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冲击阶段的灾后心理干预
时间:灾难发生后的最初几天特点:此时,人们的境遇将发生急剧而惨烈的变化。
受灾地区的民众,将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开展第一现场的自救。之后,当伤者救治、避难所搭建、食品、饮水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灾难带来的精神卫生问题开始显现。这些问题,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因为它们通常会持续到躯体创伤痊愈之后的一段时间。
心理干预的地点:心理方面的干预活动,可在受灾地区的临时避难所、民众聚集地以及受灾者家中进行。
目的:在灾难之后的急性期,为受灾者提供情绪、情感支持。
内容:
1)帮助他们正确表达和理解灾难所带来的:应激、睡眠障碍、思维困难以及悲伤反应。
2)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到稳定平和的状态,保持良好的社会功能。
3)告诉民众,在灾难后出现各种反应和行为的变化是正常的。
目标:
a)恢复受灾者的生存能力;
b)帮助受灾者适应灾后新的环境;
c)帮助受灾者积极配合政府紧急时期的工作部署。
干预的方法的差异性:
在心理干预的方法学上,由于各个专业人员所运用的理论不同,在具体的心理干预中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尽相同。由于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传统、不同信仰地区的儿童、成人和老人的灾后反应不同,要成功地进行灾后心理干预,应采形式多样、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心理救助的方法:
1.家庭心理救助
当家庭中有人在灾难中遇难时,其他家庭成员则可能成为灾后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因此,他们急需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的帮助。
停尸间、公共掩埋地(遇难者遗体可能会被集中焚毁以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可能是最需要精神卫生工作者提供心理干预的地方。同时,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加强与各方面人士的通力合作。
2.避难所的心理干预
1) 心理干预程序的制定与避难所里幸存者的具体情况息息相关;
2) 对避难所的环境进行评估,以判断这种环境如何影响受灾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避难所环境的能力;
3) 要注意协调受灾人群中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人员和能提供心理帮助的专业人员之间的数量和比例;
4) 把自己融入到救援队伍中,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被人们认可的救援人员;
5) 对人们的反应和感受和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记录整理,并对他们所遭受的应激进行初步诊断和评估;
6) 逐渐运用情感支持、移情、对否定与扭曲等心理防御方式的理解和接受等干预技巧进行规范的灾后心理干预;
7) 加强对受灾群众的物质救援;
8) 随着灾民们的住所变化,要随同他们一道进入他们的住所继续进行援助活动;
9) 同处理伤者或焚烧死者的医疗急救人员进行协作、宣教和磋商,共同开展受灾群众的心理干预工作,这样有助于受灾者的早日康复;
10) 判断受灾者是否需要进行长期、专业的心理辅导。
(作者:马晓丽 来源:健康863心理网,健康863心理网独家资讯,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