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2

 

CCTV.com  2008年05月21日 19:2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心理援助网  
[内容速览]  (2)多做解释:不要批评儿童那些出现幼稚行为的孩子,这些暂时出现的“长大又变小了的行为”,是儿童对突发灾难对常见的心理反应。(摘自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全国联合抗震救灾心理救援专家组《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二:抗震救灾中儿童心理应激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6、我没有救下我的亲人,如何减少负罪感?

  在严重的灾难之后,人们比较容易出现内疚或负罪感。人们会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那个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来避免亲人的死亡。亲人死亡对幸存者而言是一种严重的丧失,因此有上述提到的负罪感是一种正常的反应。通常这些反应都会在一个月之内缓解,若一个月后,这种负罪感仍强烈存在,则需要寻找心理专业工作人员的帮助。

  7、亲人丧失后,该如何承受突如其来的丧亲之痛?

  丧失亲人之后,通常都会经历如下四个心理反应过程:

  (1)休克期:可能会出现情感麻木,否认丧失亲人的事实;

  (2)埋怨:有些人会自责,后悔自己没有救出亲人,有些人会愤怒,对灾难造成的亲人丧失感到非常生气;

  (3)抑郁期:有些人会出现情绪低落,不愿意见人,特别是丧失了孩子的家长特别不愿意看到与自己孩子同龄的儿童;有些人什么都不想干,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夜间噩梦,失眠等;

  (4)恢复期:不再做噩梦, 开始适应新生活。

  在居丧过程中,可有以下一些心理自助方法:

  (1)对于丧亲者而言,出现以上的心理反应是正常的。若如上反应持续时间超过半年或者过于强烈,则应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2)应当尝试表达哀伤、自责、愤怒等情绪。哭泣、向他人倾诉、写日记等方式都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3)可以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向他们表达自己的需要,让大家一同分担悲痛。

  8、灾难后,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们?

  本次地震中不少儿童遭受了严重的创伤。除了需要应对外伤、饥饿、寒冷等他们不熟悉的情况外,儿童同样会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由于儿童比成人更为脆弱,因此此时更需要关注儿童的反应,及时地保护儿童。

  首先,需要留意孩子的如下反应:(1)情绪反应:感到恐惧、害怕,有的会哭泣,有紧张、担忧、迷茫、无助的表情;有的逃生出来的孩子会因为同学老师的伤亡产生自责;警觉性增高,如难以入睡、浅睡多梦易惊醒;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哮喘、荨麻疹等,这可能是紧张焦虑的情绪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2)行为反应:发脾气、攻击行为;过于害怕离开父母或亲人,怕独处;有些长大的孩子好像又变小了,出现遗尿、吮手指、要求喂饭和帮助穿衣等幼稚行为;有些儿童会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与其他人发生矛盾等。

  其次,需要更为关注以下可能在灾害中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的儿童:在地震中身体受伤的儿童;以往遭受过灾难或创伤事件的儿童;女童;患躯体疾病、残疾的儿童,包括智力障碍儿童;或者以前曾经有过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儿童。

  第三,在保证儿童身体和环境安全、预防潜在的危险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优先保证儿童身体安全,对于受伤儿童立即给予医疗救护;

  (2)优先给儿童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安全食品以及夜间保暖;

  (3)尽量把儿童安置在远离灾难现场和嘈杂混乱的场所,避免孩子走失或因环境拥挤不能入睡;

  (4)要指导孩子观看新闻报道,因为低年龄儿童可能会对电视画面中重现的镜头感到害怕和恐惧。鼓励孩子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灾区灾民的关爱,不鼓励孩子做力所不及的事情。

  第四,在心理保护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表达: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勇敢或镇静;

  (2)多做解释:不要批评儿童那些出现幼稚行为的孩子,这些暂时出现的“长大又变小了的行为”,是儿童对突发灾难对常见的心理反应。对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同时要给予希望,向儿童承诺,地震会过去,政府会安排大人来帮助我们,帮我们重建家园。

  (3)本次灾情重大,直接受影响的孩子多,要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请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必要时进行治疗,避免问题延续。    (4)成年人应尽量不要在儿童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过度恐惧、焦虑等情绪和行为,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和调整情绪。成年人稳定的情绪、坚强的信心、积极的生活态度会使儿童产生安全感。

  (5)如果儿童因为受灾引起的心理问题持续存在,应该及时到医院精神科或心理门诊就诊。

  附:保护受灾儿童简单口诀:

  先医疗,救生命;保温暖,供饮食;

  睡好觉、防丢失;防疫病,手勤洗;

  找玩具,讲故事;莫惊恐,多解释;

  鼓信心,要重视;指导下,看电视。

  心烦躁,情绪低;找医生,健心理。

  (摘自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全国联合抗震救灾心理救援专家组《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二:抗震救灾中儿童心理应激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及灾难心理救援项目

  -中国心理学会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

  2008、5、15

责编:刘慧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