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和晶:我听说很多单位不愿意用应届毕业生,嫌他们太没有社会经验。你这样看吗?
郑刚:应该说一个好的企业,都愿意用应届的毕业生,而不愿意用已经在很多其他的公司干过的人。很多好的企业是这样的。
肖维华:像我在深圳参加那次招聘会,80%的企业绝对是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
主持人和晶:你们俩传出的信息就不同,我该信谁的呢?
肖维华:我们两人之间存在一个矛盾,有一个差距。
郑刚:这个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要求,像我们公司是经营规模比较大的,像类似这样的公司非常多。在中国国内,它们的规模都很大,它们把人才已经作为一种战略来考虑。不仅仅是今天我需要,我才寻找这个人。像他刚才讲的这种情况,有很多企业,今天我可能缺个会计,明天我可能缺个审计师,我马上找来就能用,给我带来效益。但是像我们这样的公司没有必要这样,这样的话,公司是不可能成为以后进入全球的500强,也不可能成为百年老店的。所以真正一个企业要做好,必须有一个非常详细的人才战略。比如说应届大学生,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观念,基本是一张白纸。如果你企业对他注入一种有用的东西,他基本上就能跟你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保持完全的一致。
主持人和晶:为了避免我们过多地陷入到你们企业中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我把这个问题问刘老师,以免听出三种答案来。刘老师,在您跟学生做就业指导的时候,尤其是应届的学生,你觉得他们在面试的时候经常会犯什么错误?
刘和平:他们面试的时候,我感觉到首先一个就是经验不足。
主持人和晶:什么经验?
刘和平:就是在问第一句话的时候问得不好。
主持人和晶:就是他问公司方,是吧?
刘和平:问得不好。大部分主要是考虑薪金问题。
主持人和晶:先问对方老板,你这个月给我多少钱?
刘和平:对,所以我们感到,毕业生在面试的过程当中,首先一个要对企业的文化、企业的发展做一个问答,而不能上来就问自己应该能拿到多少钱。
在这个里边,我们曾经也给毕业生做过一些指导,就是说当你问企业给你多少钱的时候,那企业反过来要问你,你能给企业创造什么价值的时候,你怎么来回答?所以我认为是对等嘛。
主持人和晶:我要从头到尾不问钱,是不是我的问话就比较高级?
刘和平:不问钱的话是这样,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进行交流,比方企业到底现在生产什么主要的产品,产品的性能是什么,在国内销售怎么样,每年的营业额是怎么样的情况,我到那个地方以后有哪些发展的空间……然后再可以巧妙地问到一些有关职工的福利怎么样,有没有培训等等。采取巧妙的办法,完全可以在不知不觉当中把自己的报酬得到一个答案。
主持人和晶:可是我刚才听肖维华说,他们学校也有就业指导,也有这些课,也有讲座,但是他们同学,第一个不感兴趣,第二个觉得无效。这些信息或者这些指导比较弱,您怎么看?
刘和平:就全国而言,应该说各个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都建立起来了。但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建立过程当中,应该说是按照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这三个方向来发展,但是从我们目前的情况来看,可能还有一些差距,各个高校的情况不一样,完全做到专家化和职业化的这种情况可能还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