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频道 > 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业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 正文
大连船舶重工在打造企业自身核心竞争优势的同时,按照“封闭型全程造船向开放型总装造船”转变的企业发展模式,明确提出“多元化投资,社会化生产,专业化协作,本地化配套”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社会化造船的道路,推动大连造船产业集群的形成,带动地方经济加快发展,实现公司与社会的双赢。
近年来,大连船舶重工坚持总装化的方向,摒弃传统“大而全”的企业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化协作网络,把可以通过协作外包的中间产品,尽可能从造船主体分流出去,发展中间产品专业化生产,通过建立中间产品专业化协作厂,实现专业化制作。2005年8月23日与大连松辽船厂签订了15年的上层建筑制作合作协议,预计2007年年产量达万吨以上,目前,松辽船厂已为公司提供了16艘船的上层建筑;2006年6月4日又与大连电机签署了15年的成品化分段制作合作协议,形成生产能力后,大连电机柏岚子分段生产基地每年将为公司提供12万吨的成品化分段。这是公司多元化投资、社会化生产、专业化协作、本地化配套发展思路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公司造船总量不断扩大,船台、船坞建造周期进一步缩短,对成品化分段的需求越来越大造成的分段“瓶颈”问题,有利于公司提升造船速度。
大连船舶重工在加快总装造船进程中,按总装化的要求,把生产过程中不是总装厂所必须的工艺或阶段分离出去,集中由专业化生产中心进行批量加工或处理。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合理配置资源,解决了总装厂生产场地紧张的矛盾。如舾装公司、管加工中心、钢材预处理加工中心、物流中心等均已形成专业化加工中心。2003年3月28日,租用大连邮政码头改造成海洋工程模块制造基地投入使用;今年,管加工车间从厂区内搬迁并入舾装公司,向公司集中配送舾装件。
2006年7月22日,大连船舶重工与香港茂盛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大连船舶重工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可以达到建造大型自升式石油钻井平台4座、半潜式钻井平台1座。一方面扩大海洋工程建设能力,另一方面将厂区内原来海洋工程建设场地用于生产场地。
2006年9月,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舵轴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项目达产后,形成年产船舶配套舵轴系统40船套能力。
2006年11月8日新建的物流中心开园。大连船舶重工采取租赁的方式,在甘井子区革镇堡后革村占地面积约11.8万平方米兴建物流中心。物流中心将面向全公司对主要船用设备及部分原材料实行统一配送。物资部主要库房搬迁后,减少厂区内非生产用地,扩大了造船能力,预计每个月可提高42个“小组”能力,帮助装焊厂房每月提高约28个“大组”能力。
大连船舶重工与鞍钢合作的钢配中心等也将实现社会化生产。通过创新资本运营思路,有效地助推了公司五大平台的建设,按各资合作项目的建设规划方案粗略统计,该公司以总额不过6个亿的投资,吸引了超过8个亿的社会投资,实现了近26个亿的产能扩张投入,公司的总装配套能力得到跨越式提高。
据统计,仅大连地区针对大连船舶重工的材料供应商共计342家,外部协作单位共计270家。不仅盘活了部分“无米下锅”的企业,为大连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培育和造就一批专业化程度极高的专业制作厂,牵动整个大连造船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大连造船业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大连船舶重工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外协单位的发展。公司现有外协企业105家,外来务工人员约1.6万人。为了稳定这支庞大的外协队伍,大连船舶重工通过推进外协企业建立工会工作,增强企业凝聚力。目前共组建外协企业工会39家,发展外协会员8000余人。日前,公司成立了大连市首家外协企业工会联合会,使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有了自己的“家”。同时大连船舶重工注重对外协员工在安全、质量、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为社会培育了大批技能工人。
迈入“十一五”,大连船舶重工将通过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项目,加快总装造船步伐,形成环香炉礁湾的造船工业带,牵动大连造船业及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发展,建设中国最强最大、世界一流的大型船舶总装厂。
责编:韩文燕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