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灾后压抑情绪应及时疏导

——访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樊富珉

CCTV.com  2008年05月22日 09:53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全国上下积极抗震救灾。记者采访了刚从重庆培训将奔赴地震灾区进行心理援助的专业人员归来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樊富珉。

  记者:灾难发生后人们一般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反应,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樊富珉:在经历重大灾难时,人们所受到的严重伤害既有身体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而身体上的创伤也会带来心灵上的震惊。如果能够在身体康复的同时,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辅导,有利于受灾群众面对和化解灾难带来的痛苦,重新积极投入生活,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

  专业的心理援助首先是帮助灾区群众稳定情绪,给予关怀、理解、陪伴和支持,使他们有机会宣泄负面的情绪,使他们不感到孤单,让他们看到有人与他们一起承受痛苦。

  灾害发生后,幸存的人会出现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如担心灾害再次发生,害怕剩下自己一个人,害怕家人受到伤害。有些人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因灾区情况复杂,有的地方救援人员难以迅速到达,认为无人关心自己。有些人会感到命运不公平,但更多的是感到伤心、悲哀、无助、茫然。一些生还的教师会十分内疚,自责为什么没能救出更多的孩子等。经历灾难后身体上也会出现一些反应,如做恶梦、睡不着、见到现场惨状会恶心。这些都是非正常状态下的正常反应。

  记者:地震后不同年龄的人心理反应会不会有所不同?

  樊富珉:是的。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经历灾害后产生的心理反应有所不同,学龄前儿童可能会出现与父母寸步不离、害怕黑夜、吃不下饭、尿床等身体反应。小学生在家或在学校可能会出现攻击行为,因恐惧而不愿出门、不愿上学等逃避行为。

  在灾区,不同群体所受的心理创伤不同,引起的反应也不同,心理救助工作应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对年龄较大的孩子最好采用团体辅导,让他们表达出灾害后的心理反应,接受自己出现的症状,面对现实,重新建立起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记者:如果对经历灾难的人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会怎样?

  樊富珉:如果灾后不对压抑的情绪加以处理,有可能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典型的表现一是会经常在脑海中反复浮现当时的情景;时常做恶梦;当时的感觉常常突然涌上心头;容易触景伤情,而且情绪非常激动。二是会设法避开一切与该次打击有关的思想、感情、活动或场合,对周围事物感到麻木。有些人会否认自己有受创的感觉,也可能渐渐感到无助和失去控制感。还有就是长期有以下的症状,如失眠、烦躁、易怒、注意力涣散、高度警觉、容易受惊并且反应剧烈;接触到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事物会产生各种生理反应,如头晕、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脸色发白等。如果这些反应持续6个月以上,并明显影响了个人的正常生活,就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需要寻求专业人士(如临床心理学、精神科医生、辅导员、社会工作者等)的帮助。

  一般灾难发生3个月后,心理问题会逐渐凸显,半年及更长时间后,受灾人群的自杀率会上升。这次地震中小学校舍大量倒塌,师生遇难、受伤,被救生还者不在少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家长,对他们心灵创伤的干预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可以说,心理上的重建比物质上的重建难度更大。

  《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18日第3版

责编:李菁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