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和晶:我们现场还请来了两位专家,可能有些问题,我不能够通过这个现象看到,或者有些原因我们也不能发现。我们想帮助两位家长,想帮助伋先生还有焦大姐,也想让伋聪和田帅听一听。我们如果从专家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看有没有这个道理。
先来认识一下陆小娅女士,你好!请坐!陆女士做的是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你跟这些孩子们打交道的机会,比我要多得多。
陆小娅:我们青春热线11年,接触过不少离家出走的孩子。
主持人和晶:你看田帅跟伋聪,他们俩的事情上面有没有相似的地方,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您从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上,能不能比我们看出不同的角度?
陆小娅:我想从伋聪的这个角度,他当时是因为转学,转学以后面临一个压力,很多家长可能事先都意识不到。转学对孩子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能够比较细致地去帮助他来面对转学以后的困难,去体会他的那种心情,然后可以比较好地顺利地帮他渡过这样一个转折期。但是很多家长,确实不太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比较着急,这样在一个比较大的压力下,孩子想学校也不舒服,也不高兴。那么在家里也很难受,只好就走掉。
主持人和晶:不过我有个问题不太理解,我一直想问,我不知道是父亲能给答案,还是陆女士能给答案。在班里可能也会有别的同学被老师批评,或者是说老师说的那些重的话,可能有别的同学心里也会觉得受委屈,为什么其他孩子没走,而田帅和伋聪却选择了这个方法?
陆小娅:我想如果这个孩子在学校里受了委屈,回家能跟父母讲,父母也能够去体谅,那我想他不必离家出走。
主持人和晶:我们还请到了一位陈涛先生,陈涛先生是研究社会学的,从您学科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故事,您能看出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吗?
陈涛:我自己觉得我看到的,他们两个情况确实不太一样,可能伋聪更多的是确实面临着一些很大的压力,这个时候本来这个家庭,应该扮演一个角色,为他提供一种支持。但是这个时候,实际上,这个家庭并没有去发挥这种功能。只是一味地站在老师这样一个立场上,帮着老师去施压,我觉得作为家庭来讲,这就有点遗憾了。应该是一个单独的,自己有自己这样的一个定位,自己的一个角色。主要是提供一种很有力的支持。最后可能他这样的一种需求,其实已经通过很多方式,可能也向你们表达过,但是你们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最后他用自己的方式抗争这种压力,我倒是觉得从某种意义来讲,对这个家庭来讲,这可能还是一个幸事。也许你早一点意识到,他有这样的一些需要。
主持人和晶:现在对伋先生和焦大姐来说,都算幸运的,孩子都回来了,都找到了。我们最后再请出一对母子,这个情况跟他们俩又有些不同,我们先有请胡雅琳和他的儿子陈强。请坐!陈强,你读几年级了?告诉大家!
陈强:初三。
主持人和晶:听你妈妈说,你曾经跟妈妈威胁过你要离家出走。
陈强:我不记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