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夏帏
摄影不算什么,只是里头真实的生命,深深吸引了我。
亨利 卡迪尔-布烈森
《留真:斯民水墨大师像传》通过摄影镜头生动展现多位现代艺术大师的生活与作品,捕捉他们在刹那片刻所散发的艺术魅力,使之恒久长存。这是蔡斯民先生继1989年在新加坡出版曾轰动一时的华文影集《留真:当代中国画名家像传》之后,重新设计再版之作。
为配合在新加坡与中国多个城市举行的摄影展推出这本影集,把分布于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与美国的14位中国艺术大师的生活写照,透过一位摄影家的镜头逐一呈现。<留真>的诞生不仅轰动一时,还被奉为至尊创举。
<留真>从酝酿、规划到执行,几乎完全是由蔡斯民先生只手包办的。早在筹备阶段,<留真>就受到艺坛的高度重视,人人都热切引颈企待。这也进一步巩固了斯民作为本区域摄影界翘楚的崇高地位。他所拍摄的画家均为中国极负盛名的一代艺术巨匠,而这本影集更开创了以照片记录中国现代水墨大师的生活与作品的先河。
<留真>出版距今已15年,14位画坛先辈也已作古,而他们作为中国二十世纪水墨大师的至尊地位成了绝响。今天,中国与其他地区之优秀水墨画家依然是美术史学家所热衷研究的对象,早已绝版的<留真>在此时益发显得意义深远。每当许多人与斯民谈起<留真>时,总是要求他再版以飨读者,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这正是斯民决定出版中英文版<传奇>影集的推动力。
<传奇>英文版部分仍保留<留真>的主要内容,着重点是蔡斯民作为一个摄影师,如何透过镜头观察其拍摄对象的生活和作品。画家生平、图画与印章全部抽掉,只保留由著名中国美术史学家所撰写的论文。
在筹划出版<传奇>之初,14位大师当中,只有王己千(C C Wang)一位依然在世。斯民原本计划到纽约与上海为王己千拍照,为新书再添新篇章。没想到他老人家却在2003年7月准备赴上海办个展之际,在纽约骤然去世,令人不甚遗憾。
谈到<留真>的最初构思,这得追溯到1984年。当时中国旅游市场才刚开放,而斯民接获的一项工作,就是拍摄能反映中国风土民情的照片,以供旅游宣传之用。他在拍摄一些画家之前,得先搜集他们的资料,结果发现具参考价值的照片少之又少。而当他为这些画家拍照时,他觉得他们都极为亲切友善。曾到过新加坡的刘海粟和吴作人更是与他一见如故。斯民为刘、吴二人拍照之余,常就他最钟情的绘画艺术,与他们热烈交换意见,很快成了莫逆之交。
隔年,斯民怀抱一个伟大构想,再度回到了北京-他计划为中国至今仍健在的绘画翘楚、最负盛名的艺坛巨匠逐一拍照,借由摄影镜头捕捉他们的风采神韵,结集成书,好让他们瑰丽多彩的艺术光辉历久长存。北京画友李行简得知消息后,立刻主动联络知名画家黄苗子,并获得了后者的热烈回应。黄苗子还建议拍摄对象不必只限于中国大陆画家,也应包括海外水墨大师。
黄苗子出任影集企划顾问,迅速列出了画家名单,并给画家们写信,具体说明斯民的计划。李行简则负责联络协调工作,安排画家让斯民为他们拍照。影集的拍摄工作很快就正式展开了。
斯民虽然百务缠身,却仍积极抽出时间为画家们拍照,并为出版影集投入大笔自己的资金。为替画家们拍照,他前后到中国9回、4度到香港、两度到台湾,还去了一趟纽约。他也先后到欧洲与日本,洽谈有关出版影集的事宜。
正式拍照前,斯民首先通过众多收藏家及本身的藏画去认识该位艺术大师,不但深入研究其作品,还阅读有关他的大量资料。斯民相信“图画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写照,因此深入分析与研究图画,将能让我们更了解画家的真性情。”为进一步认识大师,斯民也同大师的朋友及学生交谈,向他们多方打听大师的性格与兴趣,或特别癖好。他就从关山月一名学生口中得知,关老喜欢一手拿着书看,一手磨墨石。他知道唐云爱吃螃蟹,就特意安排肥蟹、啤酒,拍下了唐云大快朵颐的生动画面。斯民处事细腻,力求完美,即使是吴作人画中的金鱼种类、鱼缸形状、海草与石块等细节,他也全都了然。拍摄陆俨少时,斯民把他和7颗卵石一同入镜,原因是这7颗卵石伴随陆俨少度过了那段颠沛流离的烽火岁月,也见证了他在文革时期所遭受的种种迫害。李可染的太太在斯民的要求下,翻箱倒箧找出一把胡琴(以竹弓拉动的一种华乐器,只有两根弦),才终于完成了拍摄李可染拉胡琴的照片,一圆了李可染早年想当音乐家的心愿。斯民为营造最切合人物身份的完美情境,总是卯足全力,费尽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构思布局。正因为斯民见微知著,善于以细微事物突显人物特质,他所拍摄的人物总是格外传神生动,令人过目难忘。
所有拍摄工作最后总算顺利完成,遗憾的是赶不及把香港水墨大师林风眠列入影集,但是就整体而言,斯民认为已没有太大遗憾。当然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斯民非常愿意为更多优秀画家拍照,不过他和影集顾问黄苗子已竭尽所能,确保拍摄名单没有任何严重疏漏,而影集版面有限,画家遴选必须审慎进行,绝不能毫无节制地一再添加。
1984年,中国视觉艺术界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传统水墨画已失去其崇高地位,并迅速为人们所淡忘。斯民却似乎完全无视于此,甚至自掏腰包,以个人力量开展水墨大师影集这项艰巨工程。鉴于当时严重缺乏有关中国当代画坛名家的照片实录,而斯民的专长正是摄影,他于是决定亲自筹拍影集。如今回过头来看,我们都必须对他如此无私之举大声喝彩。斯民是以一种非常动人的方式来呈现这些艺坛巨人的暮年岁月。
出版影集,对斯民来说是很自然的事,他没考虑销量问题,也没想过会有什么财务负担。他说:“我认为这个美术企划很有意义,就决定做了。”
斯民在1950年代开始学摄影。60年代,他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工作,担任外国摄影师助理。他的摄影技术就在那个时候奠定基础,并在日后成为专业摄影师。斯民在70年代开设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以特约方式承接顶尖广告公司的专案。那段时期,斯民为客户拍了许多广告和宣传海报,事业如日中天。可是广告根本无法满足斯民对艺术与创意的热爱与追求。斯民无法想象自己一辈子为了广告而从事摄影,他更向往的是成为一名艺术摄影家,因为惟有艺术珍品是真正无价的。
50年代,斯民曾修读南洋艺术学院的部分时间课程,新加坡先驱美术家钟四宾为其指导老师,这或许能说明他何以对艺术如斯执着。不过斯民认为本身的艺术素养很大程度是靠天分,他自认在正统美术教育方面的训练并不足够。诚如卡迪尔-布烈森所说,摄影是不必教,也学不来的。
作为一位专业广告摄影师,斯民拍摄过无数脍炙人口的精彩照片,一次次在竞争白热化的广告界中杀出重围,独领风骚,靠的就是其过人的敏锐触觉与卓越的天赋秉异。斯民的优异才华为他赢得了许多威信崇高的旅游大奖,他的作品甚至被广告界尊奉为绝世经典之作。虽然斯民拥有辉煌的事业成就,但是他自己却从不以为意,也甚少提起自己的得奖作品。他甚至没想过要把这些作品汇集起来,出版一本书。
不过<留真>对斯民来说,不仅是一种艺术极限的考验,其压力之大更超越了他的预期。正当筹备影集的工作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身心都承受巨大压力的斯民突然中风入院,躺了好几个星期。所幸他很快就康复,并顺利完成了影集的拍摄工作。斯民把全副精神与时间都投注在<留真>,堪称全情投入。
拥有卓越的艺术素养与专业的摄影技术,无疑是激发斯民筹划影集的重要因素。不过一个更大的推动力是他非常热衷于收藏艺术品。斯民在回忆筹备影集的过程时,说道:“我无所不收藏。古董相机、家具、时钟,图画…特别是图画。你可以从一幅画一笔一毫的呈现方式,看出画家的真实性情,简直太奇妙了。好象画家不经意在图画中流露了他最私密的心情感受。所以我看了许多收藏家所珍藏的大师作品,仔细研究和解读这些作品,先通过他们的图画来认识他们。”对斯民来说,借由图画来了解画家,不仅是必修功课,也是非常艰巨的挑战。套句卡迪尔-布烈森的话,那就是“直接把相机摆在研究对象的衬衫与胸膛之间”,直击真相。
由于斯民有不少朋友是收藏家,而他妻子的叔叔(妻舅)是新加坡已故知名收藏家刘作铸,拥有大批稀罕珍品。斯民要看大师真迹,机会肯定比一般人更多,也更加方便。
不过<留真>所要拍摄的都是享誉国际的水墨大师,要与他们作近距离接触,可就没那么简单了。大多数人面对地位至尊的世界级大师,总要敬畏三分,更别说是拍照,所以顶尖艺术家的照片并不多见,拍得好的则更少,这也是斯民决定出版一本水墨大师影集的原因。斯民以平常心去接近这些大师,替他们拍照时也就不会显得那么唐突。他甚至只用轻便的尼康(Nikon)相机,不用闪光灯或任何人造灯,也不用三角架。拍照时,斯民尽量以不干扰被拍摄对象为前提,在大师如常进行日常活动时,从旁捕捉精彩画面。斯民与这些艺坛精英相互配合无间,这与斯民拥有扎实的美术基础、学艺精湛不无关系,而且他对拍摄对象有充分的认识。
斯民首先通过作品了解这些水墨大师,之后再透过摄影镜头观察他们,得出的结论几乎完全相符。这些伟大的艺术家实为德高望重的学者,他们喜欢把伦常理念付诸于利落流畅的挥毫之中,不仅情文并茂,书法秀逸,而且寄景于情,意境不俗。目光敏锐者必能看出一些端倪,并继续钻研大师的图画。一位资深美术史学家把这些水墨大师称为“斯民的画家”。最近,一位备受瞩目的画家的作品在新加坡美术馆参展。她在评价其作品时,把当今的中国水墨画家与“斯民的画家”的水平作了比较。
斯民否认利用<留真>为他的新画廊打响名气。当斯民在1990年创立斯民艺苑(又称读画楼)时,他甚至毅然决定只卖中国和本区域的现代画作。按理说,如专门代理影集介绍的水墨大师之作,对他的业务将更加有利。但这样一来,出版影集的艺术价值也将荡然无存。斯民决不容许他的一番努力,沦为一个牟利致富的踏板。斯民后来发现开画廊对他而言,是最两全其美的经营方式,既满足了他对摄影的兴趣,还让他有机会发掘和收集更多新画作与新设计。这不期让人想到美国摄影家艾弗 施蒂格利兹(Alfred Stieglitz)。1905年,施蒂格利兹创立美国第一家画廊Secession Gallery(后期改名Gallery 291),只陈列纽约前卫美术作品,并推荐他特别欣赏的画家。
毫无疑问,出版<留真>使斯民在华语社群中名声大噪,因为他为当时仍健在的最伟大水墨大师拍摄照片,推出了一本前所未有的最重要影集。这项创举成为他与其他同人日后进行相关企划时,必须面对的基准。
1990年,斯民受委担任Singapore Artists Speak的摄影师。这是新加坡第一本收录56位画家与作品的书籍,出版商是新加坡知名美术出版商Thomas Yeo。拍摄<留真>时,单在中国内地,斯民就经常要奔走于多个地区。这回虽然要拍摄的画家人数更多,但是规模却不能与<留真>相比。很可惜的是,斯民拍的照片很多并未被采用,就算用了,也无法发挥极致,因为最好的版位都保留给画家的作品。斯民是抱持着与拍摄<留真>同等的态度来看待这本书。他还建议为所拍的照片举办照片展,并出版影集,之后双方为照片所有权问题争持不下而作罢。当时如果斯民争取到出版影集的机会,新加坡就有一本画家影集了。时至今日,新加坡美术界依然渴望拥有一本新加坡版的<留真>。
在<留真>面市之前后,中国也出版了不少画家、文人的肖像影集。其中一本是1986年邓伟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文化人影录>。这本影集花了很长的时间筹划,呈现78位文化人各一张照片,包括作家巴金、沈从文和萧乾;学者梁漱溟、季羡林和费孝通;以及画家石鲁、李可染与关良。另一本是2000年由侯艺兵编著的<世纪学人百年影像>。
这两本影集都制作严谨,不过它们只是单纯汇集一组人物肖像照片,而<留真>的照片则更贴近水墨大师的生活,深刻展现这批艺坛伟人的精神面貌。大型画册<世纪巴金>则是深入介绍这位文坛巨人的生平事迹。除刊载大量巴金的照片,还捕捉了巴老晚年许多珍贵画面。这本画册于2000年出版,由陆正伟以动人的笔触和相机,相随于巴金身边,完成了巴金晚年写作事业的文献记录。
但较之于杰克 米切尔(Jack Mitchell)出版的<一代偶像:1960年至1995年 一位摄影家之美术纪事>(Icons and Idols: A Photographer’s Chronicle of the Arts, 1960 – 1995)),中国的影集显得黯然失色。因为<一代偶像>个个大有来头,全都是美国美术界最响当当的人物。米切尔书中的照片曾刊登在各大杂志,如<生活>、<纽约时报>、<时代杂志>与<新闻周刊>。这些照片涵盖了米切尔数十年来在摄影方面的辉煌成就。斯民则花了4年时间,把全部心力投注在<留真>。斯民在摄影领域闯荡30年,屡创佳绩,<留真>可说是其显赫事业的一个完美缩影。1994年,一本性质与<留真>极为相似的小书-<乔治亚 奥琪菲与幽灵牧场>(Georgia O’Keeffe at Ghost Ranch))也面市了。这本有关女画家乔治亚 奥琪菲(Georgia O’Keeffe)的摄影小品(写真文集),是<生活>杂志委托摄影家约翰 洛恩加德(John Loengard)拍摄的。1966年,洛恩加德在新墨西哥中部大城的幽灵牧场只逗留了3天,却为奥琪菲拍摄了一组非常纤细动人的照片。这位优秀女画家以沙漠为家,只身在幽灵牧场生活和作画。
斯民完成了<留真>与Singapore Artists Speak之后,丝毫没有松懈下来,反而乘胜追击,继续为新加坡与中国的杰出人物拍摄照片。他曾在不同时期与不同场合,为多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拍照,其中包括文坛知名作家冰心,优秀演员英若诚,以及画坛泰斗吴冠中、周思聪、潘受、吴在炎和刘抗。这些照片大多未曾发表,惟吴冠中的照片除外,斯民为他所拍的照片,曾被许多有关吴冠中的画册所采用。斯民曾在巴黎、巴厘岛和新加坡等不同地区替吴冠中拍过照片,为这位艺术大师不同阶段的作画生涯做了最完好的记录,而斯民为吴冠中拍的照片是公认拍得最好的。
由于斯民本身经营画廊,印制画家作品目录或有关专题论文时都需要画家的照片,所以他为画家拍照的机会很多。自1990年至今,斯民所拍摄过的画家不计其数,包括周思聪、Lu Chen、Wallasse Ting、陈平和方立均等等。不过基于种种原因,斯民始终没有把这些照片结集成书。
2003年,斯民开展另一重大新企划,那就是为新加坡硕果仅存的先驱画家刘抗拍照
留真。刘抗乃新加坡第一代画家,为他拍摄影集显示其地位举足轻重,而拍摄工作交由专业技术卓著的斯民来担岗,必定能交出更亮丽的成绩。斯民一直都很敬仰刘抗,两人相识多年,私交甚笃。由于拍摄对象只是刘抗一人,斯民可以做得更为深入全面,范围涵盖刘抗的作品、家庭与回忆。拍摄刘抗的企划显得尤其迫切,是因为刘老年事已高,相当虚弱。斯民原本计划安排刘抗重游(重新回到)巴厘岛,可惜因刘抗身体欠安而作罢。1957年,刘抗、陈文希、陈宗瑞和钟四宾结伴到巴厘岛写生,这成了他们绘画事业的重大转捩点,因此巴厘岛对四位先驱画家来说,别具意义。
刘抗影集将配合美术撰稿杜南发的文字出版。这将是新加坡第一本由著名摄影家拍摄一代艺术大师的划时代影集,通过照片真实记录先驱画家走过的光辉岁月。
斯民选择开展<传奇>与刘抗影集两项企划,很可能被人评为专挑驰名中外艺术家拍摄影集的摄影家。当然斯民不会把这些无稽之谈(这种武断说法)放在心上,而他擅长人物肖像摄影是个不争的事实。正因为斯民热爱艺术,在艺术疆界他要求享有绝对自由,坚决拒绝任何形式的约束与被定型。虽然已年近古稀(迈入古稀之年),但是这位艺术家依然积极创新求变,不断挑战自我极限。斯民说:“我目前正探索较为抽象与概念化的摄影方式,我希望出版一本新书,呈现这方面的新作。”说这番话时,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斯民现在决定朝此创作方向努力,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他在成都创立的红与灰现代国际美术企业最近刚设立一个摄影工作室,只供美术摄影之用途。斯民希望这个工作室不仅是世界各国摄影师的拍摄场地,也能成为他们的实验室,让他们把全新艺术概念或灵感付诸实验,并努力开创最新技术。
斯民的摄影实验室选择在成都落户,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玩味的。斯民定居成都,多年来一直活跃于当地多姿多彩的现代视觉艺术界,在成都艺术圈享有荣誉公民之礼遇。斯民不仅多才多艺,还身兼数职,既是艺术策划家,还是美术鉴赏家、摄影家与艺术家。对四川艺术爱好者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而言,斯民可算是世界级的全能艺术大师,不仅自己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传奇,还是多个传奇的创造者!
责编:刘琼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