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赴灾区的一些心理干预工作者,采取了许多专业的方法,帮助幸存者特别是中小学生舒缓情绪。比如有的是拿出一张张白纸让孩子们随意撕,于是孩子们手中的纸都有了不同的缺损,再让孩子们把手中的纸叠成纸飞机,把它们抛向高空,然后告诉他们,残缺的纸飞机也可以高飞。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救助工作者会有许多专业的方法。下面是其中几点需要注意的方面:
(1)不要说善意的谎言,不要当面宣布他们为“孤儿”
“年龄越小,受到心理创伤的影响就越大。”北京大学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教授说,“一些人小时候受了创伤,症状可能到了成年才会表现出来,由于时间相隔太久,人们也许根本意识不到,但这些症状都是童年时期经历灾难后所留心理创伤的反应。”面对受灾的儿童一定不能说“别哭”之类的话,要鼓励他们把悲伤情绪表达出来。也不要说善意的谎言,尤其对那些失去父母的小孩,不能说“你爸爸妈妈没有死,而是去了很远的地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如实告诉他们:“爸爸妈妈不会回来了,但别担心,我们会帮助你的。”最忌讳的做法是给他们贴标签,当面宣布他们为“孤儿”,如果一定要叫,也应该是“那个穿黄衣服的小女孩”这类比较中性的称呼。
(2)迫切需要援助的人有三类,包括救援者自身
心理学家把迫切需要心理援助的人分为三类:遇难者家属;旁观者(包括幸存者、目击者);外围人群(包括救援人员、官员、记者,以及通过媒体间接体验到灾难冲击的一类人)。目前,大批医务工作者、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志愿者等已经奔赴四川省的十余个县市,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心理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左月燃教授说,“他们在灾区直接感受了灾情,视觉上受到相当大的冲击,再加上睡眠不足、食宿条件差等原因的影响,他们同样会感觉到生命的脆弱、无助等负面情绪,所以也应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左月燃教授说,首先要让他们维持心情的平静,只有在冷静的状态下,才能清醒地体会到在别人和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才能提供最有效率的救助;其次,不能过劳,24小时连续工作的结果将埋下心理隐患,一定要每天保证几小时的睡眠,给心灵提供修复的空间;救助者也会有悲伤情绪,不要压抑,一定要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要鼓励他们多看自己以及其他人员的贡献,少看失误等负面信息。
(3)心理危机干预者自我心理必须健康
虽然心理危机干预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但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必须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等。做心理危机干预的人,至少具备以下条件: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训练、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面对真实的灾难场景、血腥环境)、自我心理必须健康(没有类似的心理创伤经验)。
责编: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