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开展怎样?成果如何?

CCTV.com  2008年05月04日 09:47  来源:CCTV.com  

  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4-5月英国人米歇尔•哈彻(Michel•Harcher)在南中国海域盗掘大批中国清康熙年间青花瓷器等珍贵文物后,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大肆拍卖,拍卖了大约15万件瓷器、125块金锭等文物,总价值达3700万荷兰盾(约2000万美元)。此事引起国际考古学、博物馆学界的强烈不满并引起中国政府及文物部门的关注。1986年9月,国家毅然决定发展水下考古事业。198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开展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由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了有交通部、国家科委、国家海洋局、总参、海军、外交部等单位参加的“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委托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承担了这项国家任务,为此设立了至今仍然是中国唯一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负责全国的水下考古的业务工作,组织实施水下考古调查发掘项目。

  1989年至2004年先后举办三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共培训了44名水下考古专业人员。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工作安排,组织全国的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中国的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先后开展了多项水下文化遗产的调查、发掘工作,填补了我国的学科空白。如海南省文昌县宝陵港清代初期沉船调查;福建连江定海白礁宋元沉船遗址调查和发掘;山东长岛古代沉船遗迹勘察;广东新会银洲湖宋元“崖山海战”遗迹调查;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调查与发掘;浙江宁波象山西泽宋元沉船遗址调查;西沙群岛水下文物抢救发掘;全国沿海水下文物普查(广东、福建海域);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遗址调查试掘;福建东山郑成功时期战船遗址调查发掘;香港竹篙湾水下文物调查等。

  通过以上工作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水下文物不被进一步破坏,较详细了解水下文物的分布和埋藏情况,而且为海上丝绸之路、海外交通史、海外贸易史、造船史、古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为我国水下文物的保护和工作长远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目前我国的水下考古研究工作在亚洲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并不断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我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已由发展初期阶段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在学术研究领域先后出版《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西沙水下考古》等专题学术报告和多篇学术论文,并承担《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修订等多项国家项目。

  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水下考古科研与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于2002年启动,200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地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分为主楼和附属楼两部分,集科研、培训、信息处理和国际交流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在基地建成的同时,完成了水下考古基地信息化一期工程,构建了一座高质量的高速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将建立一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数据库和相关网站,向全球公布中国水下文化遗产的有关信息,收集各国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资料,更好的推动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

责编:程振宏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