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经济频道 > 倾国倾城 > 正文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城市日记】――佳木斯 8月17日 赫哲族风情

CCTV.com  2007年09月13日 10:02  来源:CCTV.com  

观察团在赫哲族民俗村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佳木斯的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它是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  同江是赫哲族主要聚居地,有人口1300多人,占全国赫哲族总数的1/3。同江市在旅游开发上巧打赫哲品牌,深入挖掘整理民族文化遗产,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了占地16.2平方公里、拥有14个景点的赫哲民族文化村,促进赫哲族民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使赫哲民俗旅游成为全市旅游的一大亮点。入夏以来,这里最多时每天接待客2000多人。

  观察团走进同江市街津口民族文化村,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四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赫哲民族文化村大门是典型的赫哲族建筑木克楞。专家们在赫哲展览馆看到了赫哲族在不同时代的生产生活情况、文化艺术、宗教习俗、手工艺品、历代名人等。由钓鱼翁、山魂、猎归组成的大型组合雕塑以一个连续的渔猎过程,展现赫哲族悠久的渔猎文化,表现了赫哲族勤劳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专家们了解到该民族是乌苏里江畔的女真后裔。满语中“东方的人们”,史书里的“鱼皮部”或“使犬部”。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鱼皮制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该民族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赫哲族世代相传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传统礼仪等人文景观独具特色,极具观赏性。他们曾以鱼肉充饥,鱼皮为衣。传统的房屋有马架子、地窨子、撮罗子,野外时用狍皮筒。使用狗拉雪撬、马拉爬犁、滑雪板、桦皮船、快马子船在雪原大江上往来穿梭。赫哲人的冰下捕鱼巧妙独到,鱼叉叉鱼更是绝技。狩猎时携带扎枪,驾驭猎犬与海东青鹰。信仰萨满教,崇尚“万物有灵”。农历3月初3、9月初9为“鹿神”节,农历5月15为河灯节。说唱史诗“依玛堪”与短篇故事集“说胡力”流传很广,民歌“嫁阔令”优美动听。风味美食有刹生鱼、烧塔拉哈、炒鱼毛,男人们的游戏是叉草球、角力、赛船、顶杠。桦树皮制品、桦树皮画、鱼骨雕刻、木刻等极具特色。

  民族说唱故事中,心地善良的赫哲姑娘是圣洁的白天鹅。赫哲鱼皮衣是用大马哈鱼、胖头鱼等大鱼取皮做衣料,剥皮去鳞,木斧捶打柔韧似棉布,再按花纹拼接剪裁,以鱼皮丝为线,鲶鱼骨做纽扣。分男女两式,有衣裤、袍及鱼皮绑腿、披肩、围裙、腰带、帽子、手套、荷包等等。鱼皮衣穿着轻便,冬季抗寒耐磨,春天防水护膝。如今已是很昂贵的收藏品。

  室外神偶广场陈列着木雕天神和各种神偶,一根根椴木雕成的图腾柱,刻画了熊、虎、鹿、鹰等多种动物,这里是游人与神灵们心灵交融的地方,散发出赫哲族传统宗教文化的神秘。赫哲族旅游度假区内,绿树掩映原汁原味的木刻楞、马架子、地窨子等赫哲族民居建筑向游人展示了赫哲族历史上艰苦的生活条件。伊玛堪表演艺术团在充分发掘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精心编排了伊玛堪、嫁令阔等多个节目,为赫哲族旅游度假区增加了新卖点。据介绍民俗旅游的火爆带动了赫哲族群众办旅游的热情,从事旅游业的赫哲族人已经占全乡人口的40%以上。展品、民族文艺、民族歌舞让专家们对赫哲人的生活习俗、文化艺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文/ 谭祎波 图/ 苑利、宋丁、谭祎波

责编:刘慧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