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
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26日 16:29
|
|
|
儿科之圣-钱乙 |
两宋年代,中医儿科专业得到巩固与发展,宋太医局将医学分为9科,其中设小方脉。已产生专业儿科医家和专科著作,理论体系及临床疾病的防治也日趋成熟。钱乙是北宋年间的儿科名医,专业儿科40余年,学术造诣精湛,他善于将中医理论与儿科临床实际相结合,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造与发明。其学生阎孝忠整理的《小儿药证直诀》,反映了钱乙的学术思想,记载了他丰富的临床经验。该书在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的影响下,首创五脏辨证,提出治法方药,区分五脏的寒热虚实证候,创制泻白散、导赤散、地黄丸等五脏补泻方剂。钱乙在实践中根据儿科特点总结出面部望诊的经验,如“目内证”、“面上证”等,现仍为儿科诊断的重要方法。并将小儿体质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对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的认识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区别了麻疹、天花、水痘等出疹性疾病。对惊风和癫痫作出明确鉴别,指出痫的特征为"口作五畜声"。惊风有急惊与慢惊之分,提出急惊用凉泻,慢惊用温补的治疗大法。钱乙还重视小儿脾胃病的调理,提出“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论点。在方药的应用上,以丸散膏丹剂型为主,方便小儿服用,还善用张仲景的麻黄汤、白虎汤等,其创制的异功散、七味白术散、六味地黄丸等著名方剂,不但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其他学科也广为采撷。钱乙的学术思想为后世儿科医家所尊崇,并对整个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后世称其为“儿科之圣”。
北宋年间,天花与麻疹流行,山东名医董汲善用寒凉法诊治麻、痘、斑、疹,所著《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南宋名医陈文中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大胆提出了用温补方药治疗小儿痘疹,为痘疹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陈文中不仅是一位治疗痘疹的专家,对小儿杂病的证治,亦皆收奇效,著有《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两书传世。陈文中与钱乙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儿科影响很大,儿科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温补与寒凉两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即始于此,温补与寒凉的学术争鸣,开始局限于痘、麻范围,以后扩展到儿科各个领域。这种学术急诊对于儿科的临床治疗与基理论的深入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南宋刘昉等编著的《幼幼新书》40卷,整理、汇集了宋代以前儿科学术成就,如巢元方、孙思邈、王怀隐、钱乙等医家的学术经验,咸悉摘录,并注明引证出处,附有己见。书中还收集了不少民间医生的验方、单方、遗佚方,内容详尽,取材广博,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成为后人研究宋代以前儿科文献的主要著作。
此外,南宋时还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对自初生至儿童,内外五官诸多疾病的证治,均分门别类,详细收录,书中明确指出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因破伤而得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提出切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子按脐上烧灸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这种方法不仅具有消毒作用,且为初生儿开辟了新的给药途径。
总之,宋代医学的小儿生长发育、喂养保健、生理病理、辨证论治诸方面都已形成独特的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