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媒体拼盘

中药靠什么“入门”西方?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30日 17:02

  交谈人物:任德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曾任全国医药商业协会会长、中药经济研究会会长、中国医药公司总经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参与并推动中药现代化达30年之久,是绝大部分中药现代化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者,被誉为我国“中药现代化之父”。

  交谈动机

  将古老中药推向世界,是数代中国人的梦想。为此,国人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一场名为“中药现代化”的长征。近30年过去了,欧美等主流国家对中药的大门仍未打开。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美国学术界涌现出了一股“中药研究热”;欧盟也于今年4月底颁布法令,首次正式明确中药作为药品的法律地位。

  这是巧合,还是中药现代化的重大突破?以传统中医药文化为指导的中药,又如何与现代医学及医药对接?为此,记者日前独家专访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任德权。

  欧美开始兴起“中药热” 西方主流社会确认中药合法地位

  记:从近年开始,一股“中药热”在欧美悄然兴起。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著名学府都已开始研究中药,而欧盟也于今年4月底颁发新的传统植物注册指令。这对中药有何意义?

  任:堪称里程碑,标志着西方主流社会开始重新认识中药。欧洲已承认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草药的合法地位,而此前他们并不认为中药是药。说白了,中药“连入门的资格都没有”。包括香港在英国人统治时期,中医、中药的身份也是稀里糊涂的,他们既不禁止你,也不承认你,法律上没地位。

  记:最近欧美为什么突然对中草药有了兴趣?

  任:一方面,在经历工业化快速发展后,西方社会正掀起“回归自然”潮流,而中草药刚好是天然产品。另一方面,欧洲本来也有使用草药的传统。但在上个世纪化学药发展起来以后,草药一度受到了冷落。化学药发展到后来,虽然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也有解决不了的。现在回头看,草药也有独特疗效,比如银杏叶制剂;而去年非典期间中药的突出功效,也让他们刮目相看。

  中药为何要走向世界?

  记:几乎所有人都承认中药国际化很难。既然那么难,为什么还要国际化?

  任:这话没错。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中成药多年的发展,90%以上都是靠内需拉动。中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人类传统文化结晶的一部分,所以也应该由全人类共享。另外,从经济意义上讲,如果国外有市场为什么不去做?内需毕竟有一定的限度。去年全国中药产业约800亿元,再加上中药材有近1000亿,而出口才7亿美元,国内国际市场极不平衡———如果中药能走向世界,那得有多大的市场?

  中药国际化难在文化

  记:您认为中药国际化最难在什么地方?

  任:从生产技术到临床标准,哪个环节都不容易。不过,如果与别的产品相比,中药走向世界最难还在文化隔阂。比如中药有效性的表述。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有特殊理论和语言。比如你今天不舒服,说是上火了,或称有点气虚,亦或是脾虚———这些语言是中医药衡量健康的标志,大部分中国人都明白。但在西方人听起来就会云里雾里,更谈不上有效交流。

  中药现代化已长征30年 初步实现规范化工业生产,扔掉大木桶大铁锅

  记:中药为了国际化,是不是才开始了我们常听到的“中药现代化”?

  任:中药走向世界,并不是今天才开始。唐朝鉴真东渡就已将中药带到日本;明朝郑和下西洋,又把中药传到东南亚。日本和东南亚对中药的认识,均始于斯。当时的隔阂主要是在地理上,克服了这一点中药就能在那里扎根。而今天的隔阂却在文化。中药要走出国门,首先得要走出中国和亚洲的文化圈,要努力让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为西方主流社会所理解;其次还离不开中药的综合实力,如科研水平、经济实力等等。当然,“中药现代化”是其中的必要条件之一。

  记:中药为什么要“现代化”?

  任:中药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会不断有发展和扬弃。从《内经》到《神农本草》到张仲景的《伤寒论》等等,中药之所以绵延不绝,正在于它能与时俱进。而走到今天的中药,要发扬光大就必须得现代化。不现代化就无法为现代生活所接受。

  但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药还主要是手工作坊式生产,剂型也局限于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卫生条件也不好。上世纪70年代初中日建交不久,日方就反映说我们的中药杂菌含量过高,有的药丸测试后杂菌过百万,甚至还含大肠杆菌。于是,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发布了我国关于中成药发展的第一个国家文件,提出要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扔掉大木桶、大铁锅;这以后,中药才慢慢吸收了现代医药管理的基本理念;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药现代化”的概念和规范,比如GMP(规范化工业生产)、GAP(规范化药材种植)等等。

  现代化只迈出一小步

  记:如果从机械化算起,“中药现代化”至今已发展了30年。如果说中药现代化有100步,那么您认为现在已走了多少步?

  任:20步,可能更少些。中药不被国际社会所接受的主要原因有成分不清、药效不明、质量不可控。所以在上世纪90年后期,我们的重要突破就是引入指纹图谱技术,对中药质量进行控制,现在这一技术已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但这并不是问题的解决,而只是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为什么?因为指纹图谱还需要结合不同的中药材进行应用,药材的质量如何,疗效如何,影响因素很多。比如气候、阳光、土壤等等。就像人吃不同的食物血液中血脂含量会不同,植物也一样。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同样一种药材,长在哪儿药效最好?于是有了药材的地道性。但50多年前,我国曾发起一场“北药南移、南药北种”运动,把地道性都给冲了,现在恢复起来很不容易。

  还有,如何用现代语言“翻译”中药功效?比如六味地黄丸,滋阴也好、补肾也罢,类似说法在东方文化圈已被广泛承认,但西方人就难以接受。中药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跨越这一文化技术壁垒。

  另外,现代科学思维往往离不开数字语言,而中医对中药功效判断凭的是感觉。比如你说阴虚,西方会有人问,阴虚多少度啊?如果将来能这样表达:阴虚6.8度,吃六味地黄丸补了4度,还虚2.8度———如果能这样量化,我相信全世界的医学工作者都能接受。当然,中药功效的量化并不缺乏基础,很多老中医感觉里就有量化的成分。

  中西药区别不在于制作法 中药当然可以做成片剂胶囊

  记:“中药现代化”肯定会用到一些高科技。对此,有人认为这是“中药西制”,背叛了中医药传统。您怎么看?

  任:我们不赞成这种说法。中西药的区别不在于制作方法,而在于其理论依据,是中药还是西药。20年前,就有人提出,如果把传统中药的丸散膏丹做成西药一样的片剂、胶囊,就是“西制”。这是一种误区。片剂胶囊只是剂型的发展,并不涉及是中药还是西药。就如同小平同志指出,市场经济不姓社也不姓资,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的内容,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同样的道理,西药有PILL(丸药),中药当然也可以有片剂胶囊。

  能治病的药就是好药

  记:但这样发展下去,中药里的传统岂不是越来越少?

  任:中药与西药的最本质区别在于理论体系。所以发展中药有两条路:一是中药现代化,二是对中药的现代化开发。前者不仅以中药理论为基础,开发出的成果还是以中药体系来表述,所以再现代化还是中药。而后者则是将中药看作一个源泉,不拘一格地开发。“不管白猫黑猫,抓老鼠的就是好猫”,中药开发也一样,对老百姓来说,管它中药西药,能治病的就是好药。

  欢迎全世界来研究中药 跨国公司做中药是挑战更是机遇

  记:这几年随着天然药物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投入到中药研发中来。由于他们的科研力量、资金实力都远远越过国内,将来“喧宾夺主”怎么办?

  任:这么多国外公司开始搞中药,正说明中药地位的提高、中药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是好事。如果20年前你把中药送到他的门上,他都不理。

  国外企业做中药,是不是“狼来了”?不能简单地这么看。具体对一家企业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挑战;但对整个中药行业来说,则是一种机遇。外国人来研究中药,会促进整个西方主流社会对中药的重新认识,有利于中药最终作为药品走进那里。如果别人研究得好,我们也可以借鉴,加速我们中药现代化进程。这就像我国的改革开放一样,打开大门反而会促进经济发展。我们欢迎全世界来研究中药。

  记:现在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我们的中药不敌“洋中药”,世界上80%的中药是日本制造的,其次是韩国。有这种说法吗?

  任:这是一种误解。说明日本汉方药厉害,举得最多的一个例子就是日本的救心丸,一年出口是1亿元———其实计量单位是日元,而并非传言的美元,只相当100万美元左右。日本汉方药出口到西方不多,大概也就是几百万美元。韩国出口比日本多,一年约1亿美元,主要产品是高丽参。但有多少老外会吃高丽参?高丽参的主要市场是我国的香港、台湾和内地,高丽参的第一大买家是华人。而我们的中药出口一直稳定在6-7亿美元,虽然其中大部分是中药材,但我们仍是最大的出口国。

  我们今天所讲的中药走向世界,是走向西方主流社会。中药走向东南亚,在鉴真、郑和那个时代就已经实现了。应该说,中药国际化,是中国中药界、韩国中药界和日本汉方药界所共同面临的课题。

(编辑:吴晓洋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