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上海办博紧锣密鼓之际,远在阿尔卑斯山下的慕尼黑朋友献上了他们的生态创意。
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距佘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南3公里处,一座海拔仅数十米的小山丘上,将崛起本市又一座大型植物园区———辰山植物园。如何把这片占地202公顷的都市绿肺设计得更加生态、和谐、自然?慕尼黑瓦伦丁设计事务所和奥尔+韦伯建筑事务所的建议已经被上海采纳并投入实施:
没有钢筋水泥围墙,辰山植物园将被环形的绿化带所包围;不大兴土木,利用原有山水地形,布局山体、沉园、中心区,以及水域为要素的主体园区。一切都以天人合一、无间融合为前提。
这种可持续性发展理念,正是慕尼黑人创新思维的体现。其代表作,就是慕尼黑市的奥林匹克园。我们采访期间,无论市长还是教授,无论市民还是留学生,都自豪地向我们提及这个全球唯一的奥运大赛后仍具有较高使用率的奥林匹克场所。可持续,便是它的“代名词”。
我们亲眼目睹奥林匹克村巧妙地镶嵌建在二战后的“废墟山”上,减少了不必要的大型土地平整工作和社会资源的耗费。3000套男运动员公寓,赛后全部作为商品房出售;1800套女运动员公寓,则改作大学生宿舍。地铁通到奥林匹克村门口,交通无比便捷;游泳馆、网球场、溜冰馆等训练场所全部开放成为社会性群众体育运动中心。崛起为城市新地标的奥林匹克电视塔,全年向社会开放,成为游客俯瞰市容、眺望阿尔卑斯山的景观胜地……据统计,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以来,这里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5.7亿人次参观者。
经过30多年的创新性运行,奥林匹克村演绎成为慕尼黑新的城市文化实体,更成为慕尼黑高质量都市生活的范本。奥运精神及其成果,就是如此得以分享,绵绵延续。
谈及上海世博会,奥林匹克园建筑设计者之一的弗里兹·奥尔教授和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系副主任豪斯莱登教授不约而同地向我们表示,就像奥运会促进慕尼黑跨跃发展一样,2010年世博会必将助推上海的腾飞,给世界留下一个精彩、难忘的展会和城市,留下历史的隽永。两位教授多次来过上海,对上海人的乐观、好学、勇气、上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充分感受到了人们对现代化城市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其创造力,他们特请记者转达对上海世博会的衷心祝福,祝愿城市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