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孤儿的家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02日 13:27
总制片人:梁建增 孙克文
制片人:张洁
编导:高传智
摄像:孙海南 李季
录音:呼和
策划:柴静
助编:张龙 张海华
解说:姚宇军
责编:杜晓静 宋薇
合成:刘昕
监制:李挺 庄殿君
总监制:孙玉胜
朱进中 中原地区某农村艾滋病孤儿院负责人
王克荣 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
张云 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项目项目经理
朱海豹 中原地区某农村艾滋病孤儿院孤儿
罗玫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研究员
2001年9月,《新闻调查》在《走进文楼村》节目中报道了中原地区部分农村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的严重状况,随着感染者发病高峰的降临,一个个生命被艾滋病毒疯狂夺走,在这些不幸的家庭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艾滋病孤儿。>> 《新闻调查》记者做客网站在线交流——“我们关注艾滋孤儿”
11月3日晚8点10分 北京西客站
记者见到这次采访的主要对象朱进中时,他正在送同村11位来北京接受免费新药实验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乘车回家。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村子里,有近400人因为1991年前后的卖血染上了艾滋病毒,2000一年就死去了58个青壮年。这几年在朱进中的家乡,已经开始进入艾滋病毒感染者死亡的高峰期。
朱进中,37岁,农民。2001年7月被确诊为艾滋病毒感染者。然而,就在他的家中,现在还生活着52名6到14岁,因艾滋病失去父母最终无人抚养的孤儿。
朱进中:刚来了一个电话。
记者:怎么了?
朱进中:姨妈去世了,今天中午十点的时候。
朱进中:是什么原因?
朱进中:得病死的。
记者:是这个病吗?
朱进中:对。
记者:她有没有留下孩子?
朱进中:四个孩子。
记者:最小的多大?
朱进中:十二、三岁。
记者:他父亲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朱进中:也是感染者。
记者:那怎么维持生活呀?
朱进中:没有办法。
记者:自己办的孤儿院,你想把亲戚的孩子接到孤儿院来?
朱进中:那不行。
记者:为什么?
朱进中:这样的孩子太多了。
只有父母双亡,或者父亲死亡,母亲改嫁的孩子,才能成为收养对象。
记者:这都是哪儿给开的呀?
朱进中:这都是村里和派出所,基本上是一个孩子是一份的。
记者:都写的是生活贫困,衣食无着。
朱进中:父母双亡的,父亲死了,母亲改嫁的。
记者:当时为什么要强调这个标准呢?
朱进中:不强调的话,这样的孩子特别多,没法收,也收不了。
记者:这么多的小孩,这么高的数字,给你什么感觉?
让我害怕,真的害怕。
尽管是姨妈从小把他带大,可朱进中既不能把她的孩子接到孤儿院,也不能赶回去奔丧。他现在必须继续留在北京,为一个更大的难题而四处奔走。
记者:你现在最缺的是什么?
朱进中:现在最缺的就是,近两个月的伙食费问题。
记者:你现在一个月这些孩子? 50多个孩子,伙食费得多少钱?
朱进中:一天大约最低是一百七八十块钱。
记者:那一个月下来就五六千了?
朱进中:对,五六千块钱。自己的麦子什么的全部都吃完了,现在已经,三千多斤小麦。
朱进中的艾滋孤儿院是在一名南方志愿者的资助下于今年2月成立的。一直到8月,朱进中每月都能收到志愿者汇来的孩子们当月伙食费所需款项。可最近两个月不知什么原因,朱进中始终联系不上这位志愿者,伙食费全靠借来的五千元钱维持。现在,他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他所能找到的一些相关机构的援助上。
王克荣:从哪儿争取到这部分资金,完了给孩子,让孩子们生存下去,这个资金我们这儿还真是有困难。因为我们这儿只是一个艾滋病的关爱知识,医疗这方面,像艾滋病的宣传,艾滋病的教育,还有一个就是做一些发动社会,做一些比如说志愿者。
记者:朱进中在北京为他的孤儿院奔波的时候,我们在11月6号的凌晨,去往他的村子看看他的孤儿院,今天晚上是雨雪天气,气温接近零度,已经是冬天了,可是按照朱进中的说法,他的孤儿院因为缺钱,孩子们过冬的粮食和衣物都出现了问题,那么这个冬天,朱进中的孤儿院还能够维持下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