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震惊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灾难救助和灾后重建尤为重要。5月20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首支心理救援队从北京出发赶赴灾区,希望能让更多人在脱离生命危险的同时也可以早日摆脱地震灾害的阴影,开始新的生活。远在合肥的志愿者也希望能给灾区人民出点力,那么心理救援人员需要具备一些什么样的条件,危机干预又究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重建心灵家园同样重要
承担心理咨询师培训任务的合肥新健康学校的心理老师告诉记者,“灾后重建其实也包括重建幸存者的心灵家园。”因为如果没有及时走出灾难的阴影,它的阴影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心理学者认为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危机。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并且由于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后果也不同。
灾后危机干预与传统心理咨询有些不同,危机心理发展有着特殊的规律,最佳干预阶段是在灾后24至48小时以内。现在正在四川灾区进行危机干预指导的心理工作者们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并且善于使用立即性、灵活性、方便性、短期性的咨询策略来协助人们适应与度过危机,尽快恢复正常功能。
心理志愿者必须受训
出现危机意味着以前心理上的平衡稳定遭到破坏,引起混乱、不安,在本次地震灾害中最常见心理危机主要就是丧失问题带来的心理危机。
“志愿者的出发点当然值得肯定,可仅有热情还是不够的,心理问题还需要专业治疗。”新健康学校的赵老师这样告诉记者。灾害发生后,不少人前来咨询,认为“自己口才好,可以做心理辅导”。其实,心理咨询师首先要具备道德素质、反省能力和诚实品质,而且还应具备特殊的专业素质,如生活经验、镇静心态、灵活性、充沛精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换位思考能力等。当然,除去日常专业训练所养成的各种素质以外,心理咨询师也要掌握有关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如关注、倾听、评估以及一些具体的危机干预措施。
“只要具备一定素质,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志愿者可以进行短期强化。但切记,没有受训的人是不能担当为灾区群众心理救助服务的。”
责编: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