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南海I号”的水下考古历程

CCTV.com  2008年05月04日 13:55  来源:  

  “南海I号”的发现与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密切相关。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某公司合作在广东南海搜寻一艘外国沉船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条古代沉船。同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成立,随即与日本水中考古研究所合作,对该沉船展开调查,并将它命名为“南海I号”。其后由于种种原因,中日合作中断。2000年以后,“南海I号”水下考古工作得到香港“中国水下考古探索研究会”的赞助和国家财政的支持,继续开展工作。2002—2004年间,水下考古队进行了4次大规模水下探摸和局部试掘工作,获得了宝贵的原始资料和文物标本,为沉船的整体打捞奠定了基础。2007年12月,“南海I号”沉船整体打捞出水。

  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还主持了绥中三道岗、西沙群岛“华光礁一号”、福建平潭“碗礁一号”等大型水下沉船遗址的发掘工作,参加了大量水下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南海一号”与中国水下考古研究的开端


  1987夏,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某公司合作,在广东台山川山群岛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17世纪沉船时,意外地发现了一艘古沉船,并打捞出一批文物,经鉴定年代为宋元时期。


  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8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中日联合中国南海沉船调查学术委员会”,由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中)担任会长,日本考古学会会长江上波夫(左)担任副会长。


  1989年11月,组成了由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前排中)为队长,日本水中考古学研究所所长田边昭三(前排左起第4人)为副队长的“中国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对沉船遗址进行了综合性的实地调查,并将该沉船遗址命名为“南海I号”。


  通过调查,水下考古调查队确认了“南海I号”沉船的基本位置,掌握了大批海底水文、水温、深度等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调查、发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后由于种种原因,中日合作未能继续进行,发掘工作留待日后进行。

1/3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