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科技频道 > 中国古代名将 > 节目内容 > 正文

戚继光(下)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21日 11:02

  导视1:

  戚继光所处的时代,明朝廷昏庸腐败而且动荡不定,戚继光曾先后历经了严嵩、张居正等几个宰相执政时期,但是他却没有被太多的卷入政治斗争中。戚继光能很好的处理与同僚及上级之间的关系,这与他的性格及一套为人处世的方法有关。那么戚继光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将领呢?

  主持人:

  因为我们上集曾经说过,戚继光这人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军事才能,他的全面 他的聪慧,都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到非常惊叹,今天这一集,咱们主要来谈一谈戚继光这个人,咱们不得不谈谈他的生平,戚继光他的出身应该是什么样?

  李克峰:

  应该说是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父亲戚景通,做过神机营副将,他的家庭是在山东登州,他应该是说,从小在习武和文化上,都得到了很好的指点,在21岁的时候,在山东乡试中考中了武举人,有了一个功名,他青年时期,没有太突出的战绩,但是起码作为最基本的要求,这个人比较廉洁,另外对训练 对职务是非常严谨的,还是(合乎)一个基本的,武将的起码的要求。

  主持人:

  据说戚继光并不是一个常胜将军,不是说他早期的几场仗是败仗吗?

  李克峰:

  他早期的几场仗,也不能完全说是败仗,只能说没有全部歼灭敌人,一开始他对军队的理解,他就是作为指挥官,带着现有的军队去作战,由于军队的素质不行,就是你指到那儿,他打不到那儿,或者说胜了就散了 ,或者说碰上攻坚的时候过不去,他还是碰到很多挫折的,有的时候不得不亲自上阵,射杀几个倭寇,有的时候还要拔刀,斩几个逃跑的兵士,就是说不是很顺利,但是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挫折中,他总结经验,最后他所有的成功,都是在前面的这些个,很不尽如人意的作战中,总结出来的。

  短片2:

  早年的刻苦攻读使戚继光精通军事理论,早期抗倭作战的经验让他熟悉了倭寇的习性和特点。在戚继光30岁时,尽管他还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参将,没有建树奇功伟业,但是扫平倭寇的韬略却早已成竹在胸。一旦得到独立招募训练一支新型抗倭军队的机会,戚继光立即就拿出了一整套合理的方案。不但如此他的很多做法在当时也是非常独特的。

  李克峰:

  为什么他要自己去招募义乌兵呢,就是他原来带的绍兴兵,他觉得不是很理想,队伍拉出去很严整,也听指挥,但是碰到硬仗的时候,有的时候上不去,这是他自己经验的积累,后来他招的是矿工是吧,义乌的矿工和农民,这个事情就是说,他看东西的眼光,还是比较独特的,有一次他发现,很多义乌的矿工在械斗,他不是把他们看成,一帮乱民 刁民,相反他看得出来这些人,有当兵的素质 比较勇敢,当然又有聪慧的一面,可能当时械斗打得挺巧妙的,他对那场械斗印象很深,所以他最后练兵和招兵,主要是从浙江义乌招,主要招当地的矿工,矿工和农民,而且他特别要求不招城里人,他对市井油滑之徒有成见,如果是皮肤白皙 目光灵活,应对特别自如的就剔除去,就不招,如果针对他的标准,应该是皮肤黝黑,目光比较老实,身体比较壮硕,那样的 他才招兵,因为那个时候,其实有很多人,衣食无着,也愿意当兵来混碗饭吃。

  主持人:

  这等于是他的起家,我们对戚继光的为人处世,是感到很奇怪的,因为我们都知道明朝那个年代,政局多变,连续地换首辅,他作为一名武将,能够比较专心从事军事和剿倭,让人感到很奇怪。

  李克峰:

  戚继光为人比较平和,他除了作战很猛以外,一般待人还是很平和的,他和同僚相处往往都能处理得很好,有的时候如果大家关系处不好的话,在一块儿打仗,互相不支援,互相牵制,这都是有的,但是比如平海卫那一仗,是俞大猷和刘显两个将军,先把倭寇堵在平海卫了,但是俞大猷接到命令进攻,他就拒绝了,他说一定要等戚继光来,然后给戚继光写了信,专候攻的大兵,戚继光来了以后,他们三个将军会合在一起了,从职务上来说,俞大猷是福建总兵,戚继光是副总兵,按理说俞大猷是总指挥,那么戚继光来了以后,商讨作战的时候,他就特别主动说,我的军队打中路,你们二位就是左右两翼,他就担负了最主要的攻坚任务,可是从当时的情况看,他的军队是远来的,比较疲惫,按理说应该由熟悉地形的,或者在这儿驻扎了一段时间的,那两位将军来打,但是他也没有计较,而且从当时的后来的战果来看,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分配,很快就突破了平海卫的倭巢,他们三个将军分属不同的地方,就是级别也有差异,但是这三个人能合作得很好,这在明朝来说,是一个范例,要是其他的将领,如果互相配合不好的话,倭寇可能就跑了,或者他可能被反咬一口。

  短片3:

  戚继光在12年的抗倭战争中从参将升至总兵、都督,指挥的军队从数千扩充到数万,由于他待人谦和又敢于承担责任,因此与同僚和下级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虽然明朝党争激烈,朝中也有人诬陷和误解,但是由于戚继光深知明朝政治军事弊端,懂得如何在官场中生存,因此在几任首府执政时期,几乎都得到了上级的支持和信任。

  主持人:

  其实我们都知道那段历史,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以后,明朝廷的党争是非常严酷的,基本上他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但是他做得还不错,在政治上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风波,这跟他本身的性格是有关的。

  李克峰:

  首先你得有战功,不能让人家在本职工作上,挑出毛病来,第二 对同事 上级 ,下级都得处理得比较平稳,要不然的话,就会出乱子,应该戚继光在很多地方,他都要妥协的,你比如说整个的战略问题吧,抗倭之初很多人提了各种策略,其中像俞大猷就主张特别激进,他就主张拿一半经费建海军,因为倭寇当时认为,长于陆战 短于水战,既然这样的话,不如建立一个强大的海军,把他们挡在海外就是了,在欧洲确实当时各国,都在拼命建海军,所以俞大猷这个想法,从现在看是挺先进的,但是他没有想到,如果一半的军费都来建海军,那么你就等于是把整个东南沿海,所有地方官负责军饷的这部分利润,全拿掉了 归中央了,这样整个东南沿海的地方官员,全会反对,所以这个提议当时不可能的,尽管在军事上可能是对的,(从这个提议)来说,会触动太多人的利益,因为每一支军队的供给,都是由一个地方官来供给的,戚继光他经常抱怨说,某地造的火铳一放就会炸,那就是偷工减料,那他只好抱怨抱怨,那个时候造的大炮,点着了以后,炮手赶快跑到一个坑里,跳进去躲起来,不知道这个炮会不会炸膛,这时候戚继光的表态是什么呢,他对于这种无法抗拒的事情,他就没有办法,毕竟他不负责廉政,所以他只好做一些妥协,他后来是不同意俞大猷,他并没有说不同意,但是他提出了就是比较现实的,就是招募三千浙江兵 义乌兵,三千兵实际上当时是很少的,后来他通过不断打胜仗,才不断提出来,一会儿说再增四千,一会儿说,一共征一万吧,他每次总是有了战功,他才往上提一点意见,可能一开始,他就认为三千肯定不够,但是他不敢说一下子招一万兵,你一个参将你想招一万兵,那么多的总兵干什么去啊。

  主持人:

  他还挺自知的,有多少能力干多少事 。

  李克峰:

  而且他也是用战功,用战果来说服上级。

  主持人:

  这个人还是一个比较委婉,懂得转换的人。

  李克峰:

  有的时候采取的一些措施,在现在看来,大家不是很能理解,他到北方的时候,他没有带自己的手下,他就是孤身一人来的,军队也没有带来,他和北方的这些,他非常看不上的腐败无能,不会打仗 不会带兵的将领在一起,他也不能说上来就板起面孔来,他也是请大家喝酒,一边训教大义,一边还要歃血为盟,搞兄弟 赌咒发誓,如果大家不尽力 人神共灭,总之就是一切能用的办法他都用,他最终的目的很清楚,他就是要防备好长城沿线。

  主持人:

  您作为一个研究戚继光的人,不论是他的兵法,还是他的为人,您能不能告诉我,在您的心目中,戚继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将领?

  李克峰:

  他看当时的时政非常清楚,对朝政了解得很清楚,另外一个就是作为一个名将来说,和其他的名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对于责任 对于敌寇,那是非常坚决的,他年轻的时候,写过一首诗,其中两句就是说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在登州的时候(写的),这个诗到现在看来,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就是他当时就是那样的一个心态,但是他又不是说很急躁,就是处事 把事情搞僵了,他也不是这样的,另外从他的理论,军事理论来说,他有一个很大的贡献,在中国大部分的将领,其实过去都是偏武,对文的方面弱一些,特别是对自己的作战经验,总结是不够的,像孙子自然是一个,很出色的一个军事家,但是也有人评价说,孙子的精妙非上智不能理解,就是说孙子兵法写得确实好,但是你要想理解它,并且把它用好,得下功夫,而且这个人还得很聪明,也就是说 孙子兵法 写得比较深,但是有人同样评价戚继光,一个是他很平实,很讲实用,他的兵法拿来就可以照着用,每一条都是切实的,这是他的一个特点,另外一个,戚继光在中国的将领里边,是最初对练兵,放到一个战略高度去重视,以前的将领对练兵并不是太在意,基本上是有什么兵就用什么兵,戚继光把训练,放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因为他一手调教的戚家军,同时他对训练有一个重新认识,因为他处的时代,正是火器和冷兵器交替的时代,他如果在这个理论上,守旧没有突破,他就不可能在那个时代,面对着火炮 ,火铳这样的新式武器来打胜仗。

(编辑:戴昕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