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郑律成——谱写抗战军歌

CCTV.com  2008年11月14日 09:36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复兴展馆》  

  1988 年,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将《八路军进行曲》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并将它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这首威武雄壮、高亢嘹亮的乐曲,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再到共和国建设年代,鼓舞了千百万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独立、祖国的强大,走向战场,走向边疆。然而这首军歌的谱曲人却是一位来自朝鲜的国际友人——郑律成。

  郑律成用他热血青春、音乐天才,在那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谱写了一首首鼓舞人心、斗志昂扬的乐曲。他把美妙的音符化作战斗的武器,在打败中朝两国共同的敌人——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音乐天才

  郑律成,1918年8月出生在朝鲜全罗南道州一个贫寒的家庭。原名郑富恩,后因酷爱音乐,改名律成。

  1933年,年仅15岁的郑律成跟随三哥离开养育他的故乡,乘船到达中国南京,进入朝鲜抗日团体“义烈团”举办的“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

  1934年,郑律成毕业,留在南京从事秘密抗日活动,但他从未放弃对音乐的挚爱。

  1936年春,郑律成谱写了他音乐生涯中的处女作——《五月之歌》。离弦之箭,一发而不可收拾。自此,他的音乐才思如涌泉水,得以淋漓发挥。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挑起了八一三事变。也就在这一天。19岁的郑律成结识了著名爱国音乐家、《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在与冼星海交往中,郑律成为这位年轻的音乐家的爱国风范所折服,从而更加坚定了他用美妙的音符坚持抗战的决心。郑律成来到炮火隆隆的上海,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中,也就在此时,他结识了中国共产党人杜慧君,他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抗日根据地的情况,深感这是自己所向往的地方。在中共地下党的安排下,郑律成背着曼陀铃,怀揣《世界名曲集》,踏上奔赴延安的征程。

  歌颂延安

  1937年10月,郑律成到达向往已久的延安,进入陕北公学。次年,又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

  1938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延安城里礼堂开晚会,第一个节目就是《歌颂延安》(即《歌唱延安》),由郑律成和女高音歌唱家唐荣枚齐唱。毛主席和中央首长们微笑地倾听着。唱完后,毛主席高兴地鼓了掌。演出第二天,中共中央宣传部要去了这首歌的词曲,后来经中宣部改名为《延安颂》。这首歌,在当时虽然没有正式出版,但却不翼而飞,迅速广泛地传唱开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唱着这首歌奔赴延安的!当时郑律成也没有想到这首《延安颂》有如此魅力。他后来回忆说:“我没有想到它却像长了翅膀一样,从延安飞到前方,从解放区飞到国统区,直到南洋和东南亚。”此时,郑律成还不满20岁。

  1938年8月,郑律成从鲁艺毕业,来到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担任音乐指导。不久,又创作了著名的《延水谣》,这是继《延安颂》之后又一首优秀的抒情歌曲。他以陕北民间音乐为基础,谱写出这首唱来既亲切,又新颖的歌曲。这首歌一经传唱,风靡延安,直至全国。

  嘹亮军歌

  抗日战争时期,郑律成意气风发,年轻有为,谱写出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中最有名的是《八路军进行曲》,即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这首歌是怎样谱写出来的呢?我国著名诗人、《八路军进行曲》词作者、郑律成亲密战友公木先生作了如下回忆。

  抗日战争时期,公木与郑律成有一段时间曾经同在一个部门工作,同住一个窑洞,同饮一桶水,同吃一锅饭,两人情长友深。

  公木是一位很有才气的年轻诗人。两人在一起,有许多相似之处,经常交换看法,并且互相合作,一个写词,一个谱曲,相得益彰,合作的非常融洽。郑律成经常催促公木写词,并对公木说:“你是从前方来的,让我们携手合作为八路军歌唱吧!”郑律成进一步建议:“咱们也搞一部大合唱吧!”“什么大合唱?”“当然是《八路军大合唱》啦!”起初,公木有点胆怯,但在郑律成一再鼓励下,公木提出主题,点出题目:“军歌、进行曲、骑兵歌、炮兵歌,再添一篇快乐的八路军,岗兵颂也算一篇,总共7、8篇或8、9篇就够了。”公木切实感到歌唱八路军是文艺工作者的共同责任,文艺工作者虽然不能拿枪上前线,但可以为抗战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公木激情万丈,仅用了3、4天就完成了歌词的创作。这一组歌词包括《军歌》、《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子夜岗兵颂》、《骑兵歌》、《炮兵歌》、《军民一家》、《八路军和新四军》等八支歌,要的就是这个“八”字。

  公木每写成一篇词,郑律成就拿去作曲。没有钢琴,手风琴也没有,只是摇头晃脑地哼哼着,打着手势,有时还绕着屋中摆的一张白木桌子踏步转游。经过几个月的艰苦作曲,组歌谱完了曲。郑律成对公木说:“给词作曲,如同为虎生翼。”公木说:“为虎生翼,不是一句好话。”他笑到:“不管它。咱们的虎,是吃日本鬼子,吃反动派的虎。生了翼,更凶、更猛、更厉害,有什么不好?”郑律成和公木两位亲密战友在合作完组歌的词曲任务后,因为工作调动,暂时终止了合作。郑律成调到鲁艺音乐系做教员去了。郑律成虽然离开了抗大,但他谱写的乐曲却在抗大师生中传唱开来:“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1939年秋冬,这嘹亮的歌声在延安的宝塔山上、延河水边回环荡漾。这年冬天《八路军大合唱》正式油印成册,并在中央大礼堂组织过一次专场演唱会,郑律成亲自指挥,雄壮的军歌震撼了大礼堂,人们沸腾了。军歌由此传唱到塞北高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鼓舞着八路军健儿奋勇杀敌。

  壮志未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了。在延安的朝鲜同志,终于盼望到能够回到离别许久的祖国怀抱。郑律成思乡心切,心儿早已飞向祖国。全体朝鲜同志在离开延安前在罗家坪合影留念。郑律成夫妇简单地收拾行李,带着两岁多的女儿,随大队人马,披星戴月,昼夜兼程,风尘仆仆奔向祖国。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郑律成回到他战斗过的中国,随即加入中国国籍,定居北京,继续从事音乐创作。从50年代到60年代,他以空前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新的音乐创作中。抗日战争时期,他把简单的音符组合成震撼心灵的雄壮乐曲,鼓舞着全国人民奋勇抗敌。而此时的郑律成仍然用美妙的乐曲歌颂着新中国的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乐曲,这些乐曲几乎占他全部作品的3/4。正当他满怀壮志,全身心地投入创作的激情中,“文化大革命”扼杀了他全部创作灵感。

  1976年10月,一场噩梦终于结束。郑律成欣喜万分,长期积压的创作激情如同火山喷发,他竭尽全力挽回过去的损失。然而,他却倒下了,与他终爱的音乐永远分别。1976年12月7日,当他冒着风雪从张家口看完京剧回到北京后,突发脑溢血,带着他那壮志未酬的一腔宏愿与世长辞。

  一颗乐坛巨星陨落中华大地,安息在他深深热爱的异国土地上。他将与军歌一样,像一座永恒的丰碑,永远树立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责编:李菁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