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张建国

CCTV.com  2009年07月24日 15:23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  

  张建国

  江苏

  1959年1月16日

  厂长

  与共和国同成长——江阴市华西村张建国个人简介

  1959年1月16日,张建国出生在江南水乡——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西边的一个小村,今天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华西村1961年成立)的属地。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同时也是希望他将来对国家有所贡献,家里的长辈便给他起名“建国”。他出生的年代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作为一个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家庭来说,生活格外清苦。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以养鸭糊口度日,全家生活始终是“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一年四季以红薯、萝卜等杂粮为主食,衣服是补丁络补丁,“泥垛墙、茅草房,挡不住风、遮不住雨”是家的写照。

  1976年,读完高中的张建国回村参加农业生产,那时华西已在全国劳模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开始半公开化地兴办乡镇企业。到1984年,当改革开放在全国推开时,张建国从田野走向了工厂,成为一名乡镇企业职工。凭着个人的勤奋,他从供销员、机修工一步一步地走上车间主任、副厂长的位置,到1994年,已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企业负责人——江阴市华西法兰管件厂厂长。

  在华西法兰管件厂的舞台上,张建国尽情挥洒人生,把他经营管理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为打造一流的产品质量,他在行业中率先引进了日本法兰行业质量管理手册,对全厂20多道生产工序,细化了110项考核指标,实行不合格原材料不进库、不合格半成品不转序、不合格成品不出厂。同时,不惜巨资购置美国产光谱分析仪和探伤仪等整套先进设备,使企业的生产技术和检测手段全部达到了当今世界先进水平。产品先后通过中国船级社、德国TUV等国内外多家权威机构的认证。为牢牢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实现全球战略目标,他发挥科技人员智慧,紧跟市场节奏,实现产品滚动开发,从早期的一般碳钢法兰到高附加值的不锈钢法兰,再到如今的环型锻件、筒类、轴类、齿轮圈、风电法兰等,从早期的几个品种,到如今20多个国家标准、10000多个规格品种,产品90%出口国外,远销日本、美国、意大利等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该厂出口到日本市场的不锈钢法兰,一度占到中国出口日本市场同类产品的50%。在金融危机面前,他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集中力量开发铁塔法兰和核工业压力容器法兰,扩大特殊法兰在国家重点工程领域的市场份额,加速进军风力发电领域的步伐,并连续在四川年产3千吨太阳能多晶硅项目、四川60万吨/年联碱工程配套——热电站装置项目,以及安微淮南到上海的1000KV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等项目招投标中中标。7月份,该厂的订单业务已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在内部管理上,他狠抓规程措施的落实,加强成材率和非原材料耗用的统计、分析,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2000年以来,企业效益年递增30%以上。即使2008年行业性亏损的一年,华西法兰管件厂仍实现效益近5000万元。

  张建国是一位社会责任感很强烈的企业家,他说“我们企业年销售10个亿,职工1000多人,做到这个程度,搞好企业不仅是工作责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面对今年行业低迷的形势,他一方面狠抓产品质量,一方面让利销售产品。他对销售人员说,“现在就是要保工人吃饭,即使微利或小亏,单子也要接”。 08年该厂不仅不裁减一名职工,而且还新招职工100多名。贫苦出身的他,对来自外地的职工有着特殊的感情。2006年离厂职工翟卫龙在老家患重病的消息传到他耳朵后,他立即召开厂长办公会,按排组织募捐活动,并带头捐款1000元;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又一次献出6万元的爱心,并向灾区职工家庭发放慰问金。他曾在职工大会上表态,“不管怎样,职工工资年增幅不低于10%”,事实上近年来,该厂职工工资年增幅都超过20%。

  50年来,张建国一直把和共和国同时“逢十”过生日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也作为鞭策自己的做好工作的一份力量,在他的励志拼搏下,如今华西法兰厂已由当初的一家仅有20多人的小型锻造厂发展成为占地15万平方米、拥有名种设备900多台套、年产法兰、管件、环型锻件6万吨的行业巨头,被国内外客户誉为“质量、产量、信誉”三个中国第一。50年来,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他们的家庭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从最早的土坯房到砖瓦房、火车式楼房,再到第一代、二代别墅,直至今天的欧式别墅;交通上,从过去赤脚步行,到80年代自行车、90年代摩托车,如今他家拥有3辆汽车。他本人也由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村党委副书记。因经营有方,成绩突出,他被吴仁宝老书记称为“发展英雄”,并多次被上级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企业家称号。

  谈到50年来发展的变化,张建国总是说,大的方面来讲,要感谢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从小的方面来说,要感谢老书记,把中央精神和华西村情相结合,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道路。未来,华西将和全国一样,一定会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责编:刘慧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