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据《上海商报》报道,首先是房地产业。1984年洛杉矶奥运的举办扭转了整个南加州房地产的价格下滑趋势;雅典奥运会则被称为“奥运对房地产业拉抬作用最大的一届奥运”。
其次是旅游业和酒店业。巴塞罗那、悉尼和雅典都通过奥运“16天的全球焦点”成功展了城市形象,旅游业、酒店业得到蓬勃发展。
一些主办国和主办城市利用举办奥运成功带动了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起飞。韩国借助1988年奥运拉抬经济,自申办成功的1981年至1988年,经济增长率平均达12.4%,使韩国的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被认为“成功迈入现代化行列”。
然而奥运-经济联动带来的不仅是好消息。“后奥运低谷”现象更显著除亚特兰大奥运外,奥运举办后主办国均出现经济增长减速迹象,投资增长率也明显降低。
中国自2001年申奥成功以来,为把2008年北京奥运办成一届成功、盛大的奥运不遗余力,整个与奥运有关的投资额据称更可能高达2800亿元。当奥运曲终人散,中国经济会否如一些经济学家所担忧的那样,陷入“后奥运低谷”之中呢?
奥运经济能否给中国一个惊奇
历史证明,当一个国家在奥运筹备期间,恰逢本地区经济高投入、高增长时期时,因基础建设和投资规模本身就非常大,外资引进也较多,则奥运的大手笔、大投入往往起到锦上添花作用——即使奥运结束,由于整个国民经济所受“后奥运低谷”效应的影响就会明显降低。
自上世纪末中国经济步入快车道,连续多年GDP增长在两位数,去年增幅高达11.4%。由于整个中国的投资、基建摊子铺得很大,原本应算作“大兴土木”的奥运建设与之相比反倒成了沧海一粟,事实上,相比房地产业、制造业的泡沫,“奥运泡沫”只能说小巫见大巫,而在形成经济过热、推动CPI快速升高方面,前者的“功劳”也远比后者更大。
有关方面自去年起已充分认识到经济过热的危害,开始实行从紧货币政策,奥运场馆建设规模也因此得到一定控制,而外资引进更自2005年以来就由“来者不拒”转变为“择优引进”,引进总量开始回落。这一切对奥运后的经济下滑,无疑有一定遏止作用。
有一种观点认为,近7年来北京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速度约2%,比20年平均的1.3%要高近5成,这高出的部分,则应归功于奥运经济的刺激,而这种刺激的消失将使得后奥运的北京经济受到冲击。其实北京进入21世纪的许多新建项目既是奥运的需要,也同样是北京城市功能完善和发展的需要,将之一概归于“奥运经济”,并预言奥运后其规模将萎缩,是不符合实际的。以包括全国所有地区在内的平均值估算北京城市建设和奥运经济的关系,其数据是很容易失真的。
而且,在“前奥运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控制的情况下,加上“5·12”大地震后灾后重建的迫切需要,奥运结束而直接引发投资、建设规模萎缩的可能性空间进一步抵消。
北京奥运的投资结构不合理,总投资规模偏大,直接、间接投入比例严重偏高。奥运会投资预算数据显示,北京市总投资2787.56亿元人民币,折合353亿美元,占21-29届奥运会总投入的43.6%,是28届的3.1倍。北京奥运会直接、间接投入比率高达0.94,较21—29届奥运会的平均值高出0.16,较经济风险最为严重的蒙特利尔奥运会还高0.2个百分点。
历届奥运会数据显示,直接投入与间接投入的比值越接近1,主办国的亏损规模越大,即产生经济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如第21届蒙特利尔奥运会的比值是0.923,赤字高达15亿美元。北京奥运会直接、间接投入比率高达0.94,为历届奥运会的最高比值,预示该届奥运会蕴藏着巨大的经济风险。由于某些势力对奥运的安全构成威胁,届时投入安保的资金仍可能大幅增加,这都构成对北京后奥运经济的巨大威胁。
北京房价存在出现如巴塞罗那、悉尼那样的“后奥运房地产泡沫破产”的风险;同样,奥运后各主办城市普遍出现旅游业、酒店业大滑坡,北京届时将承受沉重压力和严峻考验。
尽管如许多乐观的专家所指出,北京GDP占全国总量仅3.7%,但由此判断奥运经济对中国整个国民经济影响不大并不科学。如前所述,GDP占全国经济比重巨大的城市,奥运经济的影响未必消极,反之也未必积极,东京和汉城当时在全国GDP比重分别占26.3%和27.7%,但前者“后奥运低谷”成为典型,而后者并不明显。显然,比重与影响这二者间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另一些专家提到奥运可能对股市、人民币升值等的影响,认为随着奥运效应的消失,股市会滑坡,人民币升值速度会降低,但个人认为这种担忧可能是多余的。 (陶短房 作者系旅加学者)
责编: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