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CCTV2006经济生活大调查报告(6)

CCTV.com  2007年11月30日 13:22  来源:CCTV.com  

  六、百姓2007年期待改善方面的政策

  因为有超过4成的人对目前生活感觉“一般”和“不太幸福”等因素,所以百姓对当前现实生活中某些方面还存在不满意或需要政府改善的地方。

  (一)“医疗”成为百姓最期待改善的突出问题

  与前面2007年计划支出和2006年印象最深的政策相联系,百姓期待改善方面主要集中在“医疗”方面,比重达67.2%,比“油价”高36.8个百分点。说明解决百姓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将成为政府2007年的民生工作重点。

  同时“教育”、“养老”、“食品安全”、“房价”、“就业”、“环境”问题也非常突出,比重超过或接近4成,分别为47.2%、43.6%、42.3%、40.8%、40.7%、39.7%(见图12)。


图12:2007年老百姓最期待改善的方面(%)

  不同年龄、收入、文化程度及城乡和区域呈现对政策改善的不同特点。

  ⒈年龄上的特点。老年的人更加期待“医疗”、“养老”、“食品安全”和“环境”方面政策的改善,如60岁以上的人对改善“医疗”、“养老”、“食品安全”和“环境”方面政策比重分别为73.5%、60.8%、47.4%、41.1%,比18-35岁的人分别高9.3、24.0、9.1、3.8个百分点。而年轻人对改善“就业”、“教育”、“房价”和“油价”方面政策相比老年人更为重要,如18-35岁的人希望改善“就业”、“房价”和“油价”方面政策比重分别为42.9%、42.3%和31.5%,比60岁以上的人分别高11.5、8.5、7.9个百分点。对于36-59岁的人,教育投资最大,期待改善“教育”政策愿望最强烈,比重高达50.2%,比60岁以上的人高10.7个百分点(见表18)。


  ⒉家庭收入上的特点。家庭收入相对低的人,比较期待改善“就业”、“教育”、“养老”方面的政策。如家庭年收入2万元以下的人期待“就业”、“教育”、“养老”方面的政策的比重分别为43.8%、47.4%和45.7%,比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人分别高9.8、2.1和9.0个百分点。家庭收入比较高的人选择改善“环境”、“油价”方面的政策比重高,如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人对改善“环境”、“油价”方面的政策比重分别为46.8%和40.5%,比家庭年收入2万元以下的人分别高9.0和11.1个百分点。而对于改善“房价”、“食品安全”和“医疗”方面的政策,中等家庭收入的人比重较高,如家庭年收入在2-5万元的人对改善“房价”、“食品安全”和“医疗”方面的政策比重分别为43.9%、45.1%和68.2%(见表19)。


  ⒊文化程度上的特点。文化程度高的人期待改善“医疗”、“环境”、“食品安全”、“油价”、“教育”和“房价”方面比重高,如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对改善“医疗”、“环境”、“食品安全”、“油价”、“教育”和“房价”政策的比重分别为68.1%、42.8%、45.3%、30.9%、47.5%和47.1%,比小学及以下的人分别高4.9、7.8、10.3、5.5、5.8和21.2个百分点。而文化程度为中学的人更期待“就业”政策的改善,比重达42.6%,比小学及以下的人高5.4个百分点(见表20)。


  ⒋城乡差异的特点。城镇比农村更期待“医疗”、“环境”、“食品安全”和“房价”方面政策的改善,比重比农村分别高3.7、5.6、8.8和17.8个百分点。而农村比城镇对“教育”、“油价”方面政策的改善更期待,比重分别高3.5和3.8个百分点(见表21)。


  (二)房价问题仍是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

  近几年,房价问题始终是社会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房地产投资政策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内容之一。

  2006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5.5%,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

  行业总体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加快增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房价。200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9382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加快0.9个百分点。外商对房地产业的直接投资82.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51.9%,占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13.1%,比2005年上升了4.1个百分点。

  2006年,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国六条”、“限外令”、“新国八条”等措施,有42.5%的百姓对“抑制房价高涨”的政策表现印象深刻,但都没有从本质上解决房价上涨问题。同时这些情况也影响到2007年百姓对房价的判断上。

  调查显示,对于2007年的房价,近7成以上百姓判断上涨;其中“大幅上涨”的比重占19.8%,“小幅上涨”的比重占51.4%,房价“下跌”的比重不足1成,即仅占9.2%(见图13)。


图13:百姓对2007年房价的判断构成

  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和区域对房价的预期表现出不同特点。

  ⒈年龄和文化程度上的特点。年龄小和文化程度低的人预计房价“大幅上涨”的比重较高。而年龄大和文化程度低的人预计房价“下跌”的比重较高(见表22)。

  ⒉家庭收入上的特点。家庭收入高的人预计房价“大幅上涨”的比重较高。如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人预计房价“大幅上涨”的比重大24.6%,比家庭年收入在2-5万元的高6.1个百分点(见表23)。


  ⒊区域上的特点。上海是预计房价“持平”和“下跌”比重最大的城市,比重分别为33.2%和15.9%,合计比重为49.1%。海南是预计房价“大幅上涨”最高的省份,比重达33.7%,比上海高25.2个百分点。

  虽然不同群体对房价的预计存在差异,但总体上,2007年的房价回归理性,“小幅上涨”的房价成为百姓判断的主流。同时对购房的消费群体存在以下特征:

  ⒈高收入家庭和城镇居民仍是房产消费的主体。调查显示,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人“买房”的比重为32.2%,比家庭年收入2万元以下的人高7.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买房”的比重为28.7%,比农村居民高6.8个百分点。

  ⒉东中西部地区对房产的需求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调查显示,东中西部地区百姓“买房”的比重分别为26.4%、27.1%和28.5%,其中内蒙古“买房”的欲望最强,比重达35.6%,比上海高13.1个百分点。

  ⒊房产消费中仍存在不理性或投机的群体。调查显示,25.1%家庭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人和21.9%的农民把钱花在“买房”上,这种非理性行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房子的需求,加剧住房供需矛盾,成为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

  政府应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倡导健康向上的住房消费理念,合理配备房产的供应结构,同时加强房地产流动市场的监管,防止投机行为,从根本上改变房地产的供需状况,才有可能抑制房价的快速上升。

责编:赵文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