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南海惊梦——“南海I号”宋代沉船遗址前期科考成果

CCTV.com  2008年05月08日 15:01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CCTV.com  
[内容速览]  水下考古是指对水下古代遗存的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水下考古学是一门边缘学科,需要诸多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持,如海洋勘探技术、潜水工程技术等等。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
专题:南海一号宋代沉船遗址前期科考成果展

  水下考古是指对水下古代遗存的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水下考古学是一门边缘学科,需要诸多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持,如海洋勘探技术、潜水工程技术等等。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4-5月英国人米歇尔•哈彻(Michel•Harcher)在南中国海域盗掘大批中国清康熙年间青花瓷器等珍贵文物后,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大肆拍卖,拍卖总价值约2000万美元。此事引起国际考古学、博物馆学界的强烈不满并引起中国政府及文物部门的关注。1986年9月,国家毅然决定发展水下考古事业。198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开展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由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了有交通部、国家科委、国家海洋局、总参、海军、外交部等单位参加的“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委托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承担了这项国家任务,为此设立了至今仍然是中国唯一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负责全国的水下考古的业务工作,组织实施水下考古调查发掘项目。

  1989年至2007年先后举办四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共培训了55名水下考古专业人员。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工作安排,组织全国的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中国的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先后开展了多项水下文化遗产的调查、发掘工作,填补了我国的学科空白。

  1987年8月,中国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合作在广东南海川山群岛附近搜寻一艘外国沉船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条古代沉船,当即打捞出水了一批文物,计有瓷器、铜器、锡器、鎏金器、铁器、银铤等共247件。经文物专家鉴定,这些瓷器主要是宋元时期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出品的珍贵文物。考古界认为,这一发现应是与中国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对它进行水下考古勘察和发掘,将为研究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国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1989-2000年期间,在进行“南海I号”前期水下调查工作时,曾得到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和香港“中国水下考古探索研究会”的支持与帮助。

  鉴于当时我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刚刚起步,没有进行大规模水下考古的实际经验,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8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签订了合作进行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的意向书,成立了“中日联合中国南海沉船调查学术委员会”,由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担任会长,日本考古学会会长江上波夫担任副会长。1989年11月,组成了由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为队长,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所长田边昭三为副队长的“中国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并将该沉船命名为“南海I号”。由于调查时间选择在东北季风期,现场风浪大,水下能见度极差,仅发现瓷器残片。经与1987年出水文物相对比,可以肯定是“南海I号”沉船上的遗物,由此确定沉船遗址的大致方位。其后由于种种原因,中日合作未能继续进行。

  1999年我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应香港政府邀请赴港参加竹篙湾水下文物调查,工作期间结交了陈来发等一批香港潜水人士,他们对国家水下考古事业非常关注,愿意赞助一个国内水下考古的发掘项目,我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向他们全力推荐“南海I号”沉船的调查。经多次协商,2000年他们成立了香港“中国水下考古探索研究会”并以研究会的名义赞助120万元人民币,中断多年的“南海I号”沉船发掘工作重新得以继续开展。

  2001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牵头,抽调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组成南海I号沉船水下考古队。中国历史博物馆为此项目配套项目经费30万元。在本次调查中使用了旁侧声纳、浅地层剖面仪、差分GPS等先进科技手段,水下考古专业人员首次在水下探摸到了沉船遗址上散落的凝结物与文物标本,并将其做了精确的定位。同年10月,考古队对“南海I号”的位置进行了复查,再次探摸到大量瓷片,遗址的重新发现得到了确认。

  2002年原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报的“十五”期间事业发展规划获得财政部批准,为继续开展“南海I号”沉船遗址大规模调查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2002年至2004年先后提供项目经费近1300万元,使“南海I号”沉船遗址大规模调查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2001年对“南海I号”沉船遗址准确定位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牵头,抽调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组成南海I号沉船水下考古队,水下考古队于2002年3—5月、6—7月,2003年4—6月,2004年4—6月进行了4次大规模水下探摸和局部试掘工作。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探摸工作的重点是全面了解和掌握沉船的规模、堆积情况和保存状况,为下一步编制发掘、打捞和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水下考古队在水下工程和职业潜水技术人员的协作下,进行了清淤抽泥、水下测量、记录、水下摄像,采集散落文物、小面积试掘等多项工作,获得了宝贵的原始资料和文物标本。同时采取物探工作与水下作业并重的方针,使用旁侧声纳、浅地层剖面仪对遗址实施反复多次地扫测,取得了一批科学数据。总之,前后6次调查探摸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使我们对遗址具有了比较全面和清楚的认识。

  1、主尺度:长约24米;宽10米;船艏宽 3.8米

  型深约3.0米;埋藏深度约5米;沉船朝向为方位角240°

  2、船体材料:调查工作中采集了少量船板标本,这些标本可能部分来自船甲板,部分来自隔舱板,还有一些可能是属于船舷板。由于船板所在位置和造船时选材不同,其强度差别极大,有的还具有一定的强度,有的则已腐朽不堪。(船体各部位根据受力不同采用硬度不同的木材,如龙骨、船肋选用硬质木料,船干舷、隔舱板等用较松的木料。)

  3、保存状况:沉船遗址海域水深22-24米,海底底质表层为淤泥,底层为淤泥质土。平均埋藏深度约1米左右。从整体上观察,木质船体结构受到比较严重地破坏及腐蚀,水线以上甲板部分(上层建筑)已不复存在,甲板下的隔舱、船体支撑结构保存尚可;而船的艏艉部分破坏最为严重。

  (1)艏、艉可能因自然及人为原因损毁,船艏位置存在有2—3米高、长宽3—5米的巨大的水下凝结物;未发现艉楼,只留有大堆凝结物,露出海底约1-2米; 1987年发现该沉船时船艉曾被抓斗抓过。

  (2)船体中部保存尚可,最明显部位的是干舷,基本上与抽泥抽出的探沟连续分布。揭露出的舷板以右舷部位最长,长度约为22米,但靠近船艏部位有塌陷。船舷内发现有数条隔舱板。在沉船的东北部近船头方向,探摸到一块巨大的整木,其横截面为圆角方形,边宽(直径)最少在50厘米以上,走向与舷板垂直,推测应该是主桅杆的底座。此外还可以摸到边长约30厘米主龙骨和与其垂直平放的船肋等构件。

  (3)未发现主甲板结构,在调查区域发现有三道横舱壁,间隔约1米。

  (4)沉态:船体未见倾覆,基本平卧于海底上,右舷略侧倾,船艏略下沉。

  (5)船底:未揭露。但考虑到沉船的沉态,底部深埋在淤泥之中,推测其保存状况应较好。

  4、文物及分布

  2002年为摸清沉船遗址文物分布情况,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木质船体,出水的完整和可复原器物总计4500余件。文物主要以瓷器为主,此外还包含有金器、银器、锡器、铁器、铜钱、漆器、动物骨骼、植物果实等丰富品种。

  (1)瓷器有白瓷、青瓷、青白瓷、黑瓷、铅绿釉陶和酱黑釉陶等,器类以各种型式的碗、盘、罐、盒、瓶、壶为主。这批陶瓷器分别来自我国宋代南方地区著名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系、龙泉青瓷系、和福建地区与外销瓷密切相关的诸多窑口。经专家鉴定这些瓷器基本上属于南宋时期;这些瓷器在烧制好后随即作为销售商品被运送到船上故此完全看不到使用的痕迹,同时非常幸运的是沉船船体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被掩埋,隔绝了器物本身被海水冲刷,所以有相当数量的瓷器保存完整且釉面光亮如新。

  (2)其他文物

  -金饰品,如镶嵌珍珠的金戒指。

  -银铤。

  -铜钱,出水近万枚,最早的为东汉的“货泉”,最晚的年号是南宋的“绍兴元宝”,其绝大部分是北宋各年号的铜钱。

  -铁器 铁锅等,均包含在凝结物内。

  此外还有一些铜手镯、漆器残片等。

  (3)分布情况

  大部分瓷器埋藏在船舷内的船舱中,码放整齐。

  金饰、铜钱等小件文物主要是在船艉区域。

  船体之上迭压着大量大小不等的凝结物,从船头到船尾均有大范围分布,船舯部位在左右干舷外有较大的凝结物,船舷内部的凝结物稍小且打破船体层位。

  5、周围堆积

  探摸结果表明,遗址堆积的分布范围较大。在船舷外侧发现了大量散落的完整器物及残存的桅杆、船板等。凝结物散落的范围更大,目前发现的最远的分布距遗址有30余米远。

  6、数据收集

  完成海底淤泥采样;船体标本的树种鉴定和强度分析;工作海域的风向、涌浪、海流,以及沉船地点的回淤速度等。完成分层流速流向的数据采集工作,采集的水流层位是7米、14米、21米,分别代表了该海域的上层、中层、底层洋流的流速和流向。

  2005年在“抢救为主,保护第一”的原则指导下,通过总结发掘经验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细致研究论证,确立了“整体发掘、异地保护”的发掘方案并上报国家文物局进行专家论证。2006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广东省文化厅、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共同上报的“南海I号”沉船遗址整体打捞方案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

  2007年12月22日上午11:30左右,在半潜驳船排出近6000吨海水后,“南海一号” 沉箱被半潜驳船上一个面积约540平米的巨大托盘托起,完全浮出水面。在对沉箱进行进一步加固后,起吊的32根钢缆将在22日下午开始拆卸,随后,半潜驳船在拖轮的带动下将“南海一号”沉箱运往“水晶宫”博物馆保管。

责编:程振宏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