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频道 > 中华医药 > 正文

黄昏中的桑榆美景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6日 14:04)

  【字幕】2005年,1月底

  【主持人】观众朋友您刚才看到的这个场面,是北京的一家社会福利院的老人们正在举行的新春联谊活动。我现在就是站在这家社会福院的门前,向海内外的观众朋友们问好。一提起"社会福利院",我想许多人都会联想到一个词,那就是孤单。因为在一些人的印象当中,只有孤单的人,没有亲人依靠的人才会住进社会福利院。但当我来到这家福利院的时候,才了解到,目前住在这家社会福利院里居住的500多位老人当中,只有3位是传统意义上的孤寡老人,其余的老人都是有子女,有亲人的。那他们既然有自己的儿女和亲人,为什么还要住进社会福利院呢?在今天的节目当中就让我们走近他们,去看看他们的生活过得如何?

  【字幕】颐养区 206

  【解说】这是春节前的一次小型家庭聚会。高英殿老人特意从食堂定了八个菜,在她社会福利院的小家里招待自己的儿子,儿媳,孙子和孙女。

  【高英殿 75岁 1997年入住福利院】我常跟他们说,我说我现在的生活,是我这一生70多年以来,生活水平最高的,质量最好的,心最轻松的。

  【高英殿的小儿子 高峰】活一百岁,我就想你活一百岁就是最好的事儿。

  赶明儿再来点玫瑰色。

  【解说】不熟悉他们的人可能想不到,"长命百岁"曾经是这个和睦家庭里回避很久的一个词。因为在1986年,高英殿被医院确诊患上了结肠癌,从那时起,家里的笑声少了,手术,化疗,喝药成了高英殿生活的重心,那时的她一直处在家人和朋友的呵护之中。

  【高英殿】我最好的同学,到我家里来帮忙,她当然很照顾我呀,有时候我记得她给我做鱼吃,她老说给你做了鱼,你连一块都吃不下去。愿意我能够早日恢复健康,什么事情都不让我做。我半年没下过楼,老在屋里头,以前那时候,那个精神状态,就在等着,我要结束生命了。

  【解说】这种低沉的情绪,一直贯穿在高英殿治疗养病的过程中,大约持续了两年多。直到她无意中看到了一个关于癌症患者的死亡数字,状况才开始有所改变。

  【高英殿】那时候我看一个材料,说癌症患者70%是吓死的。我就想,我要做那30%

  【解说】做不被癌症吓倒的人,这个想法帮助高英殿找回了活着的勇气。1990年春节的大年初二,高英殿到一个老同学家里去串门,在聊天的时候,老同学请她帮忙做一件事,这件事让高英殿找到了一片新的天地。

  【高英殿】他们就说,听说这有个福利院,我们俩身体都不行,下楼都吃力,说我们俩还不如到那儿去呢,可是不了解那儿的情况,我说行,我帮忙,我去给你看看。

  【解说】两天后,高英殿来到了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她头一次接触到了这么多快乐生活着的同龄人,在转了一圈儿之后,高英殿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自己要在这里做点事儿。

  【高英殿】我是在学校里头搞了35年工作的,我很适合在这地方,再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像我可以组织老人的合唱队呀,迪斯科舞啊,我还说我可以到图书馆啊,我还说我可以到食堂帮忙啊,总之我很喜欢这个环境。因为那时候,我在家里头,白天常常都是我一个人,那真是孤居一室,独看寒天。那种寂寞的心情,不用说对一个病人了,就是对一个正常的老人,我觉得也没有好处。我就想走出来,换这么个环境。

  【解说】那一天,自己是个癌症病人的想法,第一次没有在高英殿的头脑里出现。回到家的当天晚上,高英殿就提笔给第一社会福利院写了一封信。

  【高英殿】我就给这儿写了一封自荐信,我就说我过去做什么的,我的简历我的年龄等等,我的希望。

  【解说】高英殿至今还保存那封信的底稿,因为这封信里的内容对她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可以说那是高英殿对自己晚年做出的选择。可是信寄出去很多天,却没有回音。等了一个月,执著的高英殿又提笔,写了第二封信。

  【高英殿】我就每月写一封,每月写一封,大概的意思还是那一个意思,就是我愿意在这个归宿里头,做些力所能及的,我也想将来我要是躺在病床上呢,我也心安理得。

  【解说】在寄出了第三封信之后不久,高英殿终于盼来了回音。为迎接亚运会召开,第一社会福利院要成立一个老年活动站,他们想邀请高英殿做这个老年活动站的站长,就这样,高英殿成了高站长。

  【高英殿】那天我出来的时候,我都觉得空气跟平常不一样,好像天也特蓝,特阔,宽阔,我觉得我走都特轻松,我觉得人老上班不觉得它的珍贵,一旦失去了这个,再复得那个心情特高兴。

  【解说】成了高站长之后,高英殿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亚运村办一个老年书画展。为此,在福利院和社区里收集作品成了她要做的第一件事。

  【高英殿】开头我就打听,这个楼层找找你们谁画呀,写呀,那个楼层有谁呀,然后我再去找他们。让他们把他们的作品拿出来。从我上班那天起,好像我就再也没想过自己是个癌症病人。给人家收条,我自己登记,再分门别类都摆好,那时候我的确下了不少心思,有的时候我回家,有的时候我就住这了。

  【解说】最终,高英殿收集了200多幅书法绘画作品。出人意料的是,这些老人们的作品引来了很多关注,原计划进行两个星期的展览,由于很受参观者的欢迎而一再延长展期。

  【高英殿】后来延长到两个月,我说这个展览会都要够"最"字了,最长的,那时候赵春峦院长也很高兴,我那次组织得也挺得意。我觉得开门红。

  【解说】组织画展以来,高英殿就把"癌症患者"这四个字忘了。她的家里也重新充满了欢声笑语,而令家人更惊喜的是,高英殿还做出了一个决定:她要开始学画画了。

  【主持人】恐怕当初,连高英殿老人自己也没有想到,画画能和她有什么联系,因为她以前从来没有拿过画笔。想一想,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如果说能用画笔找回生命的色彩,是高英殿老人最大愿望的话,那么下面我们要见到的王常康先生,对于他来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虚弱的母亲能够一直平平安安地生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美好的愿望,也遭遇到了生活的磨难。

  【解说】(电话铃效果)2002年10月的一个晚上,王常康家里的电话响了。电话是社会福利院的值班医生打来的,医生告诉王常康,他住在福利院的妈妈出事了,王常康和妻子放下电话就直奔福利院。

  【王常康】心里头简直就是有点受不了,生怕因为这个电话,就使我失去了母亲。

  【解说】接到电话时,王常康的母亲已经在这家福利院生活四年了。那天晚上,他的母亲突发心肌梗塞,这让把母亲送进福利院的王常康很是紧张。

  【王常康】我是独生子,我和爱人都工作。我母亲是自己肯定照顾不了自己,而我们呢,一天都不在家。我们最多的时候要编辑四五百万字的工作量。在单位比较忙。的确是也照顾不了,因为那时候老人确实需要人照顾。

  【解说】母亲的心脏一直不好,岁数越大,心脏的衰弱就越是威胁老人的生命。虽然是为了母亲好才把老人送到福利院,但是王常康的心里几年来还是一直有个解不开的疙瘩。

  【王常康】也怕亲戚朋友呀,可能认为我好像不孝,再有我自己对我自己是不是孝呢,我也是打了问号,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

  【主持人】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养儿防老",也就是说孩子小的时候是父母来养孩子,等孩子长大了以后,就是儿女来养父母",这种"反哺"的思维在中国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但是在最近几十年却发生一些变化。我这里有一项调查数据,说的就是现代社会,33%的中青年都认为,要做到周到地照顾父母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其中最让他们感到为难的就是工作压力太大,难以做到工作和家庭两全。而另外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43%的儿女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到底需要什么。那么对于有些父母来说,他们要体谅儿女的难处,所以他们就会选择住进福利院或者是敬老院,这样来减轻孩子们的压力。我们下面要认识的这位左其沛老人就属于这种情况。

  【字幕】周三 太极拳活动

  【解说】每个星期三的下午,福利院里对太极拳感兴趣的老人都会聚到接待大厅来,集体练习太极拳。

  【解说】左其沛现在是这些老人的太极教练。从开始时的几个老人之间的内部交流,到现在他成了这么多人的老师,这是连左老自己都没想到的。想起刚住进社会福利院的时候,他曾接连遭受了两次打击,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失去了爱人和姐姐。这使本来就内向的他,变得更加孤独了。

  【左其沛】有一段不大出门,就在家,有点感冒了就在家里躺着。就在您自己的房间里,在自己的房间里看书,很少出门。就是感觉有些压抑,那孩子们没在身边吗?孩子两个儿子都在国外,孙子孙女也都在国外,几乎是国内直系的亲人没有。

  【解说】"萍水相逢日,天涯沦落年。只因多共识,岂独有奇缘???"左其沛把这首诗裱好了挂在墙上,是因为它记录了自己在社会福利院的一次相遇,而这次相遇对左老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左其沛】墙上有不少画,陈德娴,她的画在那里面是比较突出的我感觉。所以就注意看,突然发现有个字写错了,这个字"梅雀",梅花加上几个飞雀,那个雀字写多了一笔。正好她在那画画,麻雀的雀。我们在一个楼层认识,但是没有交往,我就跟她提出了,你这个字好像有笔下误。有个错字,我就给她指出来,结果她当时没表态,是真错了假错了,因为她拿不准。

  【解说】让左其沛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陈德娴找到他,说自己回去查了字典,那个"雀"字她的确写错了。这件小事给两位老人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渐渐地两个人碰面的机会也多了,后来左老才慢慢了解到,陈德娴老人退休前也是搞研究的,她的老伴也去世多年了。这些相似的经历和背景让他们走得更近了。

  【陈德娴】他借给我报纸,然后他来还报纸,看见我学习十六大文件,摆了一本文件,认真读,而且读了自己还有些心得什么的写在扉页上,他看了以后很感兴趣。

  【高英殿的孙子 高鹏】九五年十三岁,当时这是我奶奶一点点指点画的,现在看也不是很好,当时觉得挺好的。上初中以后,这可以当文物存起来,以后等成名,这是你的成长历程。然后上了中学中专,都是一种美术学校。

  【解说】和高鹏一样,奶奶高英殿也保存着自己最初画的画儿。学画画是祖孙两代人共同的美好回忆。虽然后来高鹏从国画转成了平面设计,但是他一直没忘记,是奶奶的画笔把他领进了艺术的大门,而画笔对于奶奶高英殿来说,不仅带来了心情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还带走了癌症的纠缠。

  【高英殿】当时我的体力不如以前,我的体重掉了20斤,我觉得画画很适合我当时的情况,第二个我觉得我一画了我就投入,投入进去,好像一朵梅花一枝兰叶,也挺美也挺吸引我,我画了以后,我就贴在我的床头,我就每天欣赏,像自个儿的娃娃一样,怎么看怎么好看。这样我就一天天投入了。

  【高英殿】就给我带来一种高兴一种喜悦,这种喜悦会调理我的内分泌,我看了一本书,人要高兴的时候他的内分泌会有改变的,不高兴悲哀的时候吃饭胃口都没有,我觉得这有道理。

  【解说】心情好了,健康自然就回来了。自从高英殿住进社会福利院之后,不仅画画让她整天都高高兴兴的,而且高英殿的心里还多了一种安全感。

  【高英殿】我入住后的第一年,正好那天上午11点钟,我就觉得我头疼,我没有吃午饭,服务员很细心,说怎么了,他就去跟大夫说了一下,大夫就过来了,过来以后我就烧了,烧38度多,他们马上就给我打了一针柴胡,这样等到下午两点我就觉得有点饿了,就不烧了,我那个时候我就想,如果要在家,这回就又麻烦了,上一回就是不愿意去医院,拖拖,拖得就厉害了,闹了一个多礼拜,这回呢,一次柴胡我就好了,所以我觉得在这儿住着就感觉到安全,有病及时治疗,后来我也就很少有病了。

  【解说】高鹏现在已经大学四年级了。祖孙俩凑到一块儿,还是研究画画儿,只不过小时候跟奶奶学画画的高鹏,现在已经是奶奶的老师了。

  【字幕】1993年,高英殿被评为北京市百名抗癌明星之一,她的家庭被评为抗癌好家庭。【音乐】

  【主持人】从寄托变成一种享受,画画对于高英殿老人来说,已经进入了一种自由的境界。而这种自由的境界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的养生之术。因为中国传统的"书画之道",讲究的就是要先"养心"。心静了之后才能得到一种安宁,而这种安宁恰恰能够使人体最大限度地接近生命活动的低耗高能状态,从而改变体内的不协调状况,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其实除了书画之外,像太极,唱歌等等也都具有同样的作用。

  【解说】和陈德娴相识半年之后,左其沛参加了他的第一个群体活动――老年合唱团。为了左老的这个改变,陈德娴花了不少的工夫。

  【左其沛】在奥体中心里面,有石凳子,坐那把歌本拿出来,带着歌篇去的。

  【左其沛 陈德娴】说心里话,我很感激她,对我有不少的开导、安慰、鼓励,后来我参加活动慢慢多一点

  【解说】77岁高龄的左其沛继续着他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而不善言语的他对生活的态度,也在慢慢的改变着陈德娴的生活。

  【陈德娴】当时我们有一首歌,就是《老年公寓是我家》吧,是我们自己一个老师写的,就有那么一句:爱读书的人学问好,我特别想到他,他爱读书,所以学问好。所以这点我对他也是从心里面欣赏的,很欣赏他这一点,他喜欢读书,而且真的读出来了,真的有成就,而且自己写的东西都有一定的水平,写的书都有一定水平,我都读了,对我也有启发。

  【解说】因为欣赏左其沛的好学,陈德娴也重新捡起了多年不用的英语,现在只要她有时间,就会坐在写字台前,练上一个小时的英语口语。

  【主持人】唱歌,散步,学英语,表面上看左其沛老人和陈德娴老人的生活显得比较平淡,但就是在这平淡之中,他们得到了自己精神上的愉悦。实际上,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是最讲究"情贵中和",也就是说,万事皆有度。那么像心情也是一样,过度的欢喜和过度的忧伤都会伤害身体。但是,现实却往往与人的愿望是有一定差距的,当一个人像王常康先生那样,即将面对与母亲的生离死别,他的心情又怎么能够平和得了呢?

  【字幕】养护区 425

  【护工 邓清华】她一下子都软软的一身,我一拿她的手都没知觉了。

  【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医生 王曦阳】她当时口唇已经紫干了,脸色特别特别不好,发紫发青那种,而且摸上去,皮肤摸上去又湿又凉的。

  【王常康】一路坐在车里面,简直是脑子乱得很,又是空白又是很乱,不知道怎么就来的。

  我一直在心里头祈祷一定要挺过来,一定要挺过来。

  【解说】赶往福利院的路上,王常康已经做好了见母亲最后一面的准备。而在抢救现场,所有的人都在紧张地期盼着已经拉平的心电图重新波动。

  【王医生】因为老人的基础病太多了,身体状况非常不好,她几乎是那种,一动随时可能发生心衰休克那种情况,所以抢救起来失败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字幕】五分钟之后

  【王医生】长出了一口气,逐渐面色就好了。面色也转红润了,口唇干紫也消失了。这就说明我们的抢救是有效的。

  【解说】随着老人面色转红,呼吸逐渐平稳,血压也跟着恢复到了正常。而这时候,心急如焚的王常康和妻子也终于赶到了。

  【王常康】一屋子人,医生护士那个时候有六七个人,在房间里头忙碌着,测血压的,输氧的,还有在给我母亲做人工呼吸的。突然觉得好像是喜从天降一样。

  【解说】五分钟,这不寻常的五分钟,不但使王奉先老人重回了人间,也去掉了长久以来萦绕在王常康心头的,那个自己孝与不孝的问号。

  【主持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奉先老人所经历的那次抢救,也算是一次奇迹了。虽然现在老人有的时候意识还不是十分清楚,但是对于王常康夫妻俩来说,能够听到母亲叫着自己的名字,已经就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了。然而老人脆弱的生命,有的时候也会由安慰变成一种心疼。比如才刚刚入住养护区不久的胡慧颖老人,对于她的孩子来说,恐怕就是如此。

  【解说】一年前,胡慧颖在家里突发脑梗,虽然被抢救回来,但是留下的后遗症已经给她的生活自理造成了障碍。两个月前,在医院治疗10个月的胡慧颖住进了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胡慧颖】他们都说我,你别去养老院,去养老院的就真的养老了,你一点希望也没有了,你没有进步了,你就这样了。他们说我就这样了,我不相信,我说不会哪能没进步,你自己努力呀。这有医院,吃饭住都省事。

  【解说】因为心疼老人在家和医院之间的周折,也为了使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顾,胡慧颖的儿子和儿媳经过反复商量比较,最终还是决定把母亲送到福利院。

  【胡慧颖】我不会认为他们把我推出来不管,他们每个礼拜都来看我,儿媳妇给我包饺子吃,各式各样的饺子。现在可不止100斤了,有一百二三了。长了有二十斤。

  【解说】能够平静的交流,对胡慧颖来说,是很大的进步,刚到福利院的时候,老人经常是一开口讲话就哭,那时的她,情绪沮丧到了极点。

  【胡慧颖】我觉得没意思,没劲了。我没得过这么多病,我也没让人伺候过,我在家里也没让人伺候过,小时候我都是自力更生,几岁我就都自己干,干什么活儿,做饭,现在变成都是人家伺候我了,我觉得心里难过。

  【主持人】当家不能够给自己足够的安全和周到照顾的时候,有一些老人都像胡慧颖那样,选择福利院或者是敬老院。其实老人们的心思也都是能够理解的,虽然已经上了年纪,但是他们还都非常希望能够发挥一些作用,能够帮助别人。比如说胡慧颖老人,她现在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要积极地康复,以便尽早摆脱被人照顾的局面。

  【解说】每天上午,胡慧颖都会到福利院里的老年病医院做康复,这两个楼之间相差仅两米。从胡慧颖的屋里到康复室也就需要七八分钟。这比起前10个月,她从家辗转到医院的康复治疗方便了很多。

  【同期】胡奶奶和大夫交流。

  有一点

  有一点,好点吗?

  我天天还练举胳膊。

  每天早晨五点多钟,我就举40个

  太棒了

  我们这样练更重要,要持续康复。

  【解说】自从到福利院康复以来,胡慧颖老人的情绪也好了许多。除了康复医生的鼓励给了她信心之外,康复室里,其他老人的进步也成了胡慧颖的努力目标,现在最让她高兴的是,自己的生活已经从完全由别人来照顾进步到了可以半自理的状态。

  【胡慧颖】实际指导,像我这脱衣服,穿衣服,严大夫她告诉我怎么穿衣服,这衣服应该怎么伸袖子,她具体地给我指导,叫我康复。

  【主持人】从卧床到能够站立行走,虽然看上去胡慧颖老人还有一些步履蹒跚,但是应该说,她的步子得的是有力的,因为这个力量来自她被激发的潜力。这里的康复医生对老年人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说人上了年纪之后,就像是一杯水变成了半杯,但如果要是能够激发出那半杯水的潜力,就有生命的价值。而这个道理对左其沛老人和陈德娴老人来说,就又不一样了,因为他们不仅要用好自己的那半杯水,他们还要把两个半杯水变成一满杯水。

  【解说】钢琴上的照片一个是陈老的孙子,一个是左老的孙女,现在这二老已经正式结婚两年多了。他们和彼此的家人相处得都很融洽,两个家庭也变成了一个大家。

  【解说】2003年底,左其沛和陈德娴到上海探亲,他们在上海的一个老年公寓住了三个月,陈德娴在那里学会了弹钢琴。到目前为止,这对老夫妇已经住过三家社会福利院了,他们打算就继续这样的生活下去。

  【陈德娴】我现在就想做一些,我以前,退休以前,没有机会做的事情。比方说学画画,学唱歌,学跳舞,弹琴,学弹琴我这是很早就想的,这些要是在家里,一些事情可以,但是没有这么一个好的环境,这样的学习环境,有各种各样活动的环境,在家里找不到的。

  【左其沛】吾爱黄昏美,霞光透碧霄。夕阳红未已,灿烂借明朝。老年嘛,应该是黄金季节,最美的季节。霞光透碧霄,云霞尚满天,透过碧霄,这个红霞。夕阳红未已,有人讲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实际上夕阳借着明天会更加光明灿烂。灿烂借明朝。

  【字幕】每晚六点,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的舞会

  【高英殿】提高每一天的生活质量,我是想就立足于今天,我把今天这一天过得有滋有味,今天这一天我不虚度。

  【字幕】从1989年至今15年里,高英殿共举办了28次个人画展。

  并有多幅画作被作为礼品赠送给国际友人。

  【王常康】得到最好的照顾,最好的医疗保护,能够让老人快乐健康长寿,那么这就是孝顺了,而且一是种更广义的孝顺。

  【字幕】王奉先老人先后出现过六次危险情况,

  但是都得到了及时抢救,目前,她安然无恙……

  【胡奶奶】我觉得我将来能走,走是没问题。

  【字幕】胡慧颖老人现在正处于积极的康复之中……

  【陈德娴】参加这些活动以后,特别舒服,特别欣慰,特别快乐,快乐以后就健康,健康以后又快乐,相辅相成的。

  【字幕】左其沛又发表了一篇有份量的论文,

  陈德娴继续提高着自己的英语口语……

  【主持人】很多人都把家比做是一个港湾,因为它是我们维系亲情和对安全渴望的全部寄托。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的四世同堂和三代共居一处的居家方式也有了很大改变。以北京市为例,目前60岁以上180多万的老年人当中, "空巢家庭"的比重占到了30%,而在未来的10年当中,"空巢家庭"的比重有可能会达到90%,到那个时候,也许"家"这个概念或许已经有了改变。当又一个春天来临的时候,当我们即将离开这家福利院的时候,我们要衷心地为天下所有的老年朋友祈福,祈福天下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金色领地,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桑榆美景,都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责编:回春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