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坐出租,发现其交通拥堵与北京并无两样,司机告知是因为在修地铁线,据说上海的地铁已经修到了10号线了。2010年即将到来的世博会正把上海变成了一个浩大的工地,就如同北京奥运会作用于北京一样。目前,北京奥运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正随着奥运脚步的临近成为经济界炙手可热的话题。如果把目光放长远些,对于同样不太遥远的上海世博会,现在探讨一下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投资的意义,也不是为时过早,毕竟在投资规模及吸引眼球方面,两者难分高下,并且世博会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一个经济的“奥运”盛会。
世博会兼具外生性与内生性的特点
奥运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注意力经济、借势经济,是偏外生性冲击;世博经济同样由于其瞩目性,具有注意力经济的特点,但与奥运经济的偏外生性相比,世博经济还兼具后内生性的特点。外生性指的是国际盛会不会改变经济、股市原先的走势,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催化剂,给相关行业与公司带来快速发展的机会;内生性改进是指借势改进举办国的技术、工艺、理念以及环境进而引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形成经济圈的崛起。
参展国家多、参观人数多、参展时间长决定世博会具有注意力经济的外生性特点。据称1970年大阪世博会时,日本完成了相当于10年的外交努力;1992年世界各地的60个电视频道转播了西班牙世博会开幕式的盛况;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有138个国家3万名记者进行了相关报道,这样的全球宣传效果难以计量(图1)。预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宣传效果将更甚于此。据悉,上海世博会将吸引200多个国家和组织的参与以及各国元首的参观,而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媒体宣传的焦点必然会转移到上海世博会上,其宣传热度将不会亚于奥运会。
在投资方面,奥运会和世博会也不相上下,据悉由上海世博会引发的相关投资规模将达2500亿元以上,这与北京奥运350亿美元左右的投资规模相当;在消费方面,由于世博会历时长,参观人数多,相关行业如旅游酒店零售受益幅度会较大;在后续效应方面,由于奥运会广泛的电视转播权,世博企业的品牌效应虽然没有奥运大,但是由此产生的技术变革或者产业变革带来的影响则更为深远长久。
之所以认为世博会具有“内生性”并冠之以“后”,是因为除了世博会召开引起的投资及消费效应之外,会后它还将推动举办国贸易环境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新技术新材料展示交流后产业结构升级的加速、重要区域经济圈的形成,具有更加深远的长期效应。因此,相对一般的展会来说,世博会更是一场持久战。
世博会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大于成熟经济体
与奥运会一样,世博会对经济的影响与该国所处经济发展时期相关。20世纪末期以来,发达国家申办世博会的积极性普遍降低,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认为自己已掌握大量的科学技术,通过举办世博会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然而从德国2000年和日本2005年的世博会来看,世博会依然可以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与此相对比的是,新兴经济体举办世博会,除了能短期拉动经济增长外,还可以展示自己以加速国际化、获取技术以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图2)。
以日本为例,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经济还较弱,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平缓增长转换的关键时期,当时大阪世博会的使命是向全世界展示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树立全球对日本产品和投资的信心,另外,日本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高速增长的原动力有由钢铁、石油化学等“材料型”制造业向电机、机械等“加工组装型”制造业转变的需要。从实际效果来看,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的影响不仅辐射到世博会周边的日本关西地区,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使日本经济景气得以高位延续,并拉动日本当年GDP增长0.3%。需要说明的是,1970年后的日本经济曾经历了一个动荡期,特别是此后面临了通货膨胀、日元汇率松动、石油危机等系列问题,但是由于日本经济的强劲内生性,日本经济很快就进入了稳定增长期。世博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滑周期的作用。由于中国举办世博会的经济发展阶段与大阪世博会所处的阶段有许多相似的特点,预计世博会同样会对中国经济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表1)。
世博会带来的投资机会
不可否认,世博会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举办城市。自2002年申博成功,伴随着2004年企业居民搬迁和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开始,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一个大幅的跳跃。从2004年到2009年,世博会的投资每年可拉动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个百分点,如果按照投入产出比1:1.5来计算(取以往世博会投入产出比的平均值),上海市GDP以复合增长率13%的速度增长,则每年拉动上海经济增长5%左右,拉动全国经济增长0.2%左右。
从以往世博会的举办来看,世博会召开之时对旅游业和批发零售业有显著影响。从入境人数来看,日本世博会出现了跳跃性的增加,并且要远远大于东京奥运会的影响,世博会之后由于知名度的提升,日本入境人数稳中有升。从批发零售看,世博会期间大幅上升,而会后有显著的下降,说明世博会对旅游的影响是相对持续的,而对零售来讲影响是有时效性的。从对大阪、筑波和爱知的对比看,其影响力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这反映出世博会在经济高速成长期影响更大。
撇除其他因素,不难发现股市对世博会(尤其在会前)做出了积极反应:日本三次世博会与韩国1992年世博会前后均伴随着经济繁荣与股票市场牛市,德国和葡萄牙借助世博会股市加速上涨,虽然之后因网络泡沫的破裂而迅速下跌。
世博会的投资机会可以分为投资拉动、需求拉动、品牌以及新技术效应三个阶段。从时效性来看,投资拉动与消费拉动均属于短期冲击,而品牌效应及新技术效应以及附加的国际化影响属于长期冲击。重点看好的是建筑行业中有较大可能中标的公司、消费拉动以及品牌效应的行业。
(作者系招商证券研究中心分析师)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