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夏丹:有请东方今报社中心主任孙红岩先生发言。
孙红岩:首先非常感谢《第一时间》给我们一个和全国各地平面媒体同行交流的机会。我个人感觉,媒介之间的融合,一直是平面媒体所追求的事情,结合东方今报创刊两周年,我们也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可能大家不是很了解我们这家报纸,现在我们的报纸是河南第二家大媒体,仅次于大河报,是2004年9月份创办的。我们给自己有一个唯一区别于其他媒体的特征,其他媒体在整合,我们是全国广电集团办的唯一一家都市报,也就是说电视媒体向平面媒体进军的试验田,这个试验田我们做的比较好,2006年广告收入达到了一亿一千万,这可能跟在座的南方各界的老总说起来有一点惭愧,但是对我们内地那一块市场来说,应该说做的很不错,我们自己虽然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我想谈一谈我们报纸,操作过程中对媒体责任的一些认识吧。首先谈合作,刚才南方周末的向总也提出来了一个观点,平面媒体唯一有优势的现在就只剩下内容了,我也赞成这样的观点,国内有一个报人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有人说当时是电视出现、广播出现,大家都预言过无数次报纸要走向消亡,现在网络媒体出现,也有人预言平面媒体走向消亡,但是平面媒体活的很好,特别是广东,平面媒体比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活的滋润的多。这也是我们跟《第一时间》合作,我们想把内容做的更好,通过你们的平台推介我们的产品。
在我们做的两年多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我们的新闻报道,作为地方性媒体,可以在全国,乃至于海外产生影响,跟借力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报纸跟新浪等网络媒体保持了比较好的关系,我们利用他们的平台打造影响力。今后“马斌读报”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重要平台。
刚才大家谈的比较多的是媒体的责任,也有同行提出来新闻理想,新闻理想是什么,我自己也说不清。我们的报纸创办两年多一直在夹缝中生存,但是令人欣喜的是我们有时候把握的还是比较到位,不是说我们舆论监督不做,舆论监督一直是报纸新闻的利器,在我们报纸发展过程中也做了很多比较成功的舆论监督报道,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社会影响,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效果,我们把握了三个建设性,从建设性的角度做舆论监督报道,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我们还会给他们出一些主意想办法,从新闻的要素我们从Y的角度做文章。2006年底我们做了一个民生报道,河南交通事故率最高的地段,也是引起了重视,要求交警部门做一些整改。
舆论监督报道是体现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一个利器,永远不能丢。再一个媒体的责任,用我们报纸的影响力给市民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举一个报道,2006年上半年我们做了一个报道,新闻做了一个延伸,就是有一个市民骑着自行车,结果在窨井盖那儿摔跤,井盖丢了,摔掉了两颗门牙。我们也作为新闻事件主动介入,通过我们的爆料电话,发动所有市民举办郑州所有没有盖上窨井盖的窨井。因为窨井盖的管理非常复杂,我们一概统计了一下,涉及到四五个部门,将这些没有盖上盖子的窨井盖盖上了。这也是体现社会责任的方面。
另外就是精神层面的问题,能不能给市民、给读者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慰藉,通过我们的新闻报道推动社会良知。这次央视《第一时间》、“马斌读报”,让各个媒体推荐中国封面,东方今报推荐的是这个封面,去年大家可能在网络上见过这个女孩子,这就是中国最美的女记者,当时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别的报社文字记者有,但是现场只有我们东方今报的一位摄影记者,当时这位女记者抢救落水的孩子,做人工呼吸,最后没有抢救过来,难过的落泪。网络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我们当时第一篇报道见报时,对整个事件详细报道,对这个女记者在采访现场救落水儿童,也做了比较详尽的报道。大概是第三天的时间,然后在本地的一个网站上,大河网上出现了帖子,被网友誉为全国最美的女记者,然后全国各大网站转载,反响比较高。平面媒体跟网络媒体互动,将延伸出来的新闻继续推动。
另外这个报道也是体现了社会良知,对这个事件我们也做了比较深度的探究,事件发生之后,中间报道的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个好新闻之后的道德追问,联系到2005年的时候,有一个福建的记者,下雨的时候拿照相机拍自行车的人摔倒的照片,跟这位记者进行了对比,进行深思。再一个体现良知和理性的,因为整个事件的报道结束之后,这位女记者也是接受新浪,还有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到北京做节目,我们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事实,跟踪报道。
有一个细节非常有意思,我给大家讲一下。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完女记者,然后采访我们的记者,问了几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问我们的记者,你也在现场,为什么站出来的是这位女记者,不是你,我们的记者这样回答,第一我不懂急救知识,但是做人工呼吸是我最先喊出来的,可是我只知道是嘴对嘴吹气,事后看来如果我上去帮忙也是添乱,然后当时这位女记者做出反应,拨打急救电话,然后做人工呼吸。然后央视主持人问为什么当时几百人她站出来了,我们的记者回答,除了急救知识缺乏之外,可能中国人缺乏在众人面前表达意愿,甚至是自己善意的勇气,包括我们的记者可能也是其中一个。主持人问你如何看待这位女记者救人,我们的记者回答我们此事之前没有做过分的张扬和报道,但是没有想到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这个轰动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我们的人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其实关键还是坚持做一个好记者,或者推而广之,坚持做一个好人,并不是像想象的那么难。我们做了从事件到理性的分析,到最后的概括,都体现了对整个社会的良知和理性,点对点的探讨。
我个人认为,结合实际,媒体的责任感,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谢谢大家。
马斌:下面有请南国都市报编委、编辑中心主任尚林发言。
尚林:没有时间了,我简单说几句话。
“马斌读报”栏目我是比较喜欢的,如果对比,凤凰央视杨锦麟的节目,我觉得“马斌读报”更符合中国大陆人的口味,因为话语清晰,信息量比较大,我祝愿越办越好。
今天能到广州,参加这个活动,感觉很高兴。我感觉广州、广东的媒体,可以说是中国纸媒体的制高点,比北京那边可能水平更高一些。我觉得各个地区的情况不一样,舆论环境不一样,但是舆论环境的改善,我觉得靠一个一个具体的事例推动,特别是有影响力的报纸,通过媒体的合作,效应是逐渐的放大。做完之后,上了互联网,就从一个地区的热点变成全国的热点,舆论的焦点,比如说孙志刚事件,直接推动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这样的事情一个一个的出现,可以让中国的政治文明往前走,我们的舆论环境也会逐渐往前走,刺激官员的神经,接受这件事情,慢慢可以接受下一件事情。
在座各位都是强势媒体,希望出更多好作品,吸引更多的读者。我们也希望,因为南国都市报是海南最大的一张报纸,对比老大哥的报纸,不值得一提,但是我们也希望提高水平,争取多上一点“马斌读报”栏目,因为能选上来肯定是因为这个稿子不错。
不多说了,谢谢。
张鸿:我们在做论坛的时候,很多学生包括当地的记者,也包括我们在现场有这样的感受,很多老总举例因为时间不够充分,没有办法进行很深入的解释,但是下面听的人又觉得不过瘾,出版社找到我们说能不能出一本书,让各个老总谈一下核心报道如何策划出来的,怎么做的,集成一个集子,让学传媒的人、从事传媒的人有一个很好的借鉴方式。但是他们从市场的考虑,2月1日录晚会之前出来更好,所以留给各位老总的写作时间只有一个星期,具体写作要求都已经发给大家了。也希望各位老总拨冗给我们写一点东西,题目就是“头条是怎样诞生的”,主要是写我们的宣传报道是如何策划出来的。
马斌:非常感谢诸位一上午的恳谈。谢谢大家。我们的论坛就到这里。
责编:刘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