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下)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20日 15:20
导视:史记中记载,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决战。战争持续了整整两年。最后以秦国的胜利而结终。长平之战既是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改写历史的关键战役,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残酷、最壮烈的重大战役,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然而胜利的结局却给主宰这场战役的白起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主持人:你好观众朋友,我们上集谈到了,白起可以说是战国时期,战功最为显赫的军事天才,同时他也是备受当时秦国的统治者,秦昭襄王的信任和宠幸,那么这就给白起之死,留下了无数的谜团,有人甚至这样评价说,白起是一个杀人者,同时他也是一个被杀者,那么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我们的嘉宾还是金铁木先生,金先生你好,提到白起之死,我们就不得不提那次,震惊全国的长平之战。
金铁木:长平之战已经被载入了战争史册,只要是写战争史,肯定必提长平之战。
主持人:我们现在一般评价长平之战,是说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一个基础,从这场战争开始。
金铁木:长平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260年左右,它是这样一场战争,在公元前260年的时候,整个战国七雄里边,只剩下赵国的军事力量是最强悍的,他可以跟秦国可以抗衡,长平之战以后,六国就无法与秦人抗衡了,就是这样。
短篇: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60年,秦国为了统一天下与当时六国实力仅存的赵国在长平展开了殊死大战,战争的规模异常庞大,为了使赵军轻敌,秦昭襄王先任王龁为将,白起作为秘密武器在战争的中途才被秘密派往战场。
金铁木:当战争到了关键阶段的时候,秦昭襄王换上了白起为统帅,这是战神啊,并且下了一道密旨,国人敢言武安君(白起)为统帅者死,谁都不敢说出去,谁都不能说出去白起就是统帅,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看出,长平之战的这种重要性,这场战争结局的重要性,就是这样的,事实上就是说,长平之战它是一场两国的生死大战,因为当时的战争规模,在古代战争史上是很罕见的,在战国年代,它是一场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就是秦赵双方几乎都调集了,两国所有的兵力,从史书上来看,从现在来看,两国的整个兵力加起来,应该有100万左右,在当时那个年代,两千多年前,这是相当相当可怕的一个统计数字,100多万。
主持人:所以这场战争对双方来说谁都输不起,包括那时候的强秦他也输不起。
金铁木:实际上这就是战国晚期的时候,决定是由谁来统一中国的一场战争。
主持人:而在这场战争当中,白起再一次扮演了男主角、男一号。
短篇:刚刚接过兵权的白起经过周密的思考和讨论,一个大胆的计划诞生了,与赵军作战的部队依照白起的命令佯装败退,赵军果然中计,主力部队离开大本营进入了秦军的口袋阵,趁着皑皑的暮色白起再兵分两路,一路去断赵军的粮草,一路直扑赵军的大本营。依靠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白起指挥秦军给了赵国以毁灭性的打击,全歼赵军45万,长平之战以秦军的胜利而告终。
金铁木:赵国45万人死于长平,作为一个军事统帅家,白起事实上他就看到了,现在是彻底消灭赵国的最好机会,为什么 赵国的脊梁的已经断了,45万赵国的士兵等于是,几乎赵国所有的军事力量,已经在长平之战里边,全都化为灰烬了,现在是消灭赵国最好的时机,只要一鼓作气,迅速就可以拿下赵国,所以白起当时就迅速地建议,就给秦昭王去建议。
主持人:从当时的情况来分析的话,他当时灭赵国是非常容易,唾手可得的。
金铁木:唾手可得,就是这个战机,白起认为他一定要抓住,赵国就会因为我白起,而从版图上消失,从此赵国的土地就会并入秦国的版图,白起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主持人:但是秦昭襄王并没有同意。
金铁木:秦昭襄王没有同意,这里边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当时秦的相国,叫范遂,长平之战以后,范遂就感觉到白起的功劳,就是他的军功,在长平之战结束以后,已经是达到了顶峰,而且明显的影响力要远远地大于他,影响力要远远地超过他,假设白起乘胜把赵国灭了的话,我范遂在白起面前就无法抗衡了,我就抬不起头来,为什么呢 他的功劳太大了,赵国这样一个秦人的强敌,如果被白起从地图上抹掉的话,那白起在秦国,那地位就无人能比,所以范遂他就说,不能让白起灭掉赵国,我一定要阻挡,所以范睢就找了很多理由,告诉秦昭襄王,赵国现在不能灭,他找的理由是什么呢 ,从《史书》上来看,(范睢说)现在还不是灭赵国的时机,为什么呢?因为经过长平之战以后,秦国等于调动了,国家所有的国力来打长平之战,等于是国库空虚,民生呢,就是说老百姓都比较饥饿,因为所有的粮食,所有的储备,国家所有的这种经济储备,全都花在这场战争上,国家的实力现在不足以再接着战争,战争应该停止,赵国我们迟早是要灭掉的,但是不是现在。
主持人:就像两个拳击手似的,虽然把对手击倒了,但自己也是浑身浴血。
金铁木:最后秦昭襄王就是决定,赵国我们不打了,战争应该停止,应该暂停,应该休战了。
主持人:我还有这种怀疑,我估计不止范遂有那种心,估计秦昭王本人也有那种心,功高慑主呀,这个很有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性存在,他打胜了这场仗,但是他没有占领赵国,那么从白起这个控制的来说,他除了军队之外,他没有控制实体,但他一旦控制了赵国,他就会有可能拥兵自重,就有了拥兵自重的可能。
金铁木:应该说有这种可能性,但是事实上最后历史的真相就是,白起最后他是不得不撤兵,他最后的这种愿望,被秦昭襄王彻底否定了,我们现在可以想象,当白起在赵国的土地上,接到秦昭襄王的诏书的时候,休战,搬兵撤回,白起该有多么痛苦,作为一个将领,我现在想,白起肯定特别特别地痛苦,他当时肯定是相当相当的伤心,肯定是伤心到了骨子里。
短篇:长平之战过后,白起便称病赋闲,两年后当秦国再一次攻打赵国的时候,战局的进程却出乎秦昭襄王的意料,由于赵国军民的殊死抵抗以及其他诸侯国家的增兵支援,秦军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局面开始变得被动起来。
金铁木:秦军的死伤特别严重,打不下来,一点办法都没有,最后秦昭襄王,当他毫无办法的时候,打不下赵国的时候,他又想起来了白起。
主持人:想起白起,再次派白起,又是秘密地奔往前线,还是长平之战的办法。
金铁木:这次白起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白起告诉秦昭襄王,我不去 我不能去打这场战争。
主持人:理由呢?
金铁木:理由就是现在不是消灭赵国的时候,赵国人的元气已经恢复了,他用了两年的时间来恢复元气,赵人都知道我要再不奋发,我要再不图强的话 ,我就会亡国灭种,事实上就是亡国灭种,就是因为亡国灭种的这种忧患,让所有的赵国人,都把秦人当成了他们的敌人,然后就是准备战争,他们时刻准备着秦人来攻打赵国,来攻打他们,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你想想赵国所有的核心,举国上下的核心,都是放在备争上,他花了两年的时间备战,两年之后,你已经错过了长平之战那次机会,你再要去攻打赵国的时候,很艰难。
主持人:但是我觉得这个理由,秦昭王是很难接受的。
金铁木:当秦昭王接到白起的这个答复以后,你想国君嘛,这个秦国是我的,连你都是我的,你为什么不听我的,我觉得秦昭襄王,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我们现在可以来推测,秦昭襄王的自尊心,肯定是伤害到了极点,作为一个国君,我派你去 你竟然不去,那你想一想。
主持人:我们可以现在揣测一下,当时白起的这种心态,就是说我当时让你打你不打,现在这个机会失去了,你再让我去打,然后拿我一生的声名来赌博,我是不会接受的,从秦昭襄王那边来想,你作为一个臣子,你不听君王的,你还看不起我,这明显是你看不起我,你觉得你比我高明,所以你不去。
金铁木:一个作为国君,作为一个奠定了秦国霸业的国君,一个是作为所谓战国时代的战神,实际上是两个人自尊心的较量,这种自尊心的对抗,它是不平等的,一个是国君 一个是臣子,这是不平等的,他知道他自己难逃一死,但是他仍然抗命,为什么,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揣测的话,我们来揣摩的话,就是说白起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将领 ,他是一个把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一个将领,当初想一举消灭赵国,是为了一个军人的荣誉,现在抗命仍然是军人的荣誉。
短篇:事情的结局正如白起自己所料,公元前257年,由于抗命白起被秦昭襄王贬为士卒发配至西部边疆,刚刚行至距咸阳十里的地方便又被追来的使节宣读了赐死的诏书。一代声名显赫的军事将领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主持人:实际上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太常见了,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方法。
金铁木:对 特别有意思,就是说司马迁在《史记》里边,白起死了以后,他作了一段评述,但是呢 他当时评述的内容是讲,白起在死之前说,我死这是咎由自取,为什么呢 ,我认为我杀的人太多了,所以我就是,我自己的结局就是死于非命,不是善终,就现在看来,这肯定是司马迁的这种(杜撰)。
主持人:你认为是司马迁的杜撰。
金铁木:对 是司马迁的杜撰,因为司马迁他是强调仁政,所以他就认为,对于白起的这种评价,事实上从司马迁开始,就已经是定下了一种调子,就是说 他不是仁战,他不是义战。
主持人:所以白起的结局也是一个悲剧的结局,我们不好做过多的评价,不管怎么样,白起是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赫赫有名的战将,而且由于他的战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决定了中国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