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自责内疚 热线释放志愿者压力

CCTV.com  2008年05月27日 07:16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成都日报  
专题:四川汶川大地震心理援助站

  心理援助志愿者也需要救助。25日,“同心联动,共建心理家园”心理援助热线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到灾区一线进行援助的心理危机干预志愿者。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及四川当代心理保健中心均收到心理志愿者的热线,有四名从江苏、黑龙江来川援助的志愿者已出现心理障碍,并到市精神卫生中心求治。心理专家说,到一线救灾的志愿者们一定要及时调整心态,释放压力,尽快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来。

  热线案例1

  心怀内疚 他逃避工作和同事

  昨日上午,正在接听热线的四川当代心理保健中心心理咨询师邓次嘉副教授突然接到一名男子的求助。对方不愿透露姓名,但他的诉说明显带着哭声。他哽咽着说,自己到北川参加了救灾,在救灾一线呆了四天,所见所闻给他很大刺激:“看到那么多人痛苦地离去,我却不能救助他们,我感到自己太无能了!”

  心怀强烈的自责和内疚,他回到了成都。但更令他烦恼的事情出现了:灾区的一幕幕总是挥之不去,他根本不愿上班。不管是对单位老总还是对公司同事,他都恶言相向,脾气很暴躁,整天不想出门。

  “这是一种典型的灾后应激障碍。”邓次嘉耐心地听完了他的诉说后告诉他,这种反应很正常。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因为这名男子参与救灾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一名救援者,个体的力量是很弱小的,不可能与大灾难相抗衡,救援人员即使赶到了现场,仍会出现眼睁睁地看着生命痛苦离去的现象。“这不是你造成的,你不应自责和内疚!”邓老师耐心地宽慰他。“尽快释放压力,多与朋友、家人倾诉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放松心情,尽快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去,症状很快就会缓解。”在邓次嘉的开导下,男子紧张的心态很快平和了。

  热线案例2

  心理紧张 坚强的心不再“阳光”

  昨日,“同心联动”成员单位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成都市四医院)也收治了四名志愿者。这四人分别来自江苏、黑龙江、河北和吉林,其中一位还是退伍军人。从救灾一线撤下后,他们的心理都很紧张,尤其感到睡眠严重不足,并出现了一些身体不适。

  “太可怕了,现在都还想哭。”虽然已撤下来两天了,但其中一名志愿者仍沉浸在他所看到的灾区的场景中,极度憔悴,他那颗坚强的心已不再“阳光”。

  中心很快对四名志愿者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并“强迫”他们睡觉,好好休息。中心张医生说,他们这种应激反应很正常,只要调整心理,加强休息,经过一段时间就能恢复过来。

  专家解读

  救灾志愿者也需要心理援助

  救灾志愿者为何会出现心理危机?他们该怎样进行自救?对此,邓次嘉副教授认为,到一线救灾一定要处理好一个界限——责任界限。救援者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看到一个受灾者,都能让他顺利脱离险境。因而,即使援救失败,也不要产生挫败感,更不能因此而强烈自责,不要产生内疚心理。“救灾者应该记住,没必要背负那么沉重的责任和道义,你要明白自己应该承担什么、不应承担什么。”

  邓次嘉还提醒援救人员,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他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否则,当现实与自己的愿望相悖时,内心就会很压抑,从而加重心理负担。

  灾难过去了,生活还要继续。心理专家认为,救灾人员撤下来后,要尽快调整心态,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这就是最好的心理救助方式。(刘敏 记者 车文斌)

  专家说法

  两大应激反应 救援者要当心

  救援者常常会出现由于对生还者及其创伤的同情,使自己饱受严重的身心困扰,甚至心理崩溃。

  身体反应:易疲劳

  1.体能下降;2.由于身心极度疲劳,易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例如晕眩、呼吸困难、胃痛、紧张、无法放松等。

  心理反应:创伤反应和人际冲突

  1.与他人交流不畅;2.情感迟钝;3.失去公平、善恶的信念,愤世嫉俗;4.对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和困惑;5.因心力交瘁、精疲力尽而生气,例如对周围人、政府官员、媒体感到愤怒;6.感到不够安全;7.睡眠出现问题,做噩梦;8.集中注意困难和决策困难;9.缺乏自制力,愤怒,缺乏耐心,与他人关系紧张;10.失去信任感。

  自救方法:向亲友倾诉,及时进行自我调适,恢复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责编:李菁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