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视:前不久,天津师范工程学院的大学校长,亲自将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了一个名叫张欣阳的9岁孩子手里。张欣阳打破了我国高考历史上最小年龄大学生的记录。他是怎样一个孩子?他的父母又是如何教育他的?这种教育究竟值不值得效仿?(是揠苗助长还是因材施教?)
![]() | |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历程》,今天的节目我们先来看一幅漫画,漫画很有意思,家长带着一群很小的同学,去某某大学上学,题目叫娃娃纷纷上大学。从20几年前的少年班,15、16岁的孩子上大学,发展到现在有13岁的魏勇康上大学,还有一个孩子9岁今年就要考大学。
张欣阳几个月时就表现出超人的记忆力,4岁达到小学毕业水平,7岁念完初中,今年9岁的张欣阳参加了高考,成为最小的考生。
这种现象到底正常不正常,我们应该拿一种怎样的心态去认识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就请来了两位专家,共同帮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嘉宾,说您是专家其实是因为您家孩子非常出色,14岁就考上了北大,现在马上就大三了,秦赞女士。秦老师,你好。
秦赞:你好。
主持人:那么这位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员,施建农老师,施老师,你好。
施建农:你好。
主持人:那您为什么让自己的儿子这么早就考大学?
秦赞:其实这不是我们可以追求的。他1995年上小学的时候,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考上了育民小学就是4年,学完了就考八中少儿班,然后就考上了。八中少儿班毕业了就顺理成章地让大学了。
主持人:从来也没有跟他说过,将来一定要北大、清华?
秦赞:没有,这不是说我,是他小时候7、8岁时候说,我一定上北大。我们从来没说过。也没有试图拿我们的想法去影响过他。
施建农: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明智的做法。
施建农:从客观的情况来看,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是有个体差异的,特别是在智力发展方面,这就使得这些孩子在正常的这种学制底下,会表现得有些不太适应。或者是你会发现,就是说我们正常给他安排40分钟的课程,他可能会在10分钟或者更短的时间里面已经掌握了,或者有一些内容你还没教他,他已经自己学会了。
主持人:9岁儿童张金阳考大学这个事件,
主持人:他现在有些情况跟您的不一样,是父母我一定要让孩子怎么样,我要采取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你不要去学校,去学校干嘛?老师教的不如我教的,我来教你。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片段。
张欣阳之所以这么快的学习的原因除了自身记忆力强外,更是有父亲的辛勤付出。(父亲教学的方法)
秦赞:家长的这种教育方法我不赞同。
主持人:为什么?
秦赞:作为孩子来说,他几岁上大学这不应该是目的。学了多少知识就好像他意味着够得上上大学,这好像也有片面的地方,
主持人:从我的感觉来说,他父亲说得有一定道理,既然我儿子有能力去这些东西,那么我没有必要非守在一个班里,按部就班地。
施建农:我觉得这种教育的方式,可能也是有问题的。就是用一种相当于一种嚼烂了,喂食的那种方式,他可能是在可以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里面,或者表现得效率比较高一点,但是实际上就是说,人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一个过程,也就是他不是一种被动的喂服的一种方式,而且无论是以后工作还是在社会生活,特别是要对一些所谓的科学的探索,更主要的是一种主动性,就是说你自己去一种追求知识,和寻求这种知识的一种能力。那么我们知道,生物是一个和奇怪的一个生物,就是说人也是生物之一,他会有一种(用劲费退)的一种特性。很多事情比如说你自己不用去嚼,慢慢的腮帮子的肌肉可能就会萎缩。
施建农:那么知识的获得也一样,就是它需要个体主动地去跟这个环境的交互去探索。
秦赞:他不是有了知识就能上大学,没有一种群体的教育,他学了再多的知识,上大学能适应这样一个社会吗?这种智商、智力是一个方面。他还需要有刻苦钻研的劲,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那种人格的力量,要是如果说这些方面欠缺的话,学了很多知识,我不认为他就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甚至合格的小学生、中学生这都要画问号了。
来看看生活中的张信仰的表现。(闭嘴,让父亲背)
施建农:作为家长你有什么感受?
秦赞:很可怕。
主持人:是因为闭嘴那两个字吗?
秦赞:一个是闭嘴,一个是让父亲背。
秦赞:我觉得这孩子从小那种习惯就没养成好,记者来家里采访我没瞧见他好好跟人家坐着对话,认真地回答人家问题。不是躺着就是趴着,手里玩着,连滚带翻的这样,还有就是他的父母也太累了,怎么是这样,太望子成龙了,他只要学习好,他想背就背。为了怕他闹不敢打,要不然怕他闹时间长了。
施建农:他其实不光是父母,他可以对任何人。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是说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个体,如果保持这样一种品质,走向社会,你说他会面对什么?他实际上很有可能会很不适应,甚至可能被社会所排弃。
主持人:我觉得作为我,可能理解他在哪?就是毕竟学校也好,家里也好,学习成绩好,按一般情况看。
施建农:一俊遮白丑。
秦赞:作为他的父母来讲,他孩子这样的表现,是不是也会觉得自己脸上很管挂不住,还没有光,很丢面子?那么就是应该从小扳他,这个小孩从9岁,实际上是来得及。
秦赞:他第一次这么没有礼貌,不讲道理的时候,如果你就制止他呢?有几次,我觉得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如果制止他,告诉大怎么做是对的,他会纠正过来的。这种不好的习惯,一定是从小的时候,一纵再纵,纵容出来的。
施建农:实际上身教重于言传。实际上家长的行为、或者是老师的行为,本身就是对于孩子一个最后的榜样。有时候你说了反而不如不用说更好,因为你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熏陶,他慢慢地就感受了,这就是好像自然的一个过程,没有被扭得说你必须去这样那样做的,我觉得成功的教育,就是于一种默默的,就是所谓的润物细无声的那种方式。
秦赞:我觉得我儿子是非常孝顺父母,而且能够就是体谅父母的感觉。有时候他很微妙的,让你觉得他体谅你的感觉,因为他爸爸出差多,他总是从学校天天给我发个短信,问一下你在干什么,你是不是照顾好自己。挺注意这方面的,作为男孩子好像这样的,就显得比较细腻了对父母。
主持人:您家孩子出现过这类的问题吗?
秦赞:我们家孩子没有出现过这类事情。
秦赞:还是家庭熏陶,我们怎么做他就怎么学。我每个月给他奶奶寄钱,小的时候我会把他放在自行车后面带着他去。但是那个时候甚至还写过这个存单,我甚至还让他写过。我觉得这对他是好的影响。孩子应该孝敬长辈,孝敬老人,一个不孝敬父母,不孝敬长辈的人,恐怕不能是一个很健全的人。
张欣阳现象并不是个个体事件,它代表了中国千千万万家长的期望,人们认为:考上大学,早考上大学,就是能早成功。在揠苗助长的教育理念下,催生了一个又一个高考神童,却忽略了作为一个健康的人的教育,更是对成功的错误理解。张欣阳们为什么能早早考上大学?而孩子出现的种种让人担心的行为,究竟又是谁造成的?
主持人:其实现在我们知道独生子女教育也是一个,中国社会特别成问题的现象,好像不仅仅是他,能够说出这种话来,
施建农:我经常很不客气地说,所有,或者几乎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肯定是家长问题造成的。
施建农:就是家长可能不是很了解,到底什么是对孩子的真正的教育。
秦赞:我觉得首先就是父母的心态问题,就是父母的心态问题,摆得不端正,去和人家好的比,总是埋怨他不如人家怎么好,拿他的短处去比人家的长处,这样比下去那就没完没了了,那孩子没活路了,我觉得这不好。
施建农:现在在我看来,家长的心态就好像是,只要他学习好了,就好了,什么都好了,别的都可以不是把他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特别是那种急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的孩子的这些家长,尤其表现得明显。就好像为了让他出名,为了让他成为所谓的未来有所作为。
主持人:我相信任何一个家长,都会为自己的孩子设计一个蓝图,就是你心目当中,您也盼望他今后人生是成功的。
施建农:对于成功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你不能以别人的成功标准,来衡量你自己的孩子,或者要求你的孩子像别人那样去成功,这就我想我们经常知道有一个,相当于一个笑话,说一个家长对孩子说,你看你隔壁的时候怎么怎么样了。那孩子反过来说,你看林肯,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是什么样的人。
施建农:这个虽然是笑话,但是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家长,告诉我们每个人,当你要把别人去跟别人比的时候,你想一想,你有没有比自己跟别人比一比,实际上你是不可以用这样同样的标准来比的。
以前咱们说办办婚姻,这实际上现在的家庭教育里面很多就包办,家长包得替孩子自己了很多,理论上,或者实际上应该让孩子自己来承担的事情,家长承担了。实际上让我说就是有的时候责任不明确。
秦赞:我觉得孩子的成长,以他快乐为原则,强迫得他很痛苦,就这么一个孩子,我觉得父母也是很痛苦的。
施建农:我们说那个在孩子的教育上,比较成功的家长,你要听他们介绍经验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会觉得,他实际上给孩子的自由度很大的。因为你是你,孩子是孩子,孩子是有独立人格的一个个体,他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成长的规律。我把我自己怎么样没实现的理想一定要让孩子,最后的结局,你想孩子是成为你还是成为?
8月1日,天津师范工程学院的大学校长,亲自将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了一个名叫张欣阳的9岁孩子手里。他的父母决定辞去工作到天津陪读,他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
主持人:节目最后,想请两位嘉宾,咱们用两个小题板,给张金阳也好,给天津的父母也好,都写一些建议出来,究竟我们该怎样去培养自己的孩子。
主持人:好,现在秦老师写好了,
主持人:您给解释一下,简单解释一下。
秦赞:往往这个父母的期望值太高,你的失望程度就很大。你的失望程度大对孩子的影响不好,还不如现实一点,能够多高咱们是多高,不要够那个咱们够不着的就行。
最后一条,我觉得特别针对那些一贯学习好的孩子,那种孩子比起普遍的孩子来说,更怕失败。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更多地关注这种孩子,
主持人:咱们再来看看专家的。
施建农:这个也是对于教育的一些理解。
主持人:人是一个。
施建农:社会的人。
主持人:教育也一定要考虑社会背景。智力的发展只是人的发展的一部分,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是成功的人。
施建农:因为你想,连社会都不能适应了,就谈不上成功了。
施建农:首先是把他作为一个,要成为一个社会的合格的人来培养的,然后才是考虑到他在这个智力发育上特殊的需要的。在学校里面更多的是,比如你如何地当人,如何地做人,如何尊重别人,如何自给、自爱、自重,所以这些方面,其实是可能会比他,获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
责编: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