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救援者要有一颗“大心脏”

 

CCTV.com  2008年05月21日 17:45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39健康网社区  
[内容速览]  “这是一次从来没有打过的硬仗,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灾后心理干预行动。队员们在出发前应该被充分告知,遇到死亡怎么办,救援中感到绝望、沮丧、痛苦怎么办,遇到灾民抱怨该怎么处理。

  “这是一次从来没有打过的硬仗,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灾后心理干预行动。”省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如此对记者说。目前,在四川汶川7.8地震发生后,已经有多名心理医生进入四川地震灾区开展心理干预工作,这意味着这一灾后“心理救援”行动已经启动,让灾民不仅要 “活下去”,还要“好好活”。

  5月15日上午,受广东省卫生厅的委托,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组织广东省内心理危机干预专家12名,组成“广东省心理救援队”,贾福军所长担任队长,待命随时奔赴四川地震灾区,进行灾后心理危机救援工作。在“广东省心理救援队”有针对性的集体“备课”中,省人民医院心理专家再三强调,从目前地震相关报道以及以往经验来看,需要“救心”的不只是灾民,未经心理减压训练的救援者乃至前方记者都需要心理援助。

  救援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应重视

  就在2008年,卫生部公布《2002-2010年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中,提出要把精神卫生救援工作纳入救灾防病和灾后重建工作中,还要求加快制定《灾后精神卫生救援预案》。因为一般在天灾人祸发生后,灾民在获得较好的物质方面的安置后,需要的则是灾后心理上的安抚,这已被国际上认同是灾后救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灾难发生后,经历灾难的人往往会出现恐惧、失眠、噩梦,灾难的场景在脑海中不断重现,也会表现出对事物的麻木、精神不集中或过激行为,自杀率也往往会升高,有些还会以吸烟、酗酒、服镇静药物来排解内心的痛苦,且极易造成依赖性。这些现象均为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和不良后果。如果不及时处理,这种心理创伤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据了解,国外发达国家十分注重此方面的研究,美国在1974年就将心理危机服务纳入《灾害救援法》中。

  对灾民的心理救助已经被广泛认识和接受,但是对救援者的心理干预工作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据前线记者报道,参与救援的武警战士在发生险情时坚决不肯撤离现场,落泪跪求“让我再救一个出来”。这感人的事实也说明,救援人员的心理已经濒于崩溃,也出现了和灾民一样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有些救援者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天在废墟上奋战二十多个小时,还有的根本不吃饭,不想多说话,满脑子想的就是“救人、救人”,一旦停下来就会感到悲伤、绝望,不由自主地流泪。由于对生还者及其创伤同情,在地震和其他重大灾难中的救援者也常常会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

  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些救援队出发前,强调的多是在灾区吃、住、行的问题,强调的是该怎么救人。”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教授说,救援人员应加强心理准备,不要低估直面死亡给人带来的心理压力。

  他说,队员们在出发前应该被充分告知,遇到死亡怎么办,救援中感到绝望、沮丧、痛苦怎么办,遇到灾民抱怨该怎么处理。“我们不提倡救援者做‘超人’,也不赞成连续作战、疲劳战。”贾福军表示,救援者疯狂工作表明已经“陷了进去”,很多救援者会对灾民的痛苦感到自责、内疚,尤其是无救灾经验、未经心理减压训练的救援者,常会有这种“情感战胜理智”的情形,而这增加了受“心伤”的风险。心理科尹平副主任医师表示,救援者的压力非常大,工作强度高、精神压力大、生活环境差,而在应激状态下,人的身体很脆弱,很容易因病倒下。

  救援者要有一颗“大心脏”

  目前,有不少受过一定心理培训的民间救援者纷纷进入灾区施救,而当地不少志愿者自发地对灾民进行心理辅导。志愿者的热情值得肯定,但这种情形也蕴藏隐忧。救援者和志愿者不能仅有“勇敢的心”,更要有一颗“大心脏”,要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否则很可能从救援者也变成“待救者”——心理科谢永标副主任医师强调。

  “心理救援一定要注意科学救援,对灾民的温言安慰非常重要,但心理干预并不仅仅是安慰。”贾福军所长指出,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或者对心理危机干预一知半解的人上阵,还有可能出现“越劝越糟糕”的局面。

  随着我们派出医疗队员赴前线,下一步又可能将接受来自灾区的伤员,省人民医院心理专家为救援者们列出“用语清单”,对灾民有些话一定得说,有些则绝对不可说,否则将加深灾民的伤害。例如一定要说:“这不是你的错。”“看到这些,一定令人很痛苦。”以此打开灾民的心门,并帮助缓解他们的负疚感和恐惧感。而一定不要说的是:“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别难过了。”“你还年轻,还能再有孩子。”这只会勾起灾民对死亡的回忆、对家人丧生的痛苦和自责。

责编:刘慧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