完全适应那种失重状态,或者说失重状态对地球人的新陈代谢,生殖发育,衰老死亡会产生一些在非失重状态下不一样的哪些些长期的影响?

  王赣骏:

  真的将来人如果假如长期活在太空上可以适应的,惟一的是你适应了太空情形之下,回来的话就很麻烦的,因为你那时候不需要脚的肌肉,脚真的会退缩,您回来就比较辛苦,否则的话你假如说你愿意一辈子呆在太空里面,我相信没有问题的。惟一有一点是辐射的问题,这东西现在还没有弄好,假如你能把辐射弄好的话,其实人会活的蛮舒服的,其实真正讲起来人的生命会可能长一点,因为心脏不需要用,比如说每一个人去了以后,心脏泡沫会降低,本来是跳70次一分钟,你会降低1/3,变成50次,而且你的血压会减低,所以很多有好处,有坏处,两边跑的话就比较辛苦。

  演播室主持人:

  李楠,刚才我们都听到了王赣骏博士给我们做的介绍。我记得王博士在两年以前,在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以后,也曾经接受过我们的采访,所以在这儿我特别想插问一个问题,好,可能是由于信号的问题,刚才王赣骏教授给我们介绍了在太空航天员的生活,实际上我们也注意到了中国的两位航天员在神舟六号飞船内已经现在在运行过程中已经脱下了航天服换上了工作服,到底航天服是什么样一种服装呢?我们再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一下。

  解说:

  航天服按功能可以分为舱内用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两种,舱内航天服用于飞船发生泄露,压力突然降低时航天员及时穿上它,接通舱内与之配套的供养,供气系统,服装内就会立即冲压空气,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李谭水 航天员系统副主任设计师:

  它的功能实际上是飞船一个压力应急的一个备份,它主要是航天员在发射返回,这个阶段都要全程穿。那么航天员在整个飞船正常入轨以后,这套航天服就可以脱下来,如果出现(舱内)压力应急,航天员就穿上这套舱内航天服,作为救生使用。

  解说:

  因为要应对特殊的太空环境,航天服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目前我国研制舱内航天服共分三层,一是限制层,它是由耐高温,抗磨损材料制成的,用来保护服装的内层结构。此外限制层还采用了特殊设计的力约束机构,使航天服能按照预定型号膨胀,以保证航天员穿着舒适合体。内层是舱内特殊的第二层,是由特殊的面料制成,具有良好的气密性,能有效的防止气体泄露,第三层是散温层,这部分与航天员的内衣连接在一起,内有许多的管道,可以进行抽风和通风,带走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以保持航天员身体舒适,除了联体的服装之外,航天服还有两个可以分离的部分,一个是头盔,一个是手套,头盔的盔壳是由聚碳酸酯制成,不仅能隔衣隔热,防碰撞,而且减震好,重量轻,面窗是头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为航天员提供良好的视野,为了防止由于航天员呼吸和低温环境,造成的面窗接雾,接霜,专家还专门设计了特殊的气流和防雾图层。这是航天手套,他与航天服配套,经过特殊的设计,即使在充气加压后,航天员的手掌仍然能活动自如。另外除了防护功能,舱内航天服还具备信息处理和对航天员进行生理监控等功能。

  航天工作者:

  这个是航天服内外的一些信息交换的这些装置。这个主要是航天员穿上航天服以后要戴上的一个通讯头带,跟天地之间实现通讯的交流。另外一个是航天员本身的生理状态要通过生理信号传感器,通过这个接口也要传输到地面。地面航天医生进行的医监,对航天员的状态进行监护。

  解说:

  一套完整的舱内航天服一般重10公斤左右,因为要符合特殊的要求,加工一套航天服需要上千道工序,因此造价也十分昂贵,大约需要几十万人民币,与舱内航天服相比,舱外航天服则更为昂贵和复杂,因为他要为航天员出舱进行开放的宇宙空间活动提供防护和保障。因此舱外航天服不仅需要独立具备氧气供应和压力控制等生命保障能力,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活动性能的关键系统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供养系统,从一定角度来看,舱外航天服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型的载人航天器,一套舱外航天服的重量大约一百多公斤,通常比一个人要重许多。但是由于在太空中一切都处于失重状态,所以即使航天员穿上如此笨重的服装,也照样可以轻松自如的迈步太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目前最先进的舱外航天服能保证航天员在舱外独立工作8个小时左右。

  演播室主持人:

  好,刚才我们通过一个背景短片,了解了太空时装航天服,由于信号的问题,刚才我们和美国单边报道点的联络中断了。现在信号正常,我们继续把信号切到美国单边报道点的演播室,李楠刚才我听王赣骏教授介绍的时候,非常想插问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有机会的话,王教授愿不愿意搭乘中国的飞船再次遨游太空呢?王教授。

  王赣骏:

  这是年轻人的天下,我已经不适合了。

  李楠:

  王教授,1985年,你随着这个挑战者号航空飞机在太空中一共飞行了7天,在这7天的时间中,您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如果说你要是给后来这些太空实验科学家介绍经验的话,您有什么经验可以让这些后继者分享?

  王赣骏:

  我最大的挑战是我的试验开始不能够成功,不成功打不开实验,我希望修改的时候,修理的时候遇到很多麻烦,麻烦是因为这个试验很难修理,因为做得所有实际设计得拼命顾虑到您在天空上要修理,假如说你国内有兴趣要做这种类似的实验的话,希望设计能够顾虑到假如需要修理的尤其是你的试验,假如要做长期的话,你要换东西,要修理的话,应该使得比较容易一点,就像车子一样,从前车子是很容易修,现象车子几乎没有办法修理,一定要送到修车厂去,为什么我们做得实验里头,仪器摆的东西越来越多,摆的东西越多,你根本手都摆不进去,这就是最大的毛病,假如说你能够有办法顾虑到这一点的话,航天员需要的话,比较日子好过一点。

  李楠:

  王世林,就王教授当年在太空开展科学实验的情况,您还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演播室主持人:

  刚才我们已经也很详细地听王教授的介绍,没有其他的问题了,非常感谢李楠给我们邀请王教授参与我们的节目,谢谢李楠,谢谢王赣骏博士。

  好,观众朋友你现在收看的是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特别报道,我们的直播报道是从北京时间今天早晨6点钟开始到现在,已经持续了13个多小时了,现在我们的主要报告要告一段落,在北京时间今天晚上8点钟到10点钟,也就是北京时间20点到22点,我会为您现场直播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开幕会的实况,在北京时间22点,我们的特别报道将会继续进行,欢迎你收看我们的节目。

  好,观众朋友一会儿见。

   无私奉献而伟大的航天人

  演播室主持人 王世林:

  好,观众朋友,欢迎继续收看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特别报道。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今天早晨9点钟在酒泉卫星中心发射升空,到现在载人飞船已经成功的在太空飞行了13个小时。今天通过很多的报道我们也知道了神舟六号飞船的执行任务共分为七大系统,通过我们主持人和记者的采访,大家认识了很多位总设计师,接下来我们再通过一位背景短片认识一位关键的总设计师。

  胡世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

  我们为中华人民做了一点点工作感觉到很骄傲。

  王永志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我们中国人也要进入人类活动的第四领域,进入太空。

  刘竹生 “神舟六号”火箭系统总设计师:

  这种行业的的确确是有风险。

  刘宇 “神舟六号”火箭系统总指挥:

  我希望好运能够一直伴着我,在以后的每一次的飞行。

  尚志 “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指挥:

  载人航天系统决定了对这个工作就要追求完美。

  张柏楠 “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设计师:

  神舟五号包括神舟六号每一次飞船应该说都是跨度非常大。

  侯鹰 “神舟六号”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

  他们所遇到的技术问题和环境会更加复杂。

  解说:

  他是中国运载火箭捆绑分离技术的开拓者,他已经顺利将五艘神舟飞船送上了太空,40天航天生涯成为他的无悔人生,他就是长征二号F火箭的总设计师刘竹生。

  2005年8月4日,距离神舟六号飞船发射还有两个月,刘竹生乘坐火车前往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全家人都来为他送行。刘竹生的外孙在随后的作文——送我姥爷出征中写到,“在姥爷出发的那一天早上,我们全家和姥爷来到火车站,姥爷上火车的一刹那,我默默祝福姥爷能够一路平安,发射成功,凯旋归来”。

  刘竹生,193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63年刘竹生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导弹工程系毕业后,怀着对强烈的航天强国梦想,投身到了中国导弹与火箭的研制中,这一干就是40年。

  1990年的夏天,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成功的将“澳星”发射升空,中国开始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崭露头角,然而长二捆火箭在研制时既没有成型产品,也没有成功先例,而且距离发射时间仅有18个月。

  刘竹生 火箭系统总设计师:

  因为当时跟国外谈(长二捆)合同的时候,其实长二捆还是纸面上的,当时我们是有两件事:第一个人家要来看,火箭捆绑这套机构装置是我设计的,但是那个距离生产出来还远,为了叫国外的公司增加合作的信心,于是我们搞了一个临时焊装的一套捆绑技术给外国人看。

  解说:

  刘竹生那时担任总体设计部总体式结构组的副部长,负责研制如何将长二捆身上的4个助推器牢固捆绑,在发射过程中又能可靠的将助推器与火箭彻底分离。

  刘竹生:

  当时是我画了很大的一张火箭结构图,我们有关同志拿着这张图给人家看,人家一看了这张图,觉得你们能画出来,肯定你们火箭的设计已经差不多了,因为我画的那个时候,那是严格按照我们设计的那套思路画的。

  解说:

  合同签了,但留给他们的只有短短18个月的时间,刘竹生和其他研究人员开始和时间赛跑。

  王丽珍 (刘竹生妻子):

  那个时候正好是研制长二捆的时候,当时白天开会商量研究,晚上回来他就画图,可是我们那时候房子特别挤,比现在还小,他就没有地方画,他就在床上放一块板子在板子上画,然后第二天就把图带回去,带到办公室去。

  解说:

  正是由于航天人这种忘我的精神,全体研制人员日夜奋战了整整18个月,1990年7月1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终于成功的飞向了太空。

  而刘竹生所负责研究的长二捆捆绑分离技术以及整流罩分离的方案,为长二捆火箭研制的如期完成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回忆起来,刘竹生觉得当时在没有成品的情况下就和外国公司签下合同,还是心中有底的。

  刘竹生:

  因为我们这个方案当时议得很细,而且我觉得我们那时候之所以现在老说是18个月把火箭搞上去,实际我们是有技术储备的。

  解说:

  1997年,刘竹生挑起了发射神舟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的重担,长征二号F火箭号称中华神箭,正是他将神舟飞船送入太空。

  画面(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

  解说:

  1999年11月20日,满载着中华民族载人航天梦想的神舟一号飞船飞向了太空,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2000年12月31日,神舟二号飞船的前10天因为一个操作失误,工作平台撞到了长征二号F火箭上,如果此时修复火箭就必须拉回北京的生产总装厂,发射时间必将会大大推迟,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刘竹生心急如焚。

  刘竹生:

  就等着过了年就发射,突然出现这个,再加上当时的场面看着比较惨,因为正好和飞行器工作台撞了,工作台都出轨了,所以你不知道这个力量到底是多大把它撞上了,所以我们从上到下一下来心里觉得凉了,完了,火箭没救了,辛辛苦苦干了快俩月了,马上就要转出去发射了,那种心情。

  解说:

  刘竹生一口气爬上了11层平台,直奔他们亲爱的宝贝,从上自下逐层的察看火箭的受伤情况,令人庆幸的是火箭关键部位的导管居然没有损害,在领导询问刘竹生能否按时发射时,刘竹生肯定的回答可以发射,经过10天夜以继日的奋战,火箭重展芳容,按时耸立在发射塔架旁。

  2001年1月10日,长征二号F火箭点火升空,成功完成了发射神舟二号飞船的使命,这时平时话语不多一贯谦虚的刘竹生自豪的说“你们看看,什么叫金牌火箭”,作为总设计师,刘竹生在研制质量上花费了大量心血,他总结了一个16字口诀“源头控制,行业水平,九抓九察,责任到人”,这16个字刘竹生要求研究人员切实贯彻到设计、研制、实验和发射的全过程中去,因为刘竹生知道任何细小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

  刘竹生:

  是我们打第三发的就是神舟三号的时候,我们一测试发现有些遥测信号时断时通, 后来就排查,我们认为是不是有插头没查好,一看插头拿下来再搁上照样也好,是不是插头里头焊接不好,插头里头打开来看看,里头也是好的,那么就感到很奇怪。

  解说:

  原来是连接电缆的插件没有插到位,只要一动电缆就会发生信号时断时通的情况,而更令人奇怪的是,7、8个没有插到位的电缆插件竟是同一个工人操纵的。

  刘竹生:

  当时我们一听到这个事以后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傻子都能插到位,为什么她不到位。后来再仔细一了解,你猜怎么回事,这个人平常是不是干活就这样,后来就发现正好她干的时候,她是三月份生产的这个,在这个之前她妹夫去世了,三月份的时候她自己的丈夫又去世了,你想带着这样的思想问题,她能插好吗。

  解说:

  正是对于火箭研制、设计、生产、实验多个环节实行高标准、严要求,火箭发射的危险系数才能降到最低,神舟飞船才能顺利的5次飞向蓝天,但刘竹生依然不满足。

  解说:

  刘竹生把毕生经历都投入到航天事业中,他已经成功的将五艘神舟飞船送到太空,然而提到家人,他总有一种愧疚感。

  刘竹生:

  家里顾不了,子女也顾不了,所以好多人说你从八月六号进场,你怎么不回去?我说我们这些人干了这个,已经混成是老的不疼小的不爱了。

  王丽珍:

  我们从来没埋怨过他,因为我们自己能独立。

  刘竹生:

  人家家里什么事不指着你,所以我说了我们在家里是比较有权威的,管大事,大事是我们决定,小事我们不管。

  王丽珍:

  我觉得他的性格很希望能拼搏,按说有时候这个压力是很大的,但是他就愿意从事这种工作,他喜欢。

  解说:

  再过一个月就是刘竹生父亲100岁的生日,刘竹生虽然和父亲感情深厚,却从没有给父亲过过生日,父亲十分想念刘竹生,正盼着他发射成功,从酒泉凯旋。

  主持人:

  欢迎继续收看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特别报道。

  有的人把中国的长二F火箭比做中华神箭,叫中华神箭,也有的人把长二F比做天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天梯,我们的载人飞船才能在广袤的太空遨游,天梯的设计师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除了刚才我们通过这个短片所了解的以外,今天我们在演播室还特别邀请到了这位天梯的总设计师刘竹生先生,您好刘总。

  刘竹生:

  你好。

  主持人:

  欢迎您到演播室来参与我们的节目,我们知道今天在成功地完成了发射任务以后您就回到了北京,到现在可以说一路奔波还没有休息,您觉得累不累?

  主持人:

  兴奋吗?

  刘竹生:

  我觉得兴奋劲儿已经过去了。

  主持人:

  兴奋劲儿已经过去了。

  刘竹生:

  对。

  主持人:

  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兴奋的感觉?

  刘竹生:

  我觉得就是说神舟六号飞船的发射意义非同一般,比方说我们认为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了,只是我们迈进了载人航天的一个门槛,至于里边还有些什么新鲜的东西,或者还有些需要我们去探讨的,我觉得真正从“神六”开始才进入这个阶段,因此我觉得把神舟六号发射上去,从探讨技术进步,它是很重要的。另外,我想航天这个活动它都伴有一种神秘的东西,所以广大人民群众好像比较关心它,所以我想神舟六号要发射成了,那么肯定是能鼓舞广大群众。

  主持人:

  民族自豪感。

  刘竹生:

  对。

  主持人:

  就像您刚才说的,如果说神舟五号是完成了验证性飞行的话,神舟六号发射成功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说它标志着中国真正的实现了有人参与的空间航天行动。可以说,在发射的时候作为火箭的总设计师应该是最关心火箭的,我今天下午在采访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院长吴俨生的时候,曾经谈到说整个发射的时间是588.7秒,他说是秒秒揪心,您当时有没有这种感觉?

  刘竹生:

  当然有这种感觉了,因为我觉得航天的发射,它实际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这么一种科学活动,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说你不论怎么努力,你不可能把火箭做的100%的可靠,总有百分之几是不可靠的,这不可靠它并不是说,比方说我发生100次可能有3次不可靠,它不是说第一次不可靠或者是某一次不可靠,而是说它随时都可能在某一次上出现,因此这就使我们对每一次发射你不得不担心,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尽量把要出现故障把它往后推迟,不要在这一发上出现,这样一发一发下去,必然就使你发射每一发的时候都觉得心里有压力,比较紧张。

  主持人:

  对,您谈到了压力,我听说您觉得压力非常大的时候经常抽烟,要靠抽烟来缓解压力,是这样吗?

  刘竹生:

  是。

  主持人:

  我也听说您还有其他的一些方式来缓解压力。

  刘竹生:

  对。

  主持人:

  不过,有很多方式是您收藏了一些宝贝,您一直放在家里,跟老伴儿交代说这些宝贝你一定要替我看好,但今天我们很不礼貌,因为我们想让您现场给我们讲讲您是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缓解压力的?所以我们暂借一下您的宝贝用一下,您看看这个您熟悉不熟悉?这个,您看到这个就笑了,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这是您的一个什么样的作品?

  刘竹生:

  这个是在酒泉卫星发射场片地都有的一种叫骆驼刺,这种东西我觉得它干了死掉的干支就很像干支梅,特别是老干的梅花,它实际可以像工艺的一个盆景似的。

  主持人:

  我看到您在上面好像也下了一些工夫,因为这个骆驼刺现在看起来好像是有点油亮亮的,您是不是也给它上了一点漆什么的?

  刘竹生:

  对,我用油漆把它漆了。

  主持人:

  您是把它作为一个工艺品收藏起来。

  刘竹生:

  对。

  主持人:

  每当您在家里看到它的时候,会想到什么?

  刘竹生:

  当然首先就会想到我在发射中心那些生活、那些工作情景,另外我觉得我比较喜欢这些比较苍老的这样一些东西。

  主持人:

  为什么会喜欢苍老的这种东西,有点苍劲感觉的这种东西?

  刘竹生:

  因为它恰恰像我人生走过的路,比方说我们现在在搞技术工作,实际你是每天每时都在遇见难关,你要不断的把这些难关克服了,然后你才能前进,有些你没想到可能就受了些挫折,最后回想你这一辈子就跟有些老树似的,那是遍体鳞伤,但是它还是茁壮的。

  主持人:

  非常苍劲的,还是挺立在那里。

  刘竹生:

  对。

  主持人:

  我看骆驼刺上还有果实,但是我看这个果实好像能够一直在上面很不容易,你有没有做过加工?

  刘竹生:

  这是做过加工的,这本来是一个枯枝,我粘了相思豆。

  主持人:

  这是相思豆,不是骆驼刺的果实。

  刘竹生:

  不是,我想你粘上几个相思豆,就有点像梅花要打的花苞,花蕾似的。

  主持人:

  这些相思豆这其中既代表着您那些在这种苍凉的过程中那种美好的东西,也是寄托着一种思念。另外,我看这上面还扎着一朵儿花似的纱巾,这是代表什么?

  刘竹生:

  这个好像不是我……。

  主持人:

  我们从家里拿来的时候,它上面就扎了这样一朵儿花。

  刘竹生:

  这个不是我弄的。

  主持人:

  我们的记者告诉我,这是您的女儿特意为您装饰上去的,知道我们要拿这个过来,也是献给您的一个小礼物。

  还有您的几个宝贝我也给借来了,这几个宝贝,我估计您看到以后可能会想到一些故事。这个石头你认识吗?

  刘竹生:

  认识。

  主持人:

  能不能给我们讲讲您这几块石头的故事?您的老伴儿说这都是您的宝贝,为什么您留着这些石块儿?

  刘竹生:

  这种石头叫做隔壁石,这些石头我觉得它可能是经过……

  主持人:

  我觉得您手里拿的,还有这块石头跟骆驼刺的感觉差不多,也是有一种苍凉的感觉。

  刘竹生:

  对。我喜欢它在哪儿呢?这些石头它本来形成的时候,我想可能是有软有硬,在风沙的作用下软的都给打掉了,剩下的都是一些硬的,这些硬的你仔细看像一些工艺品似的,所以我就看着这些还是想到人生,你一个人你可能经过一些磨难,经过一些生活过程,很多你软弱的东西都被洗涮掉了,最后留下就是你这个人的本质或者精华。

  主持人:

  对,或者叫留下的是铮铮的铁骨。

  刘竹生:

  对。

  主持人:

  象征着一个人的脊梁。

  刘竹生:

  对。

  主持人:

  据我们的记者去家里取这个宝贝的时候,您的老伴儿也告诉我们说很多石头你不是一块一块捡的,有时候是一堆一堆的捡的,有一刻是因为飞船被撞了腰以后,您感觉压力好像很难受,然后你一下去捡了很多石头,当时为什么要通过这种捡石头来舒缓自己的压力?

  刘竹生:

  我觉得当时那种心情就是说,你一下钻到这个里头,老是在想火箭怎么办,我觉得这样可能不行,你必须把精力分散开,你要钻到某一个问题里面,你可能就钻到牛角尖里了,跳不出来,所以我觉得你可能通过一些别的活动舒缓一下了,这样再重新再考虑问题可能就换了一个角度,看的也可能就全面了,也许想的方法也多了,所以我想有的时候我们现在的工作也是那样的,有些问题一下子想不明白,想不通怎么办?那你就先别想,你看看别的,那时候你的思路就会开阔起来。

  主持人:

  好,刚才刘总给我们讲了骆驼刺的故事,给我们讲了您这些苍劲石头的故事,让我们也深受启发,非常感谢您今天到我们演播室来让我们和你一起分享和火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生历程,有些话题我们一会儿再接着聊。

  主持人:

  你好,我看到演播室您请来了一位嘉宾,能不能首先给我们介绍一下嘉宾的情况?

  丁永:

  好的。现在在我们的分演播室就座的是俄罗斯的一位著名的宇航员,是苏联英雄,他曾经五次执行太空的航天任务,16次进行太空行走,在太空呆了651天,太空行走累计起来一共有78个小时。

  主持人:

  丁永,你和我肯定都有很多问题想问这位航天员,丁永,你先来,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会插进去。

  丁永:

  好的,我有这样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已经过了11个半小时,距最初的发射,您现在有什么感想?

  安纳托利.索洛维约夫 俄罗斯前航天员:

  13个小时的飞行,我想现在宇航员的身体已经开始适应太空的环境,当然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有的时候不好的一些影响是可以说这些不好的反应应该是在一天之后就基本会消失,当然每个人会有个体的差异。另外,宇航员已经开始进行一些科学的实验、科研,我想应该是进行一些科学的实验,我们的飞船和中国宇航员现在乘坐的航天器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我们的航天器为了能够和太空站对接,是能够和太空站对接的,宇航员会利用在太空的每一分钟进行相应的工作,非常有趣。

  丁永:

  据我所知您进行了五次太空旅行,您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每一次感受的不同。

  安纳托利·索洛维约夫:

  很难讲这个差距,我想美国和苏联的航天器之间的区别,我想讲起来不太方便,我们的航天器与中国的航天器是非常想像的,它们都是一次性的,而且载重量都不是很大,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中国航天器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可靠性,我们的航天器当然有多年的经验,我不想具体的谈它们的造价,完全是我个人的看法,从物理的角度来将它们也是有区别的,比如说我们的航天器是在10分钟之内能够到达轨道的,在没有充分的技术参数的情况下是很难说出两种航天器的具体区别的,俄罗斯现在正在制造新的航天器——克立克航天器,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能够引起大家兴趣的航天器。首先,这种航天器的机组人员的数量可以达到6人,另外它的载重量会增加,自重也会增加,而且它将会是多次使用的。丁永:

  世林,您那里有什么问题?

  主持人:

  是,我刚才听了这位航天员的介绍以后,我有一个问题,大家都认为航天员是百里挑一的,从您个人的经历来看,您觉得作为一名航天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

  安纳托利·索洛维约夫:

  我想尽量简短的回答您的问题,首先,应该健康条件是非常优秀的,应该是达到身体比较好的状况,当然不可能有十全十美。另外,还要有非常高的知识水平,还要有工程方面的一些培训以及体能方面的训练。另外,对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素质应该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他应该在比较复杂的环境当中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应该比较富于热情,应该善于分析具体的环境、具体的条件,这种条件有可能是突发性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潜在的对于这些希望入选宇航员的人来说,他们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一定的操作技能,我们著名的格尔罗夫设计师,他是在从飞行员中开始挑选宇航员的,他们应该具备上述的品质。

  丁永:

  我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太空飞行您有很多经验。

  安纳托利·索洛维约夫:

  您的问题非常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分工,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我想机组人员之间在遇到争议问题的时候,应该每个人都持克制态度,他们应该善于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剩下其他的矛盾都是次要的。另外,在宇航器上永远都是有领导的。另外还有其他的机组人员以及游客或有旅行者,首长应该作为最高的命令。我想,我们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机组人员的数量会不断地增加,有可能会遇到矛盾,但是我想会解决的。

  主持人:

  我还有最后一个非常简短的问题,如果有机会的话,他愿不愿意和中国的航天员一起在太空执行航天任务。

  安纳脱利·索洛维约夫:

  我坚信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比如我们将会执行非常重要的使命,飞往其他的星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想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想达到这个目的,他都应该在科技领域具备高的水平,而且应该具有足够的条件,比如我们国家的加加林当时成功的着陆,他是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如果我们将要实现星际间的旅行,我想我们宇航员应该是多民族的,不应该仅局限与一个民族。

  主持人:

  好的,非常感谢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丁永。

  丁永:

  感谢您。

  主持人:

  谢谢,观众朋友们,您现在收看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特别报道。明天欢迎您继续收看。

责编:薛蓝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