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医药发展简史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24日 17:11
德国人了解中医、针灸应追溯到300多年前,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7-19世纪初)
公元168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医生瑞尼在英国伦敦出版《论关节炎》一书。该书介绍了针灸疗法,尽管内容还不够完善且缺乏中医理论的阐述,但却影响到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各国,使他们知道有一种古老而独持的传统医学一中医学、针灸学。在此前后Cleyer盗用卜弥铬的《中国植物志》(公元1656年,维也纳)的部分内容在德国法兰克福出版,取名4《中国医法举例》(公元1682年)。书中详细报道了东方针灸的操作、疗效和理论体系,他把经络的"经"译为拉丁语Via(道、路),将精、气、神的"气”作Spiritus(精神)在公元1683年,汉堡还出版了Gehema JA的《应用中国针灸治疗风湿痛》一书。上述报道还比较粗糙和片面,因而未能导致广泛的临床应用,只是为引进中医作了准备。
18世纪初,甘弗(Kaempfer E,公元165l-1716年)的《海外珍闻录》、赫斯特(Heister L.公元1683-1768年)的《外科学》都论及针灸疗法。甘弗于公元1690年到日本,后曾来华,公元1712年 出版《海外珍闻录》,其第589一599页记述了中国、日本的艾灸,认为艾是最好的灸治材料,且对针灸的记述也较详细。书中介绍,针灸治疗腹泻、腹痛有效,又能通过艾灸左侧小趾端的至阴穴而催生,灸拇指内收肌的合谷穴治疗牙痛,治不育症或避孕常灸胜脐周围穴位,书中还谈及金针、银针等针具,并附针灸穴位图,标明60个常用穴。在他死后才出版的《日本史》也记述丁针灸疗法。署名解剖学家、外科学家赫斯特的《外科学》被译成6种文字、重印20版,针灸法也随之流传欧美,但他却做了反宣传砖一认为针灸是一种过时的方法,与欧洲中世纪的烧灼法相似,即用烧红的铁块野蛮地灼烫人的肌肤。这种误导流毒甚广。斯普林格(Sprengel K公元1766一1833年)将中医与欧洲的医学相提并论,比较其优劣。但18世纪德国医学界对中医学的批评、诋毁是主流。此时中国针灸界也面临着困难、失落而处于低潮,从徐大椿的《医学源流论》中可见一斑,清政府甚至禁止在太医院中教授针灸,妄自菲薄,怎求西人垂青。
2.第二阶段(19-20世纪中叶)
公元1816年,伯里奥兹(Louis Berlioz)作针灸试验,用自制的金属针刺入痛区,并不讲求穴位、归经。19世纪初的所谓"痛点疗法",以用针多、留针久为特点;例如治疗癫痫患儿,用针38支,留针8小时,完全背离了中医理论。公元1823年法里纳{Farina)记述了中医治疗面部神经痛的良好效果。公元1823年伯恩斯坦(Bernstein)、劳赫梅尔(Lohmayer)等人均著文记述针灸治病问题;公元1840年后,针灸经由法国传入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再次经法国人中介接触中医,并发展到新的水平。
德国的著名人物要数得上许宝德(Franz Hubotter),1907年起在上海同济大学任教,兼做内科医生,造诣很深,颇有著述。回国后任柏林大学医学与哲学教授、汉学家,又是西方研究东方医史的先驱。1929年发表《中华医学》(又译作"20世纪初期的中国医学及其发展史"),内容丰富,极有史料价值。1953年最先把中医学讲座搬上德国大学课堂,并坚持到1967年逝世之前。他的中医著作与译著颇丰,如《中国药物学》(1913年)、《西藏、蒙古药物学论文集》(1913年),译著如皇甫谧的《甲乙经》、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张世贤的《图注脉诀》、无名氏的《寿世编》、《难经》等。
3.第三阶段(1950-1980年)
(1)1950-1971年:1950—1971年是翻译、著述的廿年。翻译中医著作数十种、创办针灸与中医刊物,编写德国人专用的中医教科书。但因中文水平较差,多是间接的、经过二三次的转译本,如中文译为英文再译为德文,或中-越南-法文-德文,因此谬误之处屡见。此时的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1950年前后,波恩大学博士巴赫曼(Bachmann G)首先向德国人介绍了中医诊断学和基础理论,被誉为中医理论研究的先驱。巴赫曼长期关注和研讨东西方思维方法的差异,认为东方思维是"从内向外"(有诸内,必形之于外)、"病因分析思想")(审因求治)。1956年,法国的史特华(Stiedvater EW)亲自赴德传授耳针技术、介绍其操作与功效,并认为疗效机理主要是神经调节,他接受了奥地利、前苏联、捷克等地的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即以为针刺疗法是神经疗法的扩展形式。直至1971年以前,德人多以为中医只有针灸,对其从业者也专指针灸协会的300名成员,还不包话福尔电针实验室成员,完全不知道中医基础政府和综合疗法。
(2)1971-1979年:1972年中美建交,尼克松的随行记者Restone J报道了他在北京治病与观摩针麻的经过。他因阑尾炎后遗症而接受针灸治疗获愈,又亲临手术室目睹针灸麻醉下的7外科手术多例,因此报道翔实而生动。这一特大新闻不胫而走,传遍全球,引起针灸热。针刺疗法的国际性交流,促成多种新疗法的相继使用,有关疗效机理研究也呈多元性发展。德国各界对针灸、中医的兴趣与日俱增,大量中医出版物面世,1977-1978年达到顶峰。在书架上,古代经典或现代佳作,个人研究或群体合体的结晶,琳琅瞒目。
(资料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