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
------《沙漠目击者》编导手记
央视国际 2004年06月07日 14:19
《沙漠目击者》为3月12号植树节而做的应景选题,这也是一个传统的选题。记得以前在学校里看过类似主题的《难圆绿色梦》时,就受到很深的震撼。所以,相信这个传统选题在植树节时播出,还是会有一定关注度的。因为是个谈话节目,外拍和现场的优势都不能发挥,所以在嘉宾的选择上,就要颇费一番脑筋。曾先后和绿化委员会,中国林业大学等单位联系过,都没有合适的人选。谈话节目最怕的就是华而不实,空有口号和观点都是致命的。在同事的启发下和讨论中,“亲历者”的概念渐渐浮出海面,并且愈加清晰,我们就是要找一个做过实事,有切身经历的嘉宾,范围缩小,目标就明确多了。终于,在网上看到了“卢彤景”的名字。这是一个自己掏腰包,走遍中国沙漠,并且还拍下几万张反映生态恶化照片的环保志愿者。就凭这几条,都是和想象中的嘉宾形象不谋而合的,所以立刻将其汇报上去,果不其然,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接下来,就是天罗地网的开始搜寻此人。虽然,找人应该是记者的基本职业素质,但是对一个初出茅庐的新编导来说,无疑也是个很大的挑战,在刚确定下来的那几天,天天都是喜忧参半的,生怕一个疏忽,就会断了线。一点点地捋线索,打电话,这其中尤其就是要感谢《北京青年报》的同行们,卢彤景先生的事迹最早也是他们报道的,虽然,事隔了比较长的时间,他们也找不到卢先生的联系方式,但是还是很热心的帮我联系到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希望我从那里能够找到卢先生。努力还是得到了回报,找到了卢先生当时留下的一个在北京亲戚家的电话,而打过去,还正好就是卢先生本人接的,欣喜之情不言而喻。
而后的过程中,困难开始一步步降低了。卢先生虽然是个很热心的环保志愿者,但是对做电视节目却固执地有自己的想法,在联系中,他一个劲的跟我说,要么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好。我虽然也抱着同样的态度,还是有点担心不小心说话便惹恼了他。其实,事后回忆起来,我认为在和嘉宾的接触中,真诚的用心,平等的尊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卢先生从一开始非常倔强的要按自己的主题走,到后来在相互的商量中达成共识,所依赖的也就是这条原则,当然,作为编导,首先有自己强烈的主体性依然是最重要的。
《沙漠目击者》是我参与到《历程》栏目后,做的第二个片子。虽然在流程上,已经比较熟悉了节目的操作,但是,在全部做完后,仍然感觉到自己作为新编导在节目制作上的不成熟状态。入场话题的设置,短片解说的转场,甚至是细微处如字幕的出法,(在播出时,当我的同学看到一个毫无特色的标题字幕出法时,向我瞥了一眼,以示“鄙视”)我想,这些经验和教训都是在做下期节目时,给予我无限勇气的源头。(编导:柯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