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震后如何进行心理“减灾”

CCTV.com  2008年05月22日 10:21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专题:四川汶川大地震心理援助站

  四川汶川大地震不仅夺去生命、摧毁房屋,对于生者的心灵也是一次重创。随着灾区救援工作的紧张进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教育中心总结出一些地震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对于灾区幸存者、灾区群众以及灾区外群众进行心理“自救”“救人”、缓解恐慌情绪或有裨益。

  灾难性事件易引发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

  中国科大学生处副处长、心理教育中心主任、教授孔燕告诉记者,灾难性事件引发的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是普遍存在的,不仅灾区有,灾区之外的人们也可能出现。

  据介绍,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水灾、地震、空难、疾病暴发等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发生时,个体所处的紧急状态会表现出情绪、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出现各种轻重不一的躯体症状,也可加重或诱发原有疾病,严重时产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

  “首先,灾难性事件的突发性、震撼性可引起当事人明显的心理痛苦,无论是心理素质多么好的人,都会悲痛、恐惧和绝望。其次,当巨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人即使没有经历灾害现场,但如果有亲人或朋友遇到危难,也会相应产生焦虑、恐惧、惊慌等创伤后应激反应。”孔燕说。

  此外,灾区之外的普通群众也会因为牵挂以及对灾害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焦虑、恐慌。“拿我自己来说,刚听说地震消息,我自己也很紧张。而且在网上、电视里看到的灾区画面、图像、视频越多,会更恐惧。”孔燕说。

  心理应激反应是正常生活经历非疾病

  孔燕指出,突发事件的威胁性、紧迫性、震撼性和后果不确定性,是造成个体心理应激的根本原因。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由于处理心理应激的方法不同,后果也不同。

  “对于大部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来说,应激反应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极端的影响。”孔燕表示,“但是,少数人的创伤状态会渗透进其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不仅对患者的心理、生理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广泛的精神痛苦,同时影响工作与人际交往,可持续数年甚至延续终生,致使生活质量下降。如果能及时对整个受灾群体和高危人群进行心理社会干预,就能减轻灾后的不良心理应激反应,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促进灾害事件后的适应和心理康复。”

  孔燕指出,在科大,来自四川和重庆的本科生、研究生总计有800人左右,真正来自重灾区的人并不多。“创伤后应激干预、心理辅导是帮助当事人及时缓解恐慌情绪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对普通人来说,掌握适当的心理知识对于安慰灾害当事人以及自我情绪调节也是有益的。”

  心理危机干预时间和对象

  据介绍,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很多研究和实例证明,在发生灾难性突发事件时,心理干预可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系统等作用。有效的危机干预

  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对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调整,并学习到应对危机有效的策略与健康的行为,增进心理健康。现代意义的心理干预,主要体现在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结合,就是要以人为本,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尊重。

  据孔燕介绍,心理危机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而灾难后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既有受害者、幸存者、目击者和死难者的家属、同事、朋友,也有救援人员、消防人员、警察、应急服务人员、志愿人员。

1/2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