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大灾之后抚平心理创伤

CCTV.com  2008年05月27日 07:12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青年参考  
专题:四川汶川大地震心理援助站

  国人在缅怀逝者时,也将目光转向了那些在地震中幸免于难,但饱受心理创伤的幸存者。

  国家卫生部5月19日发布了《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至此,以前在大灾难中往往缺位的词——“心理危机干预”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灾后心理阴影会长期存在

  中国心理学会的一位专家说,唐山地震留下了两座废墟:一座物质废墟,一座精神废墟。一对在地震中失去儿女的唐山夫妇,每年的7月28日前后,都感觉如万箭穿心般痛苦。那几天里,他们不看电视和报纸,不听广播,不愿触及任何与7·28地震相关的信息。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每到7·28,我们都要大病一场!”

  无论是美国9·11事件(2001年)、“卡特里娜”飓风(2005年),还是印度洋大海啸(2004年),在每一次灾难之后,痛苦都会在幸存者的心灵深处挥之不去。这不仅在当时使一些人产生害怕、悲观、无助、易怒、失望等情绪,并出现疲倦、失眠、做噩梦、心神不宁、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而且,灾害造成的各种心理阴影会伴随受害者很长时间甚至终生,严重者还会因此自杀。

  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心理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专家左月燃说,科学地做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长期过程。有关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在地震后不同的时间阶段救援的重点不同。地震后头一周,挽救生命是重点;灾后3个月内,救灾、安顿和心理安慰是重点;心理问题和疾病将会在地震3个月后逐渐显现和增加,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将在不同人群中以不同形式持续存在多年。也就是说,从灾难性事件发生直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相关专业人员为因灾受到心理创伤的人员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其走出灾难带来的心理阴影。

  心理承受力可决定生死

  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北川中学有一个班的60名同学被深埋地下,“李静”(网名)在博客里记录了这样一段中学生在废墟中等待营救的经历:女中学生瑶瑶亲眼看着同学相继死去,瑶瑶的身边就是同学的遗体,剩下的同学互相说着话,并尽可能把手拉在一起,希望用这种方式赶走恐惧和寂寞。其中一位同学实在撑不住了,低声说“瑶瑶,我害怕,我实在撑不下去了,我想死!”“不要死,坚持住,会有人来救我们的!”几个同学劝慰。但还没等瑶瑶和其他同学反应过来,这位绝望的同学就将头撞向墙壁自杀了。50个小时后,瑶瑶和其他3位同学得到了救助。

  在这次的救助过程中,许多人奇怪为什么一些经过100多个小时后的生命奇迹,多发生在一些年龄偏大甚至是老年人的幸存者身上?有心理学专家认为,年长者阅历多,对灾难和苦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强,不能不说是其中重要原因。

  事发半年内是关键期

  曾参与印度洋海啸救灾的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专家兰达尔·凯耶斯说:“一场大灾难,对人们造成的心理损害是巨大的,许多人可能终生难以复原,潜藏在心中的恐惧和忧虑难以消解。如果他们能得到早期救助的话,心理状态会得到一定改善。事发半年是一个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心理救助,可防止群体性心理危机的爆发。”可见,“缺少心理援助的救灾,其实是不完整的救灾。”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指对处于创伤事件的个体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防止其精神崩溃,使之尽快摆脱困境。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主要有三:一是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的发生;二是促进交流,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鼓励当事者树立自信心和正确地自我评价,给他提出适当的建议,促进问题的解决;三是提供适当的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或激动状态。

  中国的心理危机干预始于1994年。当时新疆克拉玛依火灾夺去了325人的生命,绝大多数是中小学生。灾难发生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专家,对伤亡者家属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心理疏导;2006年8月,浙江遭遇“桑美”台风袭击,浙江省卫生厅、心理卫生协会等部门的专家,联合组成“心理援助队”抵达灾区,启动了为期半个月的“心理救灾”行动;此外,在抗击“非典”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过程中,一些民间心理组织专业人士也纷纷奔赴一线,对灾难亲历者、遇难者家属以及直接参与救助的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援助。“心理危机干预”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认识和接受。

责编:李菁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