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毒源地(下)
央视国际 (2005年05月31日 09:35)
一种艳丽绽放的花朵制造了一个充满罪恶和痛苦的世界,
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最终却成为了文明的牺牲品,
一位普通的中国公民深入世界毒品之源,
历时十年,跟踪拍摄,
记录罂粟部落的变迁。
佤帮2005年的承诺
2005年春天,佤帮境内收割了最后一季罂粟,大量的烟具淹没于烈火之中,这是一个人类与鸦片纠缠难分,历史上决定性的一刻。”金三角”最后一个能够大面积种植罂粟的特区开始全面禁毒,佤帮政府主席向世界公开承诺:2005年后,若在佤邦地区还发现一点毒品、一粒种子,他便提着头去见缅甸政府。有着百年种植罂粟历史的部落为何发此毒誓,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幕,全面禁种又能否真的终结鸦片时代?
国际禁毒志愿者,韩云峰,一位中国摄影师历时十余年,先后20次深入“金三角”,跟踪纪录罂粟部落禁种罂粟前后的真实过程。
罂粟部落的承诺
主持人:佤邦,我听好像有一种说法管他们叫做罂粟部落,就这个【罂粟部落照片】是比较典型的建筑是吗?
韩云峰:这是佤族最典型的烟民的,或者说你所讲的就是刚才那个概念,叫做罂粟部落,你看罂粟,这就是罂粟,这是在刮烟的时候,部落的建筑就是这样。我觉得这个帽子扣在他们身上我觉得一百年之后这个是非常恰当的,英国人带来美丽的罂粟花的种子播撒在这片神秘的原始的土地上,之后他们确实是生活离不开这个东西,他们的生机也是依赖于这个东西,他们包括肚子疼或者是发烧感冒,所有的东西一种药,灵丹妙药就是这个东西。
主持人:在佤邦地区这个民族已经种毒百年,怎么能痛下决心一定要铲除这个鸦片呢?
韩云峰:怎么说,一是外界的压力,清清楚楚的,国际压力被挤压的没有生存空间。二他的民族领袖已经意识到,明确意识到鸦片经济对他的,严重阻碍了他的生产力。
韩云峰:两个月以前就在这个地方,烧了大概可能有几个桌子这么多吧,那个毒品,和一大片的刚刚要刮烟的大烟全部都铲除了,联合国的粮食计划署和联合国UNODC和WSP两个组织官员直接放火的还也云南省禁毒局的副局长董胜在那儿去放了一把火,也就是说国际上也开始就是说,最早是不接触的,现在开始也帮了忙。
佤帮,地处缅甸北部的掸邦高原,佤族人至今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韩云峰等人的努力下终于让世人听到他们真实的呼声和惊人计划。戒毒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把世代居住在高山上的佤族人迁往南部的平原地带,在那里他们将种植水稻而不再种植罂粟。
1998年的一天,韩云峰正在罂粟地里拍摄,突然看到令他震惊的一幕。
佤帮大迁徙(记录者)
强制移民
韩云峰:这张照片这个就是移民,这个老太太,她在干吗呢,在拼着命的,她的节奏非常快,平常她们都溜溜达达的,唱着山歌,这个时候我发现她在快玩命的,手非常快,她干活,匆匆忙忙的,而且不时地回头,后来我就听到寨子里有男人在喊“啊”,喊的那种声音,然后我就一直在拍着,最后她被一个人从上边吊下来,一个民兵扛着刺刀,然后他非常不请愿地一步一回头,真是这样,然后被赶上一辆汽车,然后就拉走了。
主持人:强制性的?
韩云峰:强制性的,那么在这个之前就是说通知乡里了,乡里来写让谁搬让谁不搬,那么乡里边先选择,因为没有那么多钱,这个移民他也没有那么多车,所以他有一段一段的时间,然后把谁家最穷,谁是种大烟的,谁家不但种大烟还吸大烟这种人改造,就是说把他弄走,在西方这个时候就引起什么?西方的关注,西方好多媒体,特别是泰国开始暴露,没有人权,离开故土是用枪来强迫他们走,但是绝不是后边搬搬吧,他们是付出代价,让那么固执的愚昧的烟农寻找一种新的生活,那就是到南部平坝地区去种植水稻,然后去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呢,他还去怎么可能还干这个事情呢。
佤帮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移民。
佤族在佤语中的意思就是住在大山顶上的人,直到信息时代的今天仍然过着独特的与世隔绝的生活。虽然罂粟部落贫穷,但这里是他们世代居住的家园。百姓能愿意吗?
百姓能否接受移民
主持人:把这些人口是从北部迁移到南部去,这儿人愿意离开这儿吗?
韩云峰:从拿着枪兜着他们走,哭喊着,然后谁也不愿意离开故土,那么很多在移民地里面有一个画面,当时我记得非常清楚,我问了很多人,我做了一个问卷,你是干什么的,以前你生活是什么?我是种大烟的,我是哪儿哪儿的,什么地方什么地方,这个时候就讲这些事情,所有的人都跟我讲全是种大烟的。然后突然有一个人跑过来,一个汉字,黑的像青铜一样,跟这个图差不多多少,然后就冲着嚷嚷、喊,我很冷静,我就一直没有停,拍下来了,后来我让我的翻译,我说他说的是?他说公家把我们围起来了,夜里把我们围起来了,我说上厕所都不让我上厕所,就是方便都不让,然后我们也不知道是干什么,天一亮就把我们全扔到车上了,牛也不让我们拿,然后我的大烟该收了,眼看马上现在要收大烟了,那么多的大烟我指着它的嘛,给我弄到南部去,他们说南部就是泰国,不依不饶的那种,就是不愿意,就是恨他,骂呀、埋怨。
佤帮地处缅甸北部山区,掸邦高原上,这里海拔800-1200米,正好是罂粟最易生长的地方,每年佤帮的鸦片产量占金三角的70%左右,是金三角最后一个大面积种植罂粟的特区。
移民原因:但如何彻底铲除佤帮人种植罂粟的念头,鲍司令追根溯源,决定把大约6万佤邦烟农从佤邦北部辖区搬迁到南部辖区,据说那里的气候条件将无法种植和收获鸦片,佤邦移民将不再从事罂粟种植。
移民的试验:如此大规模的移民在佤帮史无前例
试验中的移民伤病无数,他们能不能适应南方的生活让佤族人们恐惧;再加上强制移民,百姓不配合。佤帮40万人的南迁将踏上什么艰难的征程?
移民路线
主持人:我看您的书里有一张他的示意图,有一张地图是要从这个地区迁到这个地方是吗?怎么这两个之间相隔这么远?
韩云峰:佤邦它是有分南部和北部这两个地方,上边是北部,北部是它的核心的首府,应该是邦康,那么他主要的行政中心,然后大烟的也都在北部,你看面积比较大,这块都是山区,这块是平坝,你看中间隔了缅甸政府军控制的地区,还有第四特区民间部的下去,他万水千山走到这儿。
主持人:有多远?
韩云峰:如果移民要走好几天,移民他中间要歇脚,我走过一次,走过两天,夜里有的时候要赶路,这块土地是怎么得来的,像这小块,以前是没有,那块地是平的,刚才你看那小块地,比他的整个那么大的北部还要好,土地肥沃,是平原嘛,最适合种,一年能种三季水稻,玉米,我第一次发现我到那儿去以后玉米能种三季,可能还没听说过?
主持人:没听说过。
就在韩云峰开始憧憬这个宏伟计划,为毒源区带来的改变,甚至对中国的禁毒有所改观时。韩云峰在南迁的路途中病到了,疟疾。韩云峰突然与佤族老百姓有同样的恐慌?
向南移民的困难
韩云峰:到平坝地区其实热,就是蚊虫叮咬以后好多人死了,头一年去嘛,条件也不好,好多人都死了,医疗也跟不上,然后这个地方又是被征役的地方,没有组织赶进来,就是控制的非常那个,就是完全靠他们自己,中国人挺棒的,中国的种子公司西双版纳种子公司以前就是做勐海国事,也是用替代罂粟。这个地方也是,又重新谱写了一段历史,我觉得也是非常的,我采访的这两个人物,也是像农民一样。
主持人:他们都说什么了?
韩云峰:就是到这儿来帮助他们种粮食,里边好多非常生动的故事,老百姓开始不敢下田,因为在山上种旱谷,是没有水的,他这水田他觉得把腿踩在水里会生病,有虫子什么之类的,他们为什么疵,他们知道那个白芷病,是蚊虫叮咬,是他不讲卫生,体内的剧毒,他认为种田就会得病,很多人除了种大烟和旱谷,所以有好多人是害怕不去,那怎么办?三次提醒,那边有个叫老八的,特别有意思,可能是农业部长,有几个兵带着,第一次李老二还是什么,你家去种田,你开多少田全是你的,那都不去。
主持人:没有税收?
韩云峰:不但那样,拖拉机还帮他买,都给他弄,好多烟民他们是种大烟的,吸大烟的,他不理解这个事,就是没有文化,也理解不了,有时候死了人了害怕,就是恐慌,因为更一种人就是大家看着不人权,不人道了,三次提醒不去,有的老百姓基本就去了,就极个别的人,那没别的,自己做那种大脚镣,“咔”两个腿一拷,然后你走路能走,但是跑不了,戴着脚镣,解放了你的手,后边拿枪逼着你下田,给你自己种田,给你自己弄,然后呢,什么时候开个脚镣呢,就是说他高兴了,他觉得种田种成了,得病不是因为那个,而且这个田开完以后他特别高兴,把他的脚镣打开。
主持人:是不是有点不人道?但是好像对于那种场面只能?
韩云峰:不是,我问过鲍先生,这样的老百姓他也没有文化,我给他写条款听都听不懂,也不认字,我让他怎么弄,他就怎么弄就行了,今天他可以骂老乖,他们家老乖就是大官的意思,领导的意思,我们几个老官可能大家都骂,他可能再过十年他们就会感谢我了。
鲍有祥的禁毒任务能否如他所愿在他有生之年结束百年“鸦片战争”?各方持观望态度。美国《新闻周刊》称“鲍的禁毒计划是鲍的长征”。2004年5月28日发生在鲍有祥眼皮底下的贩毒大案,让他深感“长征”之难。同年,佤邦税务局副局长身捆5.5公斤海洛因,1支枪、4发子弹通过我国边防检查站时被捕。鲍有祥对贩毒分子毫不手软。他弟弟鲍有华吸毒贩毒,为杀一儆百,他将掌握军权的弟弟削职为民。
鲍有祥“长征”中的每一步都面临搭档、部下、亲属、百姓因涉毒而对他禁毒决心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