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心理学家提醒:过度关注灾害也会有创伤

 

CCTV.com  2008年05月27日 15:3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青年报  
[内容速览]  汶川8.0级特大地震造成惨重伤亡,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人失去至爱亲人,甚至失去整个家庭。5月21日,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中国心理学界危机与灾难心理援助项目组副组长樊富珉,接受了本报专访。

  汶川8.0级特大地震造成惨重伤亡,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人失去至爱亲人,甚至失去整个家庭。幸存者陷入巨大的悲伤中,整个社会也随之陷入哀痛。

  我们的社会何时才能抚平灾难带来的心理创伤?我们需要怎样的帮助和自助,才能重建我们的心灵家园?

  5月21日,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中国心理学界危机与灾难心理援助项目组副组长樊富珉,接受了本报专访。

  中国青年报:灾难过后,很多人会有各种各样严重的身心反应。这种反应正常吗?需要心理援助吗?

  樊富珉:灾难确实会给人带来很多方面的强烈反应,我们通常叫做应激反应。以往经验发现,灾后三个月后心理问题会凸显出来。这种身心反应首先是躯体症状,比如有些人不想吃东西、感觉疲劳、失眠、心慌、吃不下、做噩梦、全身紧绷、喘不过气来等等。同时,心理上会表现出失落、痛苦、愤怒、焦虑不安、孤单无助等等,在人际交往方面还会表现得不想见人,或者拽着别人不放,或者无法独处、指责别人等等。

  这些都是正常反应。你想我们遇到这么大的地震灾害,如果泰然自若就不正常了。这就是我们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所以,在灾害危机发生的初期,需要向大家发送小册子,或者通过广播、报纸,让大家接受这种症状。

  中国青年报:国内外以前有无大规模心理援助的行动?有什么经验和教训?

  樊富珉:“9·11”以后,美国就制定了一整套大规模心理干预的机制。台湾大地震后,当地政府也开发出一套系统的危机干预方案。灾后成立的中国心理学界危机与灾难心理援助项目组,在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天,就通过互联网找到很多危机干预的现成方案。台湾的同行也发送给我们大量资料。所以我们项目组很快就编制了一套心理教育手册,告诉灾区幸存者以及救助人员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随着时间推移,通过个人的主动学习或者专业心理人员的干预,大部分人可以慢慢自愈。大约只有20%~30%的人,如果干预不当,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最后可能发展成精神疾病。

  唐山大震后,受灾人群中真正得PTSD的有20%左右;台湾大地震后PTSD在受灾人群中约有20%~30%。这种心理障碍的最大特征就是脑子里不断闪回创伤经验,挥之不去,一直在脑子里。病人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长期不能适应,无法正常生活。这就必须进行专业治疗。台湾1999年大地震后,直到现在,还有相当一些人没有治愈。

  中国青年报:灾难后的危机心理干预有什么特殊之处?

  樊富珉:危机心理干预与传统心理咨询不同,有特殊规律,需要使用立即性、灵活性、方便性、短期性、创造性的咨询策略,来协助人们适应与渡过危机。在危机心理干预中,需要更多的行动和指导,例如运用稳定情绪的心理技术,帮助有创伤反应的人接纳自己的症状,然后寻找身边可利用的资源。

  现在灾区广泛散发的小册子,非常有用。SARS期间我们已经有这个经验了。恐慌源于人们对事件的不了解。情绪稳定还是不稳定,跟人们对事件的掌控有关系。

  中国青年报:心理专家怎样帮助幸存者渡过心理难关?心理援助实施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樊富珉:支持性的干预最好在七天之内。比如大家在一起说说自己的感受,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些安慰和力量,得到一些知识性的小册子。我们把这叫心理急救。就好像我们摔伤了,伤口在流血,那么我们首先要清创,敷上纱布,送到医院之后,再去检查伤得有多严重,是否需要缝合。心理创伤的处理跟这个一样,只不过心理创伤看不见摸不着。

  但是我们要相信可以自救。灾区没有这么多专业心理人员,每个人也不一定都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那些性格乐观的人,看问题容易看到积极一面的人,就容易走出来。

  中国青年报:救援人员也会遇到心理创伤吗?

  樊富珉:灾难援救人员(包括医护人员、搜救人员、消防或警察、志愿者等),通常被误以为其平时的训练与经验,足以应付灾难所带来的心理伤害,其实不是这样的。面临重大灾难时,救援人员天天都要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面对惨不忍睹的状况,还经常面临余震等安全威胁。他们很容易出现不良的身心反应。

  解决办法是尽量给他们一些支持,比如工作一段时间后,大家一起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救灾经验,说出来,别压在心里。同时,保证适当的放松、休息与睡眠和饮食,伙伴之间互相加油、打气,不要互相指责,对于避免心理创伤非常重要。救援工作结束后,救援人员最好能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有助于减少救灾而造成的替代性创伤。

  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没有心理专业人员,没有人懂,其实有很多人需要心理服务。现在我们社会发展了,经济也有了一定实力,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不再是以生存为本的社会。这次救灾,中央政府的表现那么的让人感动,就是因为尊重生命、尊重人。

  中国青年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几乎每个人都在看新闻,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关注救灾。看得多了,会不会也有心理上的影响?

  樊富珉:会,我们把这叫做替代性心理创伤。台湾就有这样的教训,台北的一个老人,在地震发生后,几乎每天24小时都在收看地震灾害报道,结果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哭泣,整个生活受到影响,最后因为抑郁不得不去医院治疗。我听说北京有很多公司白领,一有时间就上网看灾害信息,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工作。看的时候就很伤心很难过,负面情绪非常多,不看呢又忍不住。扰乱了正常的生活。

  中国青年报:如果人们走出来,通过献血、捐款等方式为灾区做实事,会不会有助于缓解替代性心理创伤?

  樊富珉:会。普通人对灾区最好的帮助,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有钱捐钱,有力出力,帮助灾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

  不过我想随着时间推移,有关灾区惨状的报道会越来越少。媒体还应该多报道一下救援者的故事,另外,用一些宣传的小册子告诉大家,过度关注灾害,也会有创伤。你可以关注救灾,但是最好安排好正常生活,不受干扰,正常休息。如果长时间出现负面情绪,自己不能排除,就需要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责编:刘琼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