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中医药在香港

香港中药市场的情况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24日 14:50


  香港的中药市场与我国内地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越来越多的贸易交往,以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迅速过渡,香港的中医药市场也随之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目前,香港中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约1.2万,出售中成药已达3300种,其中,中成药的80%,药材和饮片的90%是从国内进口,有中成药厂60家,中药饮片厂30家,100多个药材饮片批发商,300多个批发点和1600多个零售药店。

  一、中药材市场

  目前在香港可买到的药材品种约1900多种。在药材铺出售的药材约90O种,其中常用的有约40O种。药材市场年贸易额约18亿港元左右。进口药材主要品种中,居前十位的药材品种为:人工培植人参、野山参、甘草、当归、党参、黄芪、淮山药、生地黄、菊花、枸杞子,其在港销售约占55%左右,其余则销往台湾、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其中人工培植人参主要从美国和内地进口,野山参主要从韩国进口,其他药材大部分均由内地供应。

  经营内地药材的进口商,七十年代末约有20余家,规模均较大,八十年代末约有近百家,规模均较小。由内地进口药材的进口值,每年均有所递增,平均值约为10亿港元,其中专业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约占30%,特区及内贸公司占70%左右。八十年代末出口量比七十年代末约增5倍。由我国内地进口的药材,其中留供本地销售约为30%,其余70%则转口至台湾、日本、韩国、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

  1989年,我国内地中药材出口量约2.53万吨,比1979年的9016吨增加2.81倍,而出口金额却仅为1979年的1.63倍,可见出口数量虽然大幅度的增长,但国家出口创汇额却增长不大,出口价格一跌再跌。在内地药材来货渠道方面,以前是专业进出口公司垄断,由于其来货时间长,规格质量差,现在已逐步被特区和内贸公司取代,其方式为在深圳看货、成交。目前,香港中药材加工业不太景气,因为租金、工资高涨,体积大的“粗货”药材几乎不能经营,不少炮制商已把工场迁往深圳及我国内地其他城镇,现仍在本港经营的炮制工厂或工场不足30所,而且以家庭工场居多。

  近年来,香港药材业有倾向集团化经营的趋势,具有雄厚的实力和独特的经营手法,企业内分设董事局、行政、会计、采购、电脑等各部门,分区开设门市部,集进口和零售于一身,大量进货以减低成本。这样,为香港中医药的出口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窗口。

  二、中成药市场

  香港市场经营的中成药主要来自我国内地、本港药厂、日本和新加坡等地,欧美也有以药用植物为原料的成药输入。市面出售的品种约3300种左右,其中本地生产的约500种,进口的约2800种,而从中国内地进口的约占2600种左右。近年来,香港输入的中成药值约为4亿港元,而从内地输入的约占3亿港元左右,占输入中成药值的75%左右。

  中成药在香港的销售主要靠零售店,一般西医和医院都不用中成药。港府现行的“不良医药广告条例”,名义上对中西成药一视同仁,但对中成药的推广影响较大。主要销售渠道有国货公司。药行、超级市场、免税店等。香港现约有国货公司30家,品种较齐全,流通较快。药行约有1500家,规模有大有小,药行不销售中药材,只销售中西成药及化妆品、清洁用品等。超级市场销售的中成药多为鸡精类保健饮料及伤风、咳嗽、胃药、药油、跌打药膏等。售卖中成药的免税店有四家,主要销售对象为游客,品种约20~40种,价格较高。传销方式在港已开始渗透到药品行业,但目前只以欧美生产的药用植物药品为多。

  世界各国对药品进口一般均有较严格的管理和限制,因条件和情况各异,转口量也有所不同。我国内地产中成药主要转口台湾、印尼、北美、越南、非洲、中南美,少量转口到日本、韩国、欧洲、澳洲和中东;本港产的中成药主要出口东南亚、中南美和非洲等4O多个国家;日本产中成药主要转口我国内地、印尼及东南亚地区。

  根据卫生署1990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香港的中药基础工业比较薄弱,本港大约有60个成药制造商,其中除一两个规模较大外,其余均属小本经营,他们采用的技术并不先进,大多是靠手工或半自动化机器来制造药物,产品剂型以九、散、膏、丹和药油为主,品种主要是胃肠药、外用药油、止咳药、感冒药等家庭常备用药。大部分本地制造的中成药除进行感官检查外讲无任何正规质量管理,只有几家有实验室设备,作化学及微生物方面的质量检测。

  中国内地生产的中成药,独家经销的经营格局已基本解体,以前只能通过专业进出口公司来货,现在可通过多渠道,尤其是从深圳特区进货。老经销商大多数缩小经营规模,新经销商也多为小规模。内地产中成药老产品,由于多渠道出口,自我竞争激烈,价格显著下降,同时由于“水货”的影响,有些品种的销售额大幅度下降,利润也显著下降;而新产品的批零价格大多比老产品高出很多。港产、日产成药价格逐年上升,与伤湿止痛膏同类的日本产膏布药,零售价十年来上升200~300%。内地产中成药的品种数量近年来显著增加,但产品质量有所下降,由港商提供包装或自行在港易名换装的药品也大量增加,约占中成药的40%以上。

  三、药酒市场

  药酒在香港被列为有税品,进口要交纳酒税,无论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均需执有酒牌。加上进口商、批发商需要有较大的仓贮地和运输工具,放假货极少。药酒业与药材业、中成药业相比,销售金额虽小,但较为稳定。近来,每年进口值约为5000万港元左右,药酒进口批发商只有几家,零售主要集中于国货公司、超级市场和一些士多店。

  (资料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

(编辑:吴晓洋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