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的故事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09日 16:50
我听说这样的说法,说以前“一骥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时说是用飞骥快马几百里连续传递,然后把荔枝送过来,后来好像我看过这样的说法,说是好像中间跟冰有什么关系。
李鸿洲:从前我记得,还是念书的时候,念小学还是念什么的时候,说三日则味无,如果是没什么东西弄,三天拿到杨贵妃那个地方,真是骑快马跑三天,他吃荔枝已经没有味了,那能行吗。
记者:叫一日四变,三日则无味。所以从咱们现在估计,中间肯定有冰镇的过程,比如在长安杨贵妃说想吃口荔枝了。
李鸿洲:这时候福建或者广东那时候送荔枝,可能前一两天,很可能,从北方冻冰地方中间接力的时候给它冻上,搁在冰镇了。到北方以后,用冰来冰镇,才能送到长安以后,能够保持它的味道。因为咱们没有考证这种事,因为这个冰到底是冬天存的。如果有冰我看也是从到了中部,得是冬天冻冰的地方,他才能够把冰用上,比如总在南京走在什么地方,南京那个地方好像过去也有过时候比较冷,这时候再装上冰再送到这个地方,有这种可能,这冰都是在冬天储存,然后夏天使用。
短片1 自然冰是冬藏夏用。近年兰州考古发掘,将冰窟最早的历史定位在战国时期。
记者:那时候采冰从哪采,冬天采冰。
李鸿洲:凡是现在有水的地方,大面积有水的地方,都能采冰,就是在海淀的稻子地,颐和园、北海都有采冰的,采冰的工艺是很简单,工具也很简单,一个人手里攥这么粗的一个,大概有这么一个一考长这么一个棍子,前面搁了一个铅,铁打造的一个冰铅,冰铅后头挂了一个钩,那一件东西是两用,冰铅是把冰戳碎了,戳成一块一块的,那个钩子是钩冰的,那些人我看都是熟练工,得有点训练,一采,面积大概有两间房这么大块的冰,这些人排好了队,大家脸冲外,一戳一道线,一个人负责一段,戳戳就把冰戳透了,当中成了一大块了,这一大块然后从中开两半,都开成了,大概有半米或者是一米不到,就那么大的见方,然后一块一块的把它拉到岸上来。
记者:这些冰就储存在各地的冰窖里?
李鸿洲:不是各地,就在他附近的冰窖,他不能说从颐和园这个地方弄一块冰拉到北海的冰窖胡同,就近做的冰窖他那时是这样,我的印象那时候很小,人岁数很小,看什么都挺大,一个冰窖得有几个篮球场这么大。咱们北京在说北京四城这里,我的印象可能不下一二十家冰窖,它叫冰窖,就是现在冰库。那个附近的胡同就叫冰窖胡同。
短片2 胡同里似乎还回响着赋予古韵的吆喝声。难忘的冰镇小吃,这时竟然出现了专业的送冰人。
李鸿洲:他靠这个生活, 跟现在定牛奶,送牛奶那样的路子,我记得那个时候家里吃的水是买水牌,天天有送水的,都是固定送水,他要是一罢工你就没饭吃,没水喝,冰也是固定送,也是一个行当,他弄一个车,弄个独轮车,送水的也是独轮车,独轮车不同的是左右两边送水的是两个大水桶,大型水桶,至少能推上一方多水桶,冰是两边一块一块的冰给它盖上棉被,早晨起来走街串巷。那时候有人专门从事这个生意,有卖冰的。中国的老百姓也在利用冰,夏天利用天然冰保存食品。
记者:我家那时候我自己有一个木头制的冰箱不是现在的电冰箱,我今年70岁,那个冰箱可能比我年龄大
短片3 从外观看,木冰箱口大底小呈方斗形,箱子两侧装置有铜环便于搬运,如此简单的木柜子如何保存冰?如何保鲜食物?
李鸿洲:我画了一个大体原来那样子的一个图,它这个冰箱大概就是一米多高,这么高吧。它是上掀的盖,盖子很厚,比较重,周围有一个用毛毡或者什么东西做的密封圈,盖子盖上了以后,基本上很严实的,箱子整个结构我跟你说一下,全都是木头的。
记者:纯木冰箱。
李鸿洲:双层的,木架子,三合板弄好镶进去,我这里画的这块都是保温层,这个地方里面有槽,放进去都是锯末或者棉花什么的,斧头又钉上一层,冰箱的厚度大概有差不多三四公分厚,上面这是一块,这是储存冰的地方。
记者:这放冰的。
李鸿洲:周围都是有缝,还是凉气下来了,这个地方才真正是冷藏的东西,这是一个门子,门子也扣的很紧,这个冰大体上是一天一块,一天就这么大一块冰,大概有半立方尺多少一块冰。
记者:我关心的是它和储藏室之间?
李鸿洲:周围都是缝,就跟现在的冰室,就跟单门冰箱四周围的东西都是通气,靠这个。这个地方跟现在不同的是什么东西,它一个是水槽,有一个水槽,水槽里面放着一块冰,这个冰化了水,从这个眼里流下来,在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小门,可以掀开,掀开这里放着一个洗脸盆,这是存着冰水的。
短片4 冰,在炎热夏日里的出现,是至冷与至热的相遇,最大限度地丰富了人们的想象。但是单纯保存冰似乎还有几分美中不足,如何能无中生有造成冰来?如何随时随地用上冰,成为夏日里人们的又一梦想,这时一种原始冰淇淋的出现完成了这个惊人的想法。
记者:据说那时候还有冰淇淋?
李鸿洲:这事不仅听说过,到我记事时还见过,在没有冰箱,没有制冷机的情况下,现在冷冻机没有的情况下,做出来的冰淇淋。
记者:在没有电冰箱之前,人造治冰是吗?这怎么可能呢?
李鸿洲:有张示意图。 结构非常简单,它是外边有一个大木桶,这个木桶大概口径这么大。
有这么高这个木桶,这个里面有个铁桶,这个木桶底下有一个轴,这里面放着铁桶, ,铁桶周围撒的全是碎冰,这是拿什么,拿大盐,
李鸿洲:他撒盐的原因就是盐的冰点比水的冰点低得多,咱们知道盐水的冰点是零下十七点七度,整个上下都是盐拌的冰块,冰见了盐,浮头化一点,就变成盐水,实际上它要从铁桶里吸收热量,这样的话,这就成了一个制冷的源了,这个时候我看的时候,也有推着车的,也有什么的,就是走街串巷的卖,就是卖冰淇淋,卖雪花烙。我记得驮在自行车上,自行车上靠一个树或者靠一个电线杆子上,把桶拿绳子拴在树上,桶不晃悠了,这时他就拿手拽着旁边两根绳子,这绳子是在上面套着转了两三圈,来回拉。
记者:这是干什么?
李鸿洲:拉通过摩擦传热,另外让里边的温度均匀化,就是十几分钟的工夫,就这里头,这一桶就制成冰淇淋,雪花烙,他要是水就是雪花烙,要是冰淇淋那种东西,奶油跟淀粉熬起来那种东西,就成了冰淇淋。
记者:好吃吗?
李鸿洲:那时候吃的觉得还是蛮不错的。
李鸿洲:一桶就是一种口味,有时候桔子味的,有的是杨梅味的。
记者:周老师能跟我说说您第一次什么时候吃到冰淇淋?
周家斌:70、80年代。
记者:您是三四十年代。
李鸿洲:40年代到50年代初。
记者:整整提前了20多年。
那个时候能够人造治冰,我觉得这应该算是一个飞跃,
短片5 1879年,德国工程师卡尔·冯·林德制造出了第一台家用冰箱。
1902年,开利发明的空调被首次安装在一家印刷厂内;
1913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动冰箱在美国芝加哥诞生;
20世纪20年代:巧克力冰棒,冷冻食品;
20世纪50年代初,空调开始在普通家庭中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