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频道 > 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业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 正文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建国以来几乎所有的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都离不开东北装备制造业的产品,但是目前东北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历史包袱重,体制机制障碍突出
辽、吉、黑三省的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民营企业、合资企业比重偏低,国有企业改革滞后,企业缺乏活力,冗员较多,历史欠债、欠税严重,企业信用等级不高,这些都成为制约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尚未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虽具有较强的单机制造能力,但由于产品技术主要源自国外,尚未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循环,因而只能称之为装备"加工基地"。要改变"加工大车间"的现状,成为制造基地,关键是能否具备较强的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及一大批国际知名品牌,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一些行业发展指标也告诉我们建立装备制造业基地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单就辽宁省与全国比较,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总资产贡献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8%;人均利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资产负债率则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急需提高装备工业经济的运营质量。目前,辽宁装备制造业只有近5%的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适销对路和比较适销对路的只占50%左右。因而,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产业分工体系不合理,集群化程度不高
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缺乏发达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分工体系,企业组织结构多"大而全",配套和支持产业发展的分工滞后,专业化协作程度低,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东北三省普遍存在大量的配套产品无法在本地配套,形成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分离的情况,原有的地方零部件配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已逐渐由南方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所取代,后者无论从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都要强于本地配套企业。例如哈尔滨电站集团,一些原本由本地配套的轴承、叶片等配套部件,已让位于南方沿海地区的企业进行生产加工。2004年哈电站设备集团签订600多亿元生产合同,由于配套加工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完成100亿元的生产任务量。2004年上半年,哈电站集团共有配套企业464户,其中哈尔滨市配套企业仅179户,这179户企业当中配套额超过200万元以上的只有36户。按照经济运行的规律来解释,当一个经济系统运转出现问题时,受到冲击的首当中小型企业,在东北经济长期相对下滑的情况下,大量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比大企业还要困难,加之东南沿海地区的市场经济的起步快,大量的中小型私营经济蓬勃发展,本地区的中小企业在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也越发显现,企业的衍生也受到制约。
(四)工程总承包能力薄弱
改革开放20年来,通过引进技术、合作设计、自主开发等多条途径,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已能生产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单机产品,但是缺乏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大公司,大部分国家大型建设项目包落入了外商手中。这不仅使东北装备制造业企业在承接订单上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大部分附加价值也被总承包商占有,产业的总体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力难以快速提高。据统计,2003年辽宁省的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年销售收入几乎都在40亿元以下,超过50亿元的企业仅有华晨汽车集团、东北飞机工业公司、大连冰山集团3家。
(振兴东北办工业组供稿)
责编:韩文燕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