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新晚报》:一个儿子与36位“爹”和“娘”

 

CCTV.com  2007年12月05日 17:04  来源:新晚报  
  [内容速览]  25年来,普通工人王玉林义务赡养了36位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这一份善良、奉献与执著唤起了更多人心底的美好情感:1998年全国第一个以个人名来命名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王玉林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十年里,王玉林从“孤军奋战”发展到今天“旗下”有志愿者4000人,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只有8岁。

  25年来,市民王玉林义务赡养了36位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有的是邻居,有的是从马葫芦里救出的脑血栓后遗症患者,有的是在养老院结识,其中20位已安然辞世……

 

王玉林(左)在照顾刘清泉老人 张大巍 摄

王玉林()在照顾刘清泉老人 张大巍 摄

 

  25年,9130余天。

 

  寒来暑往,白天黑夜,骑着一台破旧的自行车,一位普通的工人在工作之余“超负荷”地奔波,忙碌在36位孤寡老人的家中,背负起他们生活中的重担,让他们在亲情暖意中安度晚年。老人们亲切地叫他“咱的儿”。

 

  而今,“儿”已年近半百,36位“爹”和“娘”中已有20位安然辞世。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做好事”,好人王玉林,不图名、不为利,不计回报,义务照顾、赡养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的亲情故事令人动容,让人感觉到了这座城市一颗跳动的良心。

 

  我们更希望,这位普通人的善良、奉献与执著,能唤起更多人心底的美好情感;这份爱心、孝心与责任心,能感染、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我们共同来打造这座城市友爱互助、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

  

  病床上,强忍着肝腹水的剧痛,82岁的王淑珍老人虚弱万分,混浊的眼睛不断地向大门外张望……

 

  出租车里,从北京出差提前回来的王玉林一边催司机快开,一边默念:“娘,你可撑住了,儿回来了。”

 

  老天开眼。老人不仅撑到了“儿子”回来,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有“儿”陪伴。老人走得安详而幸福。

 

  这个外人眼里的孝子,实际上是与老人毫无血缘关系的“外姓人”。

 

  就是这样一个“外姓人”,25年来,义务赡养了36位与自己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其中的20位已带着对这个世界无限的眷恋辞世。

 

  王玉林,49岁,哈尔滨物业供暖集团木兰分公司一位普通工人。他为孤寡老人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倾注了数不尽的亲情,把一个儿子无私的“爱”字放大给了36位“爹”和“娘”。

 

  1、孩子患肺炎他在照顾生病孤老

 

  “不求你成多大的材,但一定要做个好人”,9岁时父亲早逝时留下的一句嘱托,让王玉林心安理得地走正道、做好人、做好事。

 

  最早与老人结缘,是在26年前。那时王玉林才22岁。

 

  1981年,刚刚下乡返城的王玉林住在南岗区工人文化宫后面的一片平房里。邻居是一对70岁的老两口。渐渐地,他发现李树春、马艳春夫妇不仅体弱多病,唯一的儿子还在外地工作,老人生活得很艰难。

 

  王玉林开始主动照顾老人的生活:冬天起大早排队买煤;柴火烧光了,到10里地外用手推车拉木柴。年轻力壮的王玉林担起了儿子的责任,老人家所有的体力活儿他全包了。

 

  转过年儿,王玉林成家了。新婚第二天早晨,妻子郭凤英一摸身边,人咋没了?第三天、第四天……天天如此,腼腆的妻子不好意思问丈夫。直到几个月后,她才摸清王玉林婚前就落下个“毛病”:早晨睁开眼,先去把邻居老人家的炉子点着,晚上下班后也得先到老人家点个卯,干完活儿再回家……

 

  儿子六岁,得急性肺炎住进医院,而此时李树春老人脑出血犯病了。妻子哭了:“你平时照顾老人我都支持你,可现在孩子病得这么厉害,你不能走呀。”

 

  看着还在打吊瓶的儿子,王玉林说:“孩子的病有你照顾,可大爷大妈身边一个人都没有,更需要我呀。”

 

  就这样,8个寒暑交替,直到两位老人相继去世。

 

 

  2、全家旅游心愿拖到母亲去世也没实现

 

  刘清泉老人患脑血栓后遗症,出门散步时,不小心掉进了开盖的马葫芦里。本能之下刘大爷用两只胳膊撑住了马葫芦两侧。就这样一直悬着,围的人越来越多,但怕沾包,没一个人伸把手。

 

  王玉林骑车经过,二话不说,扔下自行车将90多公斤的老人硬拽上来。从此,刘大爷和老伴成了他众多的“爹”和“娘”之一。

 

  下雪了,玉林拿着锹镐把老人家楼洞口的冰刨干净;聚会时,玉林挨着眼神不好的刘大爷给他夹菜;老两口听广播,猜谜中了奖,玉林就骑自行车去电台领奖……

 

  五常的田老师常住养老院,一直想见王玉林。一次,玉林去养老院偶遇田老师,老人从兜里掏出50元钱说:“我患有白内障,每天滴眼药水,可我把买眼药水的钱交给谁都不放心,我就放心交给你王玉林,你是不会骗我们这些老人的。”从此,每隔一段时间,王玉林就会骑自行车去养老院为田老师买眼药水。

 

  “这些老人最需要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精神上的安慰。”王玉林深有感触地说:“大多数老人孤苦伶仃,他们更需要与人沟通,需要有人来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家住北京街的王大妈儿女不在身边,在社区活动时结识了王玉林。有一段时间,玉林发现大妈不爱吱声,总唉声叹气地说:“活着没意思,给人添麻烦。”一次聊天,老人忍不住对玉林说:“我买了氰酸钾铝,实在不行拌在大米饭里吃了就解脱了。”当晚玉林没走,耐心地劝老人:“你要走这条路了,远方的儿女不得背一辈子黑锅和愧疚啊!”回忆起抚育儿女的艰辛,老人当着玉林的面把药扔了。

 

  三年前,老人去世时,她的女儿拉着王玉林的手说:“你做了我们儿女没做到的事,谢谢你给我妈有生之年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给20多位“爹”和“娘”养老、送终,让他们孤独的晚年充满着温暖和亲情,王玉林对自己的亲人却背负着永远的歉疚——一直想带着全家人去北京旅游,可直到母亲去世这个愿望也没能实现。

 

 

  3、照顾多少孤寡老人收获多少感动亲情

 

  已近半百的王玉林看上去很年轻,尽管每天都像上满发条的机器,停不下来。

 

  “你让别人快乐,你自己也就快乐了。”王玉林说,这就是他年轻的秘诀。

 

  王玉林赡养的老人中,有很多无儿无女。看他住30平方米的小房,妻子又下了岗,有热心人出主意:“让老人在世时立个遗嘱,房子、财产啥的就归你了,要不就白忙活了。”

 

  王玉林当即“封了门”:我从没想从这些老人身上得到什么,只要他们晚年幸福,我就知足了。

 

  省粮食学院退休教师徐宝林的老伴和女儿都去世了,唯一的儿子是精神病,只有一只胳膊。老人得了急性尿道炎,王玉林到家给老人在床上接尿、洗内衣,老人不住嘴地念叨:“亲生儿子不也就是这样嘛。”

 

  王玉林赡养的老人也让他感动。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在精神上给了他无穷的动力。

 

  家住巴陵街的单身盲老人吴杏谭,听广播知道了王玉林,冒懵儿给王玉林打传呼:“能不能也来帮我干点活儿,陪我唠唠磕。”王玉林真来了。封窗、买煤、倒泔水……感动得老人每次都摸索着从地下室走上来,“目”送着“儿子”离去。

 

  照顾了多少位老人,就收获着多少份亲情。“爹”和“娘”们对玉林的那份依赖与牵挂,令人动容。

 

  每逢变天,王玉林总能接到很多电话:“儿啊,别忘了带伞;儿,明天下大雪别骑车子了;玉林,妈今天包饺子回来吃呀……”哈市敬老院的上百位老人,没有不认识王玉林的,老人总是把舍不得吃的水果留给他。

 

  奉献、满足、快乐之余,王玉林也有泪水、汗水和困惑。

 

  最怕的是:几位老人同时有病,让他无法分身。“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再多有几个人搭把手就好了。”

 

  最苦闷的是:周围人的风凉话和不理解。“有往家捡钱的,没见往家捡‘爹’的,真有这样的傻子吗?”

 

 

  4、一份执著复制4000个“王玉林”

 

  “爱是一条流动的河”,王玉林的正直、善良、无私,感染着身边更多的人,爱的接力棒在感动中不断地传递。

 

  1994年报名成为我市第一名志愿者。

 

  1998年成立全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王玉林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十年里,王玉林从“孤军奋战”发展到今天“旗下”有志愿者4000人,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只有8岁。

 

  在刘清泉家,老人掏出了宝贝般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证件和胸章。“玉林就像一面立体的镜子,让周围人照出自己的不足”,老人提出也要加入“志愿者服务队”,尽一己之力,帮助他人。

 

  只要天气允许,老人就拄着拐杖、坐在街边,一边吹口琴,一边铺上特意准备的布告:“免费提供信息、健康交友、志愿奉献、为民解忧。”就连去深圳儿子家小住,老人也带着“行头”在深圳街头义务服务,为哈尔滨的城市精神做起了“代言人”。

 

  采访王玉林,发现他身上的好事越来越多:捐助阿城永源镇富明村28个失学儿童,义务担任3所学校的德育辅导员,免费作报告100多场,带领志愿者捐款修复萧红故居……

 

  “王玉林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已成为哈尔滨的一张“爱心名片”——每逢双休日、节假日,清理楼道、维持交通、无偿献工……

 

  王玉林的言传身教,引导儿子也像他那样做事做人——在二职学习时,儿子带着同学为盲老人义务劳动,捡易拉罐卖钱给老人买水果。他所在的“一年八班”作为一个“义务助老集体”被学校永远保留下来。

 

  “我做的都是些平常小事,只不过坚持的时间长一些。”头顶已爬上白发的王玉林说。

 

  然而,正是这些实在的小事,让许多人的生活变得美好;正是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执著与坚持,让人与人之间充满着真情爱意。

 

  王玉林,用无声的行动、默默的奉献、朴实的情怀,展现着一位普通公民应有的传统美德,实践着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社会责任。

 

  王玉林,不愧为这个时代的道德楷模!建设和谐、进步的社会,需要更多的王玉林!

责编:赵文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