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频道 > 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业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 正文
黑龙江省以寒冷著称,可这里的人们却不畏寒冷。在北风刺骨的数九寒天里,有些人竟不戴帽子在室外长时间地工作或活动。更有趣的是,黑龙江人喜欢在大冬天里吃冰点(冰食),这真叫南方人不寒而栗。外地人,不吃冰点都冻得受不了,再吃上冰点不是里外寒乇吗?其实不然。黑龙江人大多数从小在这样的寒冷环境中长大,就习以为常了,并不觉得这地方怎么冷。加之室内非常暖和,城镇居民的室内温度约在摄氏零上20℃。人们在室内呆的时间一长,或亲朋聚餐豪饮了斤八白酒,就更觉得热。所以特别乐意吃冰点。如冰棍、冰砖、冰糕、冰淇淋、雪糕等等,都是黑龙江人的爱食之物。每逢过年过节,家家都准备大量的冰点,以便招待宾朋或自家食用。冰冻食物中还有凉梨、冻柿子、冻苹果、冻花红果等,食用时,啃一大口,得一小口,冰凉酸甜,爽口清心,别有一番滋味。
哈尔滨冬天有一项最勇敢的体育活动,那就是冬泳。 哈尔滨的冬天以寒冷著称,室外到处是冰天雪地,吐口唾沫很快就结成冰。寒冷的天气把大地冷得裂开了一道一道的大口子。人们在室外活动,都要穿戴得厚厚实实,棉袄、皮帽、厚棉鞋、厚手套,有人还戴上厚厚的棉口罩。尽管这样,在室外时间长了还会冻坏手脚、钻心地疼痛。可是有些勇敢的人,数九隆冬却敢在寒冷刺骨的松花江里游泳,真是令人震惊。他们在结着1米左右厚冰层的松花江主航道上,凿出数十米长、数米宽的冰槽游泳池,穿着泳衣搏击其中,得到的是征服大自然的欢乐和强健的体魄。由于天气均在零下20—30度,泳池水面每天都要结上一层5—10厘米厚的冰层,冬泳的人们只好天天砸冰、捞冰,然后才跃入水中畅游一番。冬泳盛举,已经成为冰城哈尔滨的一大体育景观,-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旅游观光者。 哈尔滨的冬泳运动发展很快。1982年兴起冬泳,当时泳者只有30余人,到1988年参加者便达到了260多人,93年冬达到了数百人。泳者中有教授、工程师、干部、营业员、学生、退休职工,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年老的70多岁、年幼的10几岁,阵容越来越强大。 每年的哈尔滨冰雪节期间,都要举办大型冬泳比赛活动,场面既热闹又壮观。近年业,国内兄弟省市的游泳健儿和外国的游泳爱好者也闻讯赶来,在松花江的冰水中一显身手.他们都佩服哈尔滨冬泳队员的耐力和韧性。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内外的朋友在观看冬泳时,都给予了热情的称赞。
关东三大怪是“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其实,这三大怪是过去独特的民俗,现大已经基本消失了。“窗户纸糊在外”的来历是:过去东北地区的居民十分贫穷,住房大多数是土垒草房,其窗户大多数是木棂子窗,因买不起玻璃,只好用纸糊在外穿上,以挡风御寒。为什么要糊在外边呢?因为糊在外面它可以保护木制窗棂不受雨水腐蚀和风吹日晒,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糊的方法是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绳,糊在一起,然后再糊到窗棂上,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阔结实,即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现在绝大多数的居民居住条件改善了,都换成了明亮的玻璃窗。除了个别的穷困地方外,很难看到“窗户纸糊在外”的现象了。
“大姑娘叼大个烟袋”,是因为过去生活单调,该地区又冬长夏短,冬天没什么活计,乡亲们就猫冬、串门、唠喀、打牌、抽旱烟。抽旱烟没有卷烟纸,只好使用烟袋锅抽。大部分的男女老少都会抽烟,所以大姑娘也不例外。大姑娘叼个大烟袋抽旱烟,对不嗜旱烟的妇女们来说,当然被视为一大怪事。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除少数乡村的个别姑娘外,已经没有这种习俗了。
“养活孩子吊起来”,是说将生下来的小孩,放在“悠车子”中摇晃,可以代替母亲抱着看护,这倒是一种既能充分利用屋空间,又能解放母亲劳动力的比较科学的方法。悠车子是长椭圆形,1米多长,下有床底,四周有护栏,铺好被褥,小孩躺在里边既舒适又安全。将悠车用四根麻绳拴好吊到天棚木杆上,推一把悠车便来回摆动,小孩在里边悠哉游哉,不哭不闹。现在除个别乡村外,已经很少有人采用这种方式。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