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美国

中医药研究在美国-针灸研究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24日 15:38

  世界著名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1970年起就广泛收集世界各地有关中医、针灸文献,1972年专门成立了“针刺法特别委员会”翻译分析这些文献,了解各地研究情况。目前全美有26个医疗中心从事针灸研究,研究比较深入的项目是经络穴位电学特性研究和针刺镇痛机理研究.

  1.经络穴位电学特性研究

  为了对经络穴位的存在提供客观的依据并进而阐明其实质,近年来美国学者对经络穴位的电学特性从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对穴位电阻测定的研究

  美国Matsumoto应用直流电阻测定仪探测穴位,证实至少80%的穴位可以被检查出来。Kripper查出穴位的电阻为100一200千欧,非穴位则在1兆欧以上。Wulfsohn用50微安直流电在8例健康人12条经络的27个代表穴位上测试,并和穴位两侧1/4英寸的对照点比较,结果穴位电阻为794±197千欧,非穴位点为1407±306千欧,两者相差56%,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鉴于影响体表电阻测定结果的因素较多,因而以Reichmanis等(1979年)为代表的一个研究中心,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单位的赞助下,利用电桥平衡的原理,比较精确地测定皮肤电阻,并进行客观的描记,发现三焦经与肺经穴位的皮肤导电性明显地高于在解剖学上相似部位的非穴位之间导电性(P<0.05)。而其中阳池、外关、支沟、尺泽、列缺等穴位则更为明显,因而认为,穴位是客观存在的。Orkin等也应用类似的桥式电阻侧定仪证明,在外科手术后的患者全身多数穴位具有较非穴位电阻低的特性。

  此外,美国Wheeler等在羊身上找到非常稳定的低电阻点,有些点能够和我国古代的动物经穴图相对应。Klide报道了在猪身上测定低阻点。Niboyet最近报告指出,任何一种动物都存在有类似穴位的低阻点。在仪器的设计和电参数方面美国学者作了进一步研究。Fraden等最近对各种电学参数对皮肤的生理和物理的影响以及和电阻测定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他认为皮肤阻抗的测定只能用对皮肤影响很小的电流(1微安)和频率相当高(大于100赫)的参数,才能保证得到精确的测值。

  总之,多数学者的意见是肯定的,即认为电阻值较低是说明穴位客观存在的生物物理指标之一。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由于影响皮肤电阻的因素较多,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2)对穴位电位测定的研究

  Becker根据Burr提出的,关于任何生物体表均有电势分布的原理,在蝾螈体表测出背侧和腹侧各有一条高电位和低电位的线,并认为这些高电位点可能与经穴有一定关系。Becker等以后用标准皮肤电位测定法证实人体有些穴位与其周围皮肤相比,表现为正电位。Brown等用直流耦合放大器(内阻1兆欧)和生理记录仅对正常人上肢六条经脉的主要穴位进行探测,他们发现多数高电位点和传统的经穴位置相符合,而且这些高电位点也是两侧对称,不同个体和不同时间测定,其位置基本不变。Wheeler等利用类似仪器测量了羊体表的高电位点,结果发现这些高电位点也正是它的低电阻点,而且它们的位置都是相当稳定的。

  总之,穴位电位的特异性已有一些报道予以肯定。但是因为测定方法学上困难较大,尚待更多的资料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此外,由于这项指标反映的是经穴的一种主动电学现象,进一步研究不仅在说明经络的客观性,而且在阐明经络的作用方式及其实质方面将有重要意义。

  (3)对经络电特性的研究

  对经络电特性的研究比对穴位电特性的研究难度更大,也更为复杂。Reichmanis等(1977年--1979年)应用拉普拉斯平面分析(La-place Plane Analysis)对同一条经两个穴位之间交流阻抗测定的结果,发现同一条经的两穴之间阻抗较经旁对照点之间的阻抗低,容抗高,即①心经少海穴与灵道穴之间的交流阻抗,比其两侧旁开1.6厘米的对照点之间阻抗均低(P<0.05);②与阻抗相反,少海穴与灵道穴之间的容抗(C)则比其旁开对照点之间的容抗为高;③相角(φ min)则无明显差异。其方法的持点是,通过一双线示渡器的图形,分析V(t)与I(t)曲线。于经络直流电阻与交流阻抗均显著不同于非经络线的皮肤部,因而认为经络系统是信息的传递网络,可能是区别于目前已知神经系统以外的信息传导系统。

  美国学者对经络的电学特性研究结果说明,经络可以传导电流,穴位在多数受试者身上存在。

  2.针刺镇痛机理研究

  针刺镇痛机理研究是国外学者针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美国学者主要从以下儿方面进行了探讨。

  (1)针刺对痛阈影响的研究

  美国纽约大学康复医学教授Hthow Loo研究表明,对合谷穴进行电针强刺激(超过痛阈),可正常受试者对牙齿电刺激的不适感阈升高30知,在40分钟后达到最高值,

  (2)有关内啡肽能对针刺镇痛调节作用的研究

  美国北芝加哥医学校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系教授Seymour Ehrenpreis教授指出:内啡肽能系统地在针刺镇痛中具有重要作用,这表现在①针刺后脑与脊髓内的内啡肽含量增高;②用不同药物调节内啡肤的活性可对针刺镇痛产生预期的影响,如用内啡肽受体拮抗剂纳各酮等可减弱针刺镇痛效果,而用脑啡肽降解抑制剂D.苯丙氨酸、thiorphan、bestatin、杆菌肽等则可增强针刺镇痛的效果。从而证实该类物质与针刺镇痛的机制有密切联系。美国弗古尼亚医学帛的D. Mayer指出,他从研究脑刺激镇痛、应激镇痛到针刺镇痛的过程,其共同点是都可被纳洛酮阻断。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的Agupert等的研究表明,耳部电针刺激可使大鼠产生被纳洛酮翻转的镇痛作用。伴随这些行为效应,还会出现脑脊髓中内啡肽水平显著增高,下丘脑中底部及丘脑中部的β-内啡肽样免疫反应活性及内啡肽样放射性受体活性降低。此外,通过放射性受体测定亦表明,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内啡肽样放射性受体的活性降低。这些结果说明,电刺大鼠至少可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内啡肽能回路,导致某些大脑部位释放内啡肽,使脑脊液内啡肽水平上升,从而产生部分镇痛作用。他还指出由于血浆内啡肽水平未因针刺而改变,因此在对大鼠进行针刺的过程中,不涉及垂体内啡肽。因此虽然针刺能激活大脑的内啡肽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针灸的全部镇痛作用都是内啡肽调节的。有关神经体液因素参与针刺镇痛的原理有待于进一步阐明。美国华盛顿大学的C. R. Chapman,收集了81篇有关针刺镇痛研究论文,其中44%讨论与内源性阿片肽的关系,而他们的工作未能证明纳洛酮能阻断人体针刺镇痛,有63%是动物实验,这些实验结果很难与应激镇痛区分。他的结论是,针刺肯定有镇痛效果,但其机制不明。此外,Seymour Ehrenpreis教授最近又发现另外一些神经介质系统也与针刺镇痛的效果有关,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胆囊收绪素、乙醋肥碱、组织胺、P-物质、γ氨基丁酸、血管紧张素II等。

  (3)其它有关研究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生理学教授Jin MoChung通过对去大脑脊髓动物所做的一系列完美的实验表明,针刺对髓末梢神经可产生抗热痛的镇痛作用,但对夹痛或触痛无效。这可能提示来自无髓C纤维的疼痛比由针刺祥刺激诱发的来自Ag纤维的疼痛更易被抑制。Pomgmn教授在研究中对清醒的人进行的微观神经学记录(通过正中神经)表明,得气感是由髓细胞神经纤维所调节的。这些纤维与导数动物模型有长时间镇痛作用的那些纤维相似。

  美国纽约大学康复医学教授Mathew Lee对针刺对皮肤循环的自主控制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一优秀试验设计包括用红外线彩色热象图测试手、足、而部的皮肤温度。用产生轻微痛感的手针或低于痛阈的lHz的电针刺激健康受试者的合谷穴及足三里穴,结果刺激侧肢体的各个部位均出现明显的血管舒张,而电针结果则不大一致。这种区别是否因刺激强度不同所致,看来只有当获得“得气”感时才能取得一致的结果。Lee教授令人信服地证明,针刺不仅可用于镇痛,而且还应进一步研究其对自主功能的影响。

  美国Deaconess医院精神科主任,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George Ulett指出电针可使正常受试者的白细胞计数上升40%,但刺激针灸穴位与非针灸穴位的结果无显著区别。刺激强度保持在痛阈以下;在得气情况下作重复实验,结果是令人感兴趣的。很显然,需要对针刺的非镇痛作用作更多的研究。Ulett教授的另一项重要研究表明,针刺抑制受试者的实验性疼痛与吗啡及催眠术作用相同。但两者并非同一现象。

  上述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表明:针刺有升高痛阈、产生镇痛效应的作用,该作用可能与神经系统有关,可通过多种神经纤维、经上下行痛觉抑制传导通路,被多级中枢的多种神经元整合,引起多种神经介质及其他体液物质释放增多而产生镇痛作用,因而不具有明显的特异性。

  3.针灸临床研究

  1986年出版的《疼痛》(Pain)杂志发表了有关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的两篇综述,作者引用了63项研究指结果指出,针刺最常研究的两种病是头痛及腰痛。此外还有患肢痛、咽痛、拔牙术后痛、癌痛、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颈综合征、滑囊炎及肌腱灸……。多数研究表明,通常有60%一70%的慢性疼痛患者获得有临床意义的短期镇痛效果。安慰剂则不会有这么高的效果。就疼痛来说安慰剂有效率在30%-35%之间。至于远期疗效,有一部分患者在随访时确实能维持原疗效,但此种病人较少。

  近年来针刺临床研究,除镇痛研究外,对其它方面也进行了研究,据《美国针灸杂志》报道,美国纽约林肯医院戒毒部用针刺戒毒戒酒取得良好效果,在有急性戒断症状的病人中,有90%获得缓解。此外针灸减肥,针灸治疗艾滋病等方面研究都有一定进展。

  (资料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

(编辑:吴晓洋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