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专家呼吁科学、高效地抢救和修复受损文物古建

 

CCTV.com  2008年06月12日 17:31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  

  2008年6月3日,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收到四川省绵阳市文物管理局提供的《绵阳市文物系统“5·12”特大地震受损情况初步报告》。在“国宝工程·文化遗产震灾抢救行动”专家论坛上,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梦桐现场电话采访了绵阳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唐光孝,他谈到,绵阳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文保所几乎全部在地震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修复和重建将是长期、艰巨的工程。目前他们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急需对受灾古建筑和历史古迹进行临时性保护措施,以免在7、8月份雨季到来时再次受到自然损害,而这项紧迫工作急需技术和资金支持。

  “国宝工程·文化遗产震灾抢救行动”委员会主任、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对地震中受损的文物、古建忧心忡忡,他感叹文物毁了,不可复制,有形的文化遗产毁了,有可能就此消失。罗哲文还谈到了维修地震受损古建筑的四保持原则,即保持原来的建筑形制和艺术风格、保持原来的建筑结构、保持原来的建筑材料、保持原来的工艺技术,尽量体现建筑的历史原貌、历史风格和历史布局。根据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提供的重建方案,仅“杜陵春”的修复工程预算就超过了600万元。

  另外,文物专家谢辰生、马自树等“国宝工程·文化遗产震灾抢救行动”顾问也对抢救和修复地震受损文物、古建筑的紧迫感和重要性深有感触。谢辰生谈到,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抢救和修复地震中受损的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精神。具体到每一件文物、每一处历史古迹的修复,必须先摸清受灾情况、做好整体规划,然后根据具体规划科学、稳妥地实施。

  马自树认为,大量文物和古建筑在地震中遭到空前的破坏,开展文化遗产抢救行动非常及时、很重要,这就是抢救文化的根、复兴传统文化。文物是历史的记忆,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价值,是文化的根本所在。修复工作要按照古建筑规程、依法开展,先对受损建筑进行测绘、呈报修复方案。承接修复施工的单位必须是有资质的队伍,以保证质量、合乎规范、修旧如旧、让受损文物重新焕发光彩。对于地震中受损古建筑的抢救和修复,目前最重要的是资金,需要海内外各界力量的支持和捐款。

  全国道德楷模刘学军曾赶赴地震灾区一线志愿开展救援工作,在“国宝工程·文化遗产震灾抢救行动”专家论坛上,他作为爱心联盟的代表发言说,地震灾区的文化遗产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与灾难。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从生活中节俭出一点来,把它用作保护和修复历史古建筑中去,传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给子孙后代造福,那该是多么功德无量啊。现在是有爱心的人和慈善家们为保护祖先遗产真正作贡献的时候到了。他还表示,甘愿当保护历史遗产的志愿者和宣传员,并恳求社会各界多为祖国的文化遗产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关爱之心。

  据悉,“国宝工程·文化遗产震灾抢救行动”已经把武侯祠、杜甫草堂、李白故居列为首批重点抢救资助项目,并面向海内外社会各界开展募捐活动,为抢救和修复受灾文化遗产而努力。

  国宝工程·文化遗产震灾抢救行动

  捐款电话(010-64656424)

  捐款账号

  开户名称: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

  开户银行:北京银行沙滩支行

  银行账号:01090325200120111659122

责编:刘琼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