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印证了工人阶级的辉煌
翻开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史,人们不难发现,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民族工业、国外资本工业,以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都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大量各具特色的遗产,由此构成了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形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符号。
从中国工业遗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印迹,一段社会经济发展史,一幕曾遭受凌辱和侵略的悲剧,一部不屈民族浴血奋战的纪实,一曲工人阶级发愤图强的凯歌……保护和利用中国的工业遗产在于传承历史文脉,帮助人们翻开以工业为标识的历史陈页,让人们在了解和追忆中,感受中国工业的百年沧桑与巨变,印证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辉煌。
黄崖洞兵工厂旧址 |
黄崖洞,隐匿于辽县、武乡、黎城三县之间的太行山腹谷。它因悬崖陡壁皆为黄色,且东崖半空有一天然石洞而得名。
人说山西好风光,险峭峻美在太行,太行绵延八百里,最数黄崖洞如画廊。黄崖洞留芳传誉,不仅仅是因为它有酷似丹霞般的地貌,有刀削斧劈般威严峻逸的峰峦,有银链直泻般抛珠溅玉的飞瀑,更得益于它还有一段中华民族60多年前凭险御敌、抗击日寇的伟烈青史。
为据实志之已被列为中国工业遗产的黄崖洞兵工厂,4月的一天,记者专程从北京西站乘火车至邯郸,后转乘长途汽车至涉县,再往西走了约1个小时的车程,最终到达这个采访目的地。黄崖洞如今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著名旅游风景区。
暮春时节,这里的峻峰秀水被漫山遍野的迎春花、金银花缀染得一片金黄。风吹花动,像是为人们明达浪漫春天的秀逸,又像是为安卧太行的抗日英烈披上绵延黄金甲。
(一)
在黎城县的黄崖洞站下长途车,穿过下赤峪村往北便是黄崖洞景区。景区前矗立着一座高大楼牌,上面镌刻着邓小平于1985年3月题写的“黄崖洞”三个遒劲手书。穿过牌楼再往前走不多远,即来到令人心悸的瓮圪廊。
瓮圪廊是一条东西长约500米,南北约丈许,呈S型的峡谷。廊口崖底一块青石上刻有一段短文:
瓮圪廊,抗战时军事布防城南口,因两山壁立,其次如廊,廊底有一积水深瓮而得名。
此处山岩峭立,断崖天成,游云线天,奇壮无双。抗战时,我军凭借此通往山中的惟一险道,杀敌制胜,屡建奇功,名壮青史。
了了数语,让人貌知其险峻,史似相迕又当年。
走近黄崖山脉,不能不翻阅历史沉卷。
1937年的7月7日,卢沟桥上的枪声划破了古城北平的宁静。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决心“不惜牺牲来和侵寇死拼”。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总司令朱德统领下挥师东进,从陕西渡过黄河,深入到敌后,在太行山上建立起晋冀鲁抗日根据地。
1937年9月25日,我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毙敌遍野,首战告捷。当消息传至延安,身居窑洞的毛泽东喜中有忧。喜的是此战威震海内外,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忱;忧的是“八路军武器装备太落后了,蒋介石给的那点东西,口惠而实不至”。他踱步思量,“八路军得想办法,劈开一条自己生产武器弹药、自己装备自己的生路。”
几天后,毛泽东伏案疾书,给周恩来、朱德等人写信,要求“必须在一年内增加步枪一万支,主要方法自己制造”。
此信被史学家视为主席关于自办兵工厂的一号令。
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每个游击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
会后,朱德带着六中全会精神从延安返回到设在山西武乡的八路军总部。他提出,在太行山建立八路军兵工厂。任务落在了时年32岁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身上。
1939年开春的一天,能说一口流利俄语,曾留学于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左权在地图上查出一座叫黄崖洞的大山。
凭着职业军人的敏锐和后来的实地勘察,左权笃定“这儿就是理想的兵工厂厂址”。当他向朱德、彭德怀汇报了勘察结果后,“两位老总激动不已,决心亲自去黄崖洞查看一番。”
几天后,两位八路军的最高将领在左权的引领下,从下赤峪村走到了瓮圪廊。看着壁立千仞的瓮圪廊绝壁,朱总对左权说的一句话让黄崖洞从此成了闻名遐迩的军工之地:“这儿的山势比井冈山还挺拔,可谓铜墙铁壁。”两位老总断然拍板:就在这儿建立八路军的兵工厂。
兵工厂从1939年5月动工,当年年底便建成投产,左权功不可没。
将军唯一的女儿左太北在2002年5月25日发表的《寻访父亲左权战斗过的地方》一文中述说了当年:
父亲亲自组织领导了黄崖洞兵工厂的建设。他爬山涉水,亲自勘察、选址,率领干部、战士和民工一起攀崖越岭、担土挑石、搬运机器,亲临工地指挥,仅用了半年时间便建成年产量可装备16个团的八路军抗战初期数一数二的兵工厂,有力地支援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左权在1942年5月25日进行的辽县十字岭战斗中英勇牺牲,是我军抗战期间为国捐躯的最高将领。左太北在襁褓时就离开了父亲,随奉调的母亲刘志兰去了延安。这位烈士的遗孤在父亲牺牲60年后重走太行山。
站在父亲当年牺牲的十字岭,左太北望着“薄如轻纱的白云萦绕着青山峻岭,仿佛感到父亲已和太行群山融为一体,化成一座拱卫祖国山河的钢铁屏障”。
走近黄崖洞,你会惊叹这“兵工圣地”的神奇。
攀过瓮圪廊,登上最后一个石阶,眼前豁然一亮。黄崖山横云割雾,层叠连绵。远远望去,黄崖洞高悬崖壁半腰。记者顺着板石片铺成的“之”形小径,回环而上。来到洞下平台,提气屏息,扶铁制悬梯,进到了洞内。
这座天然石洞,高25米,宽18米,深72米,口大里小,呈喇叭口状。提起黄崖洞兵工厂,并非是说在黄崖山洞里建了个兵工厂,其实当年洞内没造过一枪一弹,这个洞只是“老天爷赐给八路军的一个天然大仓库”。黄崖洞保卫战时,洞里贮藏过八路军的枪支弹药和兵工厂的机器设备。
从黄崖洞下来,就到了水腰山。这里群山环围,中间有一块大约两平方公里的山间谷地,地势由西向东逐渐低下,一股清泉从山崖流出,这里就是兵工厂的所在地。当年的厂房早已不见,只有几栋前些年复制的“兵工车间”、“锅炉房”在山坳中孤独地与山峦为伴。
抗战期间,黄崖洞兵工厂的建设过程异常艰难。根据朱德、左权指示,先将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榆社县韩庄村的总部机械所,搬到地形隐蔽的黄崖洞。两地虽相距只有50多公里,但全是盘山羊肠小道或河沟沙石路,运送机器设备,全靠人抬肩扛。
今年56岁的景区管理员刘连贵告诉记者:“当年,我父亲赶着毛驴为兵工厂运送机器和生产原料,几十里的山路有时一走就是两三天。”
1939年的6月,太行山连续下了40多天大雨,洪水泛滥。左权带领着战士和军工们冒着雨水,踏着泥泞,在崎岖的山路艰难地扛运着各种机器设备。
毛泽东听说黄崖洞兵工厂急需设备,又把延安兵工厂当时两台最先进的荷兰产精密机床调给了他们。
就这样,黄崖洞的军工们搬石填沟,硬是沿水腰山谷建起了12栋石房。工房、宿舍、办公室样样俱全,还建立了工会组织,甚至还有俱乐部和商店。5000平方米的钳工房、2000平方米的机工房里,车、刨、钻、冲等切削机床有20多部,蒸汽锅炉、发电机轰鸣声日夜不停。白天,机器飞转。夜晚,灯光点点。军工们把黄崖洞喻为“太行山上的小天津”。
(二)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敌浴血奋战。在这场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中,中国工人阶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工人运动史》写有这样一段话:
和陕甘宁边区比较,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工业建设的条件还要困难得多……根据地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了冲天的干劲,克服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终于建立起虽然简陋而适合根据地战争需要的工业。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白手起家。
黄崖洞兵工厂就是其中之一……
在黄崖洞,有个史料略显单一、展品不算丰富的黄崖洞兵工厂展览馆。从馆内存放的一部老式手摇车床,不难看出当年生产武器弹药的艰辛。
黄崖洞兵工厂下设车工部、钳工一部、钳工二部、锻工部及四个生产科室,有职工近千人。兵工厂从1939年底到1943年5月,主要生产五五式步枪、八一式马步枪、复装子弹、五○炮、五○炮弹等。
“为多造武器,支援八路军抗战,职工们经常加班加点,昼夜不休。厂领导为保证工人的健康,下班后把工厂的大门锁上,但工人们晚上跳窗而入,继续干活。领导把灯收了,工人们用自己节约下来的食油点灯,坚持生产。在阴雨连绵时,石板房顶到处滴水,工人们仍干活不止。”
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机电制造系、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经朱德推荐成为黄崖洞兵工厂厂长的程明升回忆说。
这位建国后担任了共和国水电部副部长的抗战期间“海归派”,在黄崖洞出色地领导了我军最大的兵工厂。
在兵工厂,像程明升这样卓尔不群的知识分子有不少。如: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郭栋材,留学英国的冶金博士张清华,柏林工业大学钢铁系毕业的陆达,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研究生张芳,北平大学工学院毕业的郑汉涛、牛志华,清华大学工学院毕业的高源、李守文……
这批年轻人在风华正茂之时,为我军军工事业呕心沥血,为抗战的胜利奉献了青春年华。解放后,他们又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栋梁,并在不同岗位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
谈起这批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优秀知识分子,当年八路军军工部部长刘鼎回忆说:
他们为抗击日寇,抛弃了优厚的待遇和比较安定的生活投身革命,来根据地吃杂粮、咸菜,穿的是补丁套补丁的粗布衣服,住草棚土炕,以苦为乐,以救国为荣……从1941年5月起,军工部成批生产出的五○炮和炮弹,源源运往前线装备部队,使我军在战场上有了能与日寇相抗衡的火力。
兵工厂的职工们为了抗战的胜利,没日没夜地挥洒着汗水。他们嚼着黑豆和红高粱,用最简陋的生产工具,打造出八路军当时最先进的武器。
(三)
1995年9月,正值抗战胜利50周年。原山西省总工会副主席甄荣典应记者之约,为本报撰写了一篇《难忘当年黄崖洞》的纪念文章。当年已逾八旬的耄耋老人在文中写道:
1940年7月,我们一行70多人来到黄崖洞。条件这么艰苦,可没有一个工人喊累叫苦。大家抱着一个信念,多生产炮弹就可以多消灭鬼子。我就是抱着这样的念头,全身心地投入到当时太行根据地开展的“新劳动者运动”的。这个运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劳动竞赛。那时我24岁,有使不完的劲。我整天站在机器旁干活,吃饭也是争分夺秒……
这篇文章如今成了他回忆黄崖军工的绝笔。
甄荣典的工友、今年87岁的段德书,25年前从长治市惠丰机械厂车间主任岗位退下来。他对记者回忆说:“甄荣典在兵工厂很有钻劲。他是名技工,车炮弹,是有名的炮弹大王,平均每75秒就能生产一颗炮弹。后来,军工部开展了‘学甄荣典运动’,他还参加了边区的群英会呢。”
在黄崖洞兵工厂职工队伍中,还有一位名人,他叫刘贵福。刘贵福是我国第一位步枪设计者,以他为主设计的无名式马步枪开创我军现代化步枪研制之先河。他的黄崖洞兵工厂履历与一次展览有关。
1939年5月1日,延安举行了隆重的“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当天下午,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展览。当他看到边区生产出了漂亮的马步枪,发誓要“自己装备自己”的主席对身边的军工局长李强满意地说:“使上我们自己造的枪啦!枪造得很好嘛,也很漂亮。要创造条件多生产,狠狠打击日寇。”
当晚,毛泽东特意设宴招待刘贵福等有功人员。边区政府授予刘贵福“特等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工运史上第一批劳动模范。
没多久,刘贵福奉命带着自己的“杰作”来到黄崖洞,任兵工厂副厂长,主抓这种无名式马步枪的生产。1940年建军节那天,朱、彭等总部首长来厂视察,当场给新式步枪起了个名字:八一式马步枪。
在黄崖洞兵工厂展览馆,挂着一幅当年复制的毛泽东写给刘贵福的题词:你是生产战线上的英雄。展柜里,陈列着一块边区当年奖给他的毛毯。
今年81岁的黄崖洞老军工、惠丰机械厂离休职工王文庆说:“刘贵福的八一马步枪比日本鬼子的三八大盖强多了。他名气可大啦,当年兵工厂没有人不知道他。”
在黄崖洞,焦逢春也是位军工传奇人物。在为八路军研制火药过程中,他的两位叔叔和妻子先后都牺牲于火药事故中,唯一的儿子也因碰到废弃炸药被炸死,自己又在实验中多次受伤。但为了摸索火药生产规律,这位祖祖辈辈以做鞭炮为生的民间爆竹匠,忍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把洪洞人的倔强融搅在硫硝中,冒着生命危险,继续拆卸来自国内外的各种炮弹,细心比较,不断琢磨,最终掌握了各种炮弹的结构和性能,并在郑汉涛的指导下,写出了众人翘指的《炮弹》一书,被誉为“火工品的外科医师”。
只可惜“焦医师”积劳成疾,抗战胜利后不久便病逝了。后来的华北兵工局局长郑汉涛少将一提起他的英华早逝就唏嘘不已。
烽火硝烟中,黄崖洞造就了太行山上第一代产业工人。那些原来只会拿韭菜叶当量具的工匠们,在这里学会了制图、公差配合、操作机床……一批批令敌胆寒的枪炮源源不断地送到了抗日前线。
挺拔巍峨的太行山是中国工人阶级雄浑的写照。
责编:赵文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