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近距离”温暖释放悲伤

CCTV.com  2008年05月22日 10:05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解放日报  
专题:四川汶川大地震心理援助站

  “在询问灾区群众家庭情况时,这段日子一开口就直白地问‘有没有亲人在地震中遇难了?’是明显不妥的。”今天,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申荷永在灾区现场告诉记者。这位目前国内唯一的心理分析博士生导师,眼下正带领复旦心理救援队在德阳等地积极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心理救援队员的帐篷搭在受灾群众中间,“近距离”接触那些在地震中心理受到极大创伤的受灾群众。救援队员表示:“目前我们的援助对象,主要是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学生,今后还会逐步向儿童转移。”

  援助队成员高岚目前的援助对象,是一名在地震中父母双亡的高三女生。她说,“走进受灾学生的心里,帮助他们释放悲伤,但又不能让他们产生依赖感。毕竟我们不能永远陪伴在他们身边,今后的路还要靠他们自己走下去。”

  针对灾后心理援助和心理重建特点,救援小队目前设计了“个别辅导”、“团体辅导”、“互动讲座”、“集体影视”和“生活环境”5项计划,同时进行心理援助,以期达到最好效果。比如前几天,他们就为灾区群众集体放映了《泰坦尼克号》,并在看完电影之后组织团体活动,与受灾群众一起分享体验和感受。

  据悉,目前上海志愿者报名到灾区担任心理辅导工作十分踊跃,但在申荷永教授眼里,并非学过心理学的人就能够成为合格的心理辅导员:“许多志愿者的心理素质不够硬,承受能力不强,听到受灾儿童的悲惨境遇时,往往忍不住自己大哭起来。其实心理辅导员适当流泪,有时能打开受灾儿童紧闭的心扉,但必须有克制。失声痛哭,往往会起反作用。”更多专家提醒,心理辅导员一定要避免有意无意地让受灾群众回忆起亲人身亡的种种细节,“那样只会加重痛苦,造成二次创伤。我们工作的目标,是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来转化和消除创伤的负面影响。”

责编:李菁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