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斌读报”节目搞了三年,我们也看了三年,因为我们经常上夜班,所以也看的不多,但是有时间的话我一定会看。就象王总所说的,北马南杨,不管是马还是杨,反正吃草都吃的很好。一读报,把大量的新闻信息提供给了大家,而且把一些报刊呈现给观众面前。
今天能够来参加这个会,而且又能够跟马斌,还有漂亮的欧阳夏丹,跟主持人坐在一起,感觉很高兴。我们感觉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是更少的是聚,今天的开会应该说是一次盛筵,托中央电视台广告信息中心的福,在广州论坛的举办之下,我们广州地区,或者说华南地区,包括还有一些西部来的媒体的领导,大家聚集一堂,共同就新闻发展的大计来进行研讨、来进行交流,应该说很高兴。
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一直都是属于传统媒体的典型代表,现在我们同样都面临着新媒体的挑战,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我们坐在一起认真研究合作问题、交流问题,应该说是非常好的。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媒体更多新成员的加入下,应该说我们的竞争压力是越来越大,那么我们这些传统媒体怎么样创新,怎么样保持我们的优势,怎么样促进共同发展,这应该说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也是我们的挑战。
中央电视台广告经济信息中心为我们搭建了这么一个平台,就是今天大家在一起交流、研讨的平台,不仅仅是指今天我们能坐在一起这样交流,更重要的是我们面临挑战的情况下,我们要积极探索一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兴旺的道路。作为全国电视媒体的老大中央电视台在节目的开拓创新上也堪称先行者,经济频道经过三年的实践,《第一时间》从无到有不断创新,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节目风格,“马斌读报”作为其中的拳头产品,用电视读报重新梳理了平面媒体,将电视的快速、形象和报刊的敏锐、深邃结合,应该说给平面媒体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同时也使“马斌读报”也好,《第一时间》也好,经济频道也好,整个中央电视台也好,也绽放了自己更加绚丽的风采,应该说值得我们平面媒体学习,尤其值得我们广州日报学习。
在广州这个城市,媒体的步伐是大步流星,应该说竞争激烈,在全国同一个城市有三家报业集团,而且在一百公里的距离,深圳还有一个强大的报业集团,在珠三角有四大报业集团,再加上佛山现在也有一个佛山传媒集团,应该说竞争激烈,我们在这个地方感受非常深刻。不管是竞争也好,创新也好,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广州日报就是在这个挑战、创新、竞争中一步步成长起来,这种精神应该说我们是在其他媒体的身上相互的学习、相互的影响、相互的感染发展起来的。包括南方都市报,应该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南方都市报十年搞的活动也很好,南方都市报进一步促进了南方报业的发展。
通过本次论坛,通过看“马斌读报”节目使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将通过这次论坛更好的探索媒体与媒体之间合作的路子,更好的从兄弟媒体的身上学到很好的创新精神,这更进一步促进我们自身的创新。近年来,我们广州日报在创新方面,也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为读者能够注意提供品质一流的新闻资讯和内容。我们的报纸不断的改版、扩版,也进一步推动了采访、报道、策划,我们不断进行策划,拓宽采访的领域,丰富报道的内容,深挖本土新闻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同时我们又不局限于本土,也不局限于本地,而是以本土化的追求、全国化的关怀、全球化的视野不断拓宽我们的报道领域。近年来,我们正在组织行走亚洲的大型采访活动,我们将兵分六路,采访06年在世界局势中表现活跃的亚洲国家。
那么在其他深度报道方面,机动部,今天我们机动部的主任也来了,机动部的记者专门就是追求深度,不管是全国哪一个地方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我们基本上都是能够尽量在第一时间赶到,而且追求和挖掘一些独家的东西。去年我们开辟了新闻蓝页,每个星期一期,这个专门的版面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已经成型成熟,成为报纸的主打品牌之一。这次参评的湖北高考奇才三进高校三次退学,这也是我们新闻蓝页实力的体现。这一点,我们也向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等报刊身上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再次感谢兄弟媒体对我们的支持,特别是王总,再次感谢中央电视台马斌、欧阳夏丹,以及中央电视台其他同仁对我们的盛情邀请。再次感谢主办方为我们提供了这次难得的相聚机,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跟中央电视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以及在座的各位媒体有更加密切的合作。谢谢大家。
欧阳夏丹:今天这个恳谈会,我觉得让彼此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亲和力更强。刚才讲到这是媒体跟媒体之间彼此学习、互相共赢,来赢取创新的一个局面,真的希望今年可以说是我们的一个尝试一个开始,希望以后我们的合作会越来越好。
马斌:下面请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马斌读报”主编、《封面2006》总导演张鸿介绍一下情况。
张鸿:我们论坛跟前面三站的论坛不同,变成非常彻底的媒体之间的恳谈会,最初我们有一点担心,说没有学习参与,是不是相对的活跃度不够,但是现在看来我们的沟通正是我们的目的之一,主要的目的会达到,其实我们到全国各地是来结识更多的媒体朋友,这样近距离的沟通,对我们很快的熟悉起来,建立更广泛的联系,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各位拿到的资料里,有一个我们《封面2006》的新闻通稿,大概介绍了《封面2006》大概是怎样的活动。我简单的介绍一下。
《封面2006》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今年推出的一个大型媒体活动,也是经济频道准备开发的一个年度品牌,其实大家看名字就知道,《封面2006》是一个年度品牌,明年就是《封面2007》等,我们是希望办成年度经济人物评选大型活动,刚才也在跟南方周末的向总讨论,我们不仅是评选,政策上不允许我们叫评选,其实我们也不把它当做评选,我们的宗旨是精品推介、佳作共赏,我们的理念是好的作品、好的报道是可以分享,而且一定是需要分享的。
我们的主题词是理性、良性、推动力,有原创指数、传播指数、推动指数(最看重),就象是三年前的孙志刚案,它会推动一个国家的法制进程,我们希望在《封面2006》中看到更多这样的作品,最后是公力指数。
我们分四场论坛和一个晚会,前三场论坛分别在北京、沈阳、南京、广州,这一场是广州,我们把它叫做南下,从北到南一路走来,前三场都是在大学,本来也是联系在中山大学,正好他们是集中考试,明天就放假了,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在那儿做和大学生互动的论坛,就进行这样一个小型的媒体之间的交流,我觉得这种形式也很好。
《封面2006》其实它依托的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创办三年的栏目《第一时间》,其中有一个子栏目是“马斌读报”,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读报节目,这个节目我们读了三年报,和全国有几百家的平面媒体,包括在座各位建立了非常良好的互动关系。每天晚上我们的编辑八点钟跟各个媒体的编辑朋友一起上班,儿童媒体的编辑朋友向我们的邮箱发稿,到12点平面媒体朋友就下班了,然后我们筛选出第二天要读的报纸,一般我们要工作到二点才能确定出第二天早上马斌要读的报纸,每天值班的报纸只有四个人,两点多钟整理出来,然后顺成一个电视化的手段,比如说读到南方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的LOGO和版式都会在电视上呈现出来。经常大家会打地铺,睡一个多小时。第二天早上直播结束之后,我们下班。
这个过程中很多平面媒体的朋友,下班之后发现有什么好题目,我们随时保持良性的沟通,今天在座的媒体朋友,我们希望如果和我们日常建立合作关系,我们希望能够更紧密一些,有更好的合作,如果还没有建立,我们希望从今天开始有这样的合作,我们特别希望我们的来源更广泛,而且说一句很不好意思的话,刚才我们在宾馆里,发现宾馆里其实根本看不到中央二套。我们知道广州可能中央二套的影响力不是那么大,但是作为我们读报选稿的来源,我们觉得作为中央电视台的读报栏目,不能缺少任何一个地方的声音,特别是南方这样媒体竞争非常激烈的地方,所以我们主动走到这里来,希望结交更多的媒体朋友,让更多的媒体朋友成为我们“马斌读报”的“供货商”,平面媒体的这些作品我们再次打包给观众朋友,我们希望成为很好的“批发商”,因此我们有马斌这样很好的“推销员”。
欧阳夏丹:谢谢。很多时候读报组的工作人员和平面媒体的工作人员是同时上班的,今天我们可能是第一次见面,但是三年来大家神交已久。
下面请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发言。
向熹:
所以在谈怎样合作时,我们唯一有优势的就是我们的内容,他说他的渠道比我们强得多,传播性比我们强得多,所以跟它相比,平面是弱势的。我在看“马斌读报”电视节目时也在想,一方面对媒体有进一步报道放大的功能,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只能承认平面媒体在这样的节目面前,可能也是弱势的,因为各自到达的读者是有不同的交集,而且传播性,由于央视超级覆盖性,也是非常好的传播。所以可能在“马斌读报”的过程中,电视媒体也是在对平面媒体的资源进行二次利用。
“马斌读报”这个节目,当然是跟凤凰卫视的杨锦麟节目是同一波起来的,这是电视媒体充分利用平面媒体的资源,是一个创新型的产品,我认为是非常好的创新。对于手中来说,“马斌读报”在这么好的时间,这么丰富的内容,这么活泼的形式,来传递对新闻总的介绍,我觉得是非常好的。这样的节目跟平面媒体的合作,一方面会让我们感觉到弱势进一步体现出来,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感觉到这样的合作对于中国的手中是有益的。今天第一个研讨题目是社会责任,抛开媒体本位来说,真正做媒体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就在于社会责任。一方面我们酸溜溜的同时,另外一个方面也是非常欣慰。
现在我们要考虑的,不是互相之间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关键的问题是社会责任,首先要考虑的是受众有益的问题。南方周末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贯穿南方周末始终的都是这样的社会责任。对于这样的报纸,有诸多各种各样的误读。一套新闻不会读南方周末,有时候会有一个通知说南方周末有什么东西,不要转载等,另外他们也是从谨慎考虑。二套的领导就非常放得开,比如说“马斌读报”,还有其他的栏目,也会多少引用南方周末的报道,或者是观点,但是他们有一个共识,南方周末有它独到的价值。我想南方周末坚持的就是这样独到的价值,最早我们是爱心、理性、正义、良知,这样的八个字坚持,理性是我们后来在新世纪前后加进去的主题词。这八个字最难做到的我们觉得就是理性,对社会责任来说最容易按照知识分子的这种正常的冲动,你这种济世情怀为本源,很容易会有一些普适价值,会丧失理性的坚持。
南方周末现在在做的事,并不是有意的寻找刺激,或者是在一个巨人的身上捅一个血口子而高兴,不是这样的。我现在对南方周末的概括就是八个字,天下事来以身认知,要实现国家转型走向现代化这么大的跨越是非常难的事,不单纯是某一种形态的报道可以解决的,也不是某一种价值观的带来就一定能够实现。我对台湾有比较多的了解,台湾在蒋经国后期实现民主化,两个必要条件,在大陆都是不具备的,一个就是所谓的民主DNA的基因,另外就是蒋经国实现民主化时,台湾社会结构中70%达到了中产阶级,后一个目标是中国需要长期才能积累下来的。目前大陆的所谓中产阶级标准,是龙永图说的达到1.4亿,也就是人口的10%,我们如何认识制度目标、路径选择,我觉得这才是难题。
对南方周末,我在内部做业务培训时常讲一句话,不要以价值正确、社会反响来代替我们自己的技术缺陷。对新闻来说真正追求的是自己技术的提高,社会责任来说,在应该如何的大目标前提下,要结合实际上能够如何,就是在应然和实际之间找到平和。现在南方周末是在竭力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把它当做纯粹的批评报道、尖锐性报道的报纸,可能已经不是南方周末的主要,更多是找到潜在的问题。
我们考虑到一套不摘我们的文章,我们心中也有一个对央视的印象,所以我们推荐的都是较为主流价值的题材,我们自己觉得做的比较好的,就是年末特刊的一个年度调查,就是关于中国房地产到底是,去年是地产政策出台最多的年份,但是效果和初衷背景是最大的,地产行业各个环节之间,到底是怎样的逻辑关系,中国的房价高是什么原因。我们通过十个记者的调查,得出的结论远远不是简单的对一两个不良地产商,或者是不良地方政府的批判,而是一个理性认识。同时我们通过这样的调查,进一步认识到对中国政府而言,考验中国政府的,其实往往不是方向的问题,而是政策制订的水平问题。对于去年以来的地产政策,当然最后我们见报的大打折扣,但是我们有自己清醒的分析,那些是属于政策制订的问题,这也是技术水准的问题,治国到最后也不是口号的问题,也是一个技术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的技术问题。
还有就是价值理念的东西,就是邱兴华案,上次我跟新浪总编辑在一起,他也问我,为什么南方报业众口同声为邱兴华做精神病检验,就是如果你证明他是一个精神病人,国家怎么办。像邱兴华这样杀人的人,很多,比如说顺德灭门案也是要求做精神病检测,在应然和实际问题上,我们可能要把应然看的更重。人们都在讲信仰缺失、信用缺失,如果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规则制订之后,会人为的不制订规则,带来的是什么,不是政府有没有钱来养这些被证明是精神病人的杀人犯,而是说国家的信用靠什么来维系。现在信用的缺失如果是社会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就要考虑这个问题,而不是过后邱兴华个体怎么来处理的问题。
这样的争论是有意义的,南方周末做这样的报道我觉得也是有意义的,现在这样的环境允许这样的报道出来,我们应该是感到欣慰的。在刚才这个简单又杂乱的梳理中,我想说明南方周末现在以这样的姿态在做自己的报纸,尽管纸质媒体跟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相比,有它媒体本身形态方面的弱势,有这样的特征存在,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觉得通过各种媒体的共性而言,社会责任是共性,概括为新闻理想,或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也好,都是共同的东西。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主要是做自己最有意义的事,同时也是做自己技术水平最高的事,不管那一种媒体形态,都是阻止不了这些东西价值的传递和展现。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我想说对中国传媒而言,目前来说,不管形态相似还是形态不相似,就是竞合大于竞争,所以我们愿意像跟央视“马斌读报”这样的栏目合作,南方周末也愿意跟全国平面媒体的同行加强我们的合作。
谢谢。
马斌:刚才向总谈到这个事谈的比较细,比如说现在新闻频道做的媒体广场,包括做的早间节目,原来梁晓涛是我们二套的主任,创办《第一时间》,后来调到新闻中心,做了早间的“朝闻天下”,二套郭老板因为是做经营广告出身,开拓性比较强。刚才向总谈到媒体不同形态,而且谈到竞合,我们有这样的共识。而且假设说纸媒和电媒有不同,纸媒传播效果相对来说弱一些的话,但是有一点,恰恰纸媒的锐度比电媒强,所以我们一路从北到南,我们跟大家交朋友,就是也许南都或者山西晚报,或者东方今报、广州日报等这些报纸,你的锐度我们是不可能达到的,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彼此找到一个契合点,一点一点推进。有时候那些报道不是我们不能报、不愿意报,而是我们报一下就会被消灭,这对我们来说损失非常惨重的。因此我们希望跟各位纸媒大家交朋友,大家有一个共同,彼此找一个契合点,在上面宣传口有一个容忍度的底线下,大家一点一点做大,这需要时间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