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奉献给观众的一道思想盛宴”,它“总结了167年的中国历史”,再一次触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复兴,责任在我”的激情,这是10月5日至10月10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间,大型历史政论片《复兴之路》播出后,观众给予的热烈评价。
由《大国崛起》原班人马倾力打造的大型历史政论系列专题片《复兴之路》,堪称中国版的《大国崛起》。全剧共分六集,分别以“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为主题线索,选取了自1840年以来,各个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民族艰苦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复兴之路》以不容置疑的充分的历史史实,饱含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情,对观众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该片播出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境内外多家媒体,专家学者纷纷发表评论:认为该片史实准确,线索清晰,重点突出,思想性把握得很好,用国际视野看中国历史,更具客观性。
观众普遍反映,《复兴之路》气势宏大,制作精良,是近年来难得的一部主题严肃,思想性可视性俱佳的作品,体现了国家级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不可替代的制作水平,是一部极好的爱国主义教材,是媒体迎接党的十七,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一大亮点。
吸引媒体的媒体
应广大观众的要求从10月10日起,在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黄金时间《复兴之路》开始第二轮播出。
由此中央电视台成为了吸引媒体的媒体,有关《复兴之路》的报道不断升温,截止10月18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北京日报,文汇报,深圳特区报,亚洲周刊,东方早报等国内主要媒体分别以《在变迁中触摸幸福----政论片复兴之路引起反响》,《复兴之路是十七大报告的形象解读》等为题刊登文章报道了该片,数十家媒体转载上述文章并提出采访要求。
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联播》自10月15日至17日连续播出该片的报道,二套《经济新闻联播》、《第一时间》、《全球资讯榜》等栏目于10月11日至21日围绕《复兴之路》的热播,每天播出相关新闻报道.香港凤凰卫视,台湾东森电视等境外媒体也给予了关注。
同时,该片在网上引发的讨论热潮正逐渐扩大。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新浪,搜狐等大型网站就该片进行了大量报道,网民通过这些网站表达了对《复兴之路》节目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其中, 央视国际借《复兴之路》热播,开办了大型网络时政论坛“复兴论坛”,为广大网民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互动交流,发表言论的话语平台,得到了网民的喜爱。10月8日到10月19日, “复兴论坛”的总访问量达到了550万人次。网民纷纷发帖,称“节目很好,希望重播”,“画面很有冲击力”,“有感染力,非常受感动”等等。
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媒体责任
《复兴之路》一片,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用电视这一表现手段,对167年中国近现代史进行全景式梳理,并跨国拍摄的电视政论片。拍摄制作历时仅10个月,国内分别在北京、天津、山东、山西、新疆、安徽、江苏、湖南、湖北、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地采访拍摄,国外赴日本、美国、英国等地采访拍摄。共采访境外专家学者30人及120多位国内专家和历史当事人、见证人,拍摄搜集素材约380多个小时,其中包括很多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历史档案,文物,遗迹等。如:《光绪皇帝明定国是诏书》、康有为《上今上皇帝书》、《清帝退位诏书》以及《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等珍贵历史文献;同时,为了尽可能地帮助观众离家这段历史,该片还采用电脑特技对《南京条约》签定,清末《时局图》等进行形象化的表现。
《复兴之路》通过大量的史实揭示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一结论,从而更加坚定了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和决心。
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蔡乐书说, 《复兴之路》比较系统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复兴道路探索脉络,表现形式新颖,雅俗共赏。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常务副主任黄兴涛说,该片史实清楚,电视表现有冲击力。
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文海说, 《复兴之路》坚持了历史真实,给人启示,不是泄气,而是鼓劲。
华东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说,跟过去同类型片子相比, 《复兴之路》更注重民众的形象.将镜头对准真正的历史创造者,值得欣慰。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播出,对一般的民众了解历史很有帮助,很有教育意义,很有感染力。
大学生网民说,我觉得《复兴之路》对我们是一次思想上的洗涤,以前我们也都学过历史,但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这部片子,让我们真正想主动了解历史,重温历史,思索现在和未来。网民游客说, 《复兴之路》让我坚信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充满了无限生机。中华民族一定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民族的真正崛起。
历史回望的独特视角
《复兴之路》将中国167年走过的道路,清晰而形象地呈现给观众,为全体民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提供了回望历史的独特视角。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副总监、《复兴之路》总导演任学安介绍了该片的创作思路,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
《复兴之路》在创作思路上,首先把握了整体视角。从167年历史的整体出发,系统观照各阶段,个阶层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从而使观众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各种探索和实践中,只有中国共产党真正担当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强和国家发展的重任,也正因为如此,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选择了改革开放。
同时,《复兴之路》把握了现代视角。从中国社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出发,回望167年中国的历史变迁-----从近代以来饱受欺凌,濒临亡国,贫穷落后,到今天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改善----从而使观众更加由衷地感受到: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今天这样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再有,《复兴之路》把握了全球视角.在全球视野内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中国发展道路的创新对世界的意义,同时关照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国际环境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复兴之路》特别关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对世界产生的与日俱增的影响力。为此, 《复兴之路》吸纳了世界主要中国问题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增强该片主题提出的“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三个选择的历史结论的说服力和公信力。
《复兴之路》在制作过程中,始终坚持这样的原则:全片观点准确,鲜明,坚定;不进行历史学术观点的争论;用事实说话,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不拘泥具体历史事件的枝脉;描述中国发展时保持全球视野。
在表现手法上《复兴之路》既展示国家发展中的大事,也注重百姓生活的变迁,用不同年代典型人物的经历,折射出历史的抉择和进程挖掘新鲜感人的故事和细节,让政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刻画出不同时期的民族情感,以真情实感引发观众的共鸣。
中华新闻报记者 于都 来源:人民网-中华新闻报
责编:赵文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